黃雯越丨《八高僧故事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要閱讀與默記大量作品。在藝術史的教學與研究中,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非常強調“讀作品”“讀畫”的傳統。近幾年來,學院培養的很多優秀研究生受邀參與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名品”叢書的編撰。這套精心編寫的叢書,將“讀畫”的傳統帶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世界,功德無量。我們會陸續節選其中的一些導讀文字與大家一起線上“讀畫”。本期推文,刊登黃雯越導讀《八高僧故事圖》。

《八高僧故事圖》導讀 

黃雯越 /撰

《八高僧故事圖》,絹本設色,縱 26.26 釐米,橫 512 釐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南宋杭州一帶佛教盛行,其中禪宗最受追捧。禪宗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本土化的產物,
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寺院在江浙一帶分佈密集,禪宗故事也廣泛流傳。

各類故事中,有一種表現禪師領悟世間真諦的瞬間,我們叫它禪機頂相圖;一種是展現禪門或世俗弟子向禪師問道、禪師點撥他們的場景,稱為禪會圖。這類故事很多,古人覺得很有啟迪作用,稱它們為公案故事。公案畫,是用繪畫講故事,啟發看不懂文字的人瞭解禪宗。畫旁邊通常會配一段文字說明,我們稱之為“贊”。梁楷所做的《八高僧故事圖》就屬於此類,畫卷由八段組成,一畫配一讚,描繪了南北朝至唐代八位高僧的公案故事。

梁楷的繪畫水平很高,也很有個性。當時宋徽宗有個宣和畫院,裡面有待詔、祗候、藝學、學生四類畫師,其中待詔最牛,類似畫狀元,梁楷就是南宋時期的畫院待詔。伴隨“靖康之變”宋皇室南遷,梁楷也來到杭州,皇帝授予他金帶,他不接受,就晾在院子裡,又特別喜歡喝酒,人家就喊他“樑風(瘋)子”。

梁楷的老師是賈師古,賈師古是李公麟的學生,因而梁楷算作李公麟的再傳弟子。梁楷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都很擅長,技法高超,造型精準生動,且善各類繪畫。雖然行為乖張,但畫院的人也都很佩服他。梁楷的作品在 13 世紀流傳到日本,深受日本人的喜愛,
也對日本的人物、花鳥畫產生了極大影響。

書畫鑑定家徐邦達指出《八高僧故事圖》是梁楷真跡,認為“畫法嚴謹,其中數段有‘梁楷’款字。每段間隔書八人傳記,無名款,似為元人補筆。”從繪畫風格判斷,《八高僧故事圖》是梁楷早年精品。

第一段:達摩面壁,神光參問

印度禪宗般若多尊者有個大弟子叫達摩,南樑時渡海來到中國,與樑文帝談論佛法,不相契合,就渡江到了洛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了中國禪宗。居住在洛陽附近,有個叫神光僧人,博覽群書也善談玄理,感慨世間的書都“未盡妙理”,因而前往嵩山少林,
參拜達摩祖師,想聽他的教誨。達摩不知其有無誠心,拒絕了他。神光此後晨夕參承,陪伴修行。一日,天降大雪,沒過膝蓋,達摩見其毫無退意,說道:若天降紅雪,我才傳法給你。神光取出戒刀,砍斷左臂,染紅了大雪。達摩感動其誠,傳法於他,賜法號慧可,為禪宗二祖。

此段描繪的是達摩面壁參禪,神光參問的場景。紅衣達摩為全畫亮點,是高鼻闊目的異域形象。藍衣者為僧人神光,表情肅穆、恭敬。禪宗公案畫中,達摩與慧可常以組合的形式出現,表現二祖斷臂求法的決心。此畫中,達摩側身背影,二祖參拜的圖式是南宋宮廷院畫家喜愛的樣式,也影響到後世此類繪畫的構圖。

畫史中紅衣達摩居多,紅衣多以硃砂色暈染。連身風帽式衣裝是南宋禪畫人物的典型特徵,風帽以裹頭式為主。畫中神光衣紋極簡,以曹衣描刻畫,寫實中又略有誇張。人物五官刻畫細緻,衣紋褶皺暈染巧妙,展現人物畫的凹凸體積感。外輪廓線條粗放,與細緻的面部形成對比。畫面背景墨色清透沉穩,樹法筆力遒勁,渲染營造出密林幽深的感覺。

第二段:弘忍童身,道逢杖叟

據《五燈會元》記載,禪宗五祖的前世,是破頭山上一位栽鬆的道人,曾經向四祖問道。四祖回答:你已經老啦,即便是知道了,又怎麼能廣泛傳播佛法呢?道人聽了,立刻前往河邊,看見一位姓周的少女在洗衣服,就投胎到了她家。因為孩子沒有生父,少女被趕出了家門,無奈將這個孩子丟入河中。第二天,女子發現孩子竟然逆流而上,且“氣體鮮明”,驚奇不已,決心沿村行乞,將孩子撫養長大。孩子長到七歲時,路逢一智者,是四祖道信禪師。禪師感嘆:佛陀三十二相中,此孩子只缺了七種,雖不及如來圓滿,但若他出家修道,定能
承襲佛法。孩子被帶到四祖道場,承襲衣缽,成為禪宗五祖——弘忍。

此段描畫五祖弘忍遇四祖道信禪師的場景。畫面中孩童形象即為幼年弘忍,梳童子髻,
躬身合掌作揖,神情恭順虔誠,面容飽滿,體態穩健,有所言之三十二相的部分特徵。藍袍紅袈裟者為四祖道信禪師,面容睿智,眼神柔和堅定,眼角紋路與嘴角弧度營造生動形態。拄杖佝僂以呈現老者姿態,面容與手部刻畫有所誇張變形。松林還原故事場景,用筆粗放,
龍鱗以顯松樹蒼老之感,松針及背景刻畫帶有寫意筆法。

畫家將場景簡單化,突出故事情節,這也是梁楷重要的繪畫風格。《紫桃軒雜綴》評價:
“梁楷寫佛道像,細入毫髮,而樹石點綴則極灑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謹,不容不借此以助雄逸之氣耳。”鬆的樹體中有“梁楷”款。

第三段: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

鳥窠道林禪師叫圓修,浙江富陽人,僧衣破陋,寒天暑天都不更換。在山間居住,任由鵲巢在其身旁,四十年都不曾下山,當時人稱他為鳥窠禪師。唐憲宗時,白居易在此地做官,
入山拜謁鳥窠禪師,說:禪師,您住在樹上太危險了!禪師說:你這位太守可比我危險多了。白居易問:弟子在鎮江山,哪裡有什麼危險呢?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指官場險惡,勾心鬥角)。白居易問:那如何才能參透其中要領?禪師說:莫做壞事,多行善舉。白居易說:這是三歲孩童也知道的道理啊。禪師說:三歲孩童知道的道理,八十歲的老人卻很難做到。白居易領會,行了禮下山了。

此段畫作展現的是白居易入山拜謁鳥窠道林禪師的場景。畫面左側的智者便是鳥窠道林禪師。他頭骨飽滿,微微隆起,眉骨外凸,盤膝坐於長鬆之上,以薪火作巢,示鳥巢形象。禪師手指纖長,有指點迷津之意。中間這位身著白衣、相貌清秀之人是白居易,他躬身作揖,
眼神下垂,有虔誠謙遜之態,對禪師所言有所體悟,而恭敬不已。其右側戴頭巾者為其僕人,
眼中有不忿神色,鬍鬚飛動,嘴巴歪斜,手勢及身姿似乎和禪師有所理論,與白居易參悟的恭謙神情形成對比。

畫家對面部表情塑造生動,人物造型接近唐時風貌。運用行雲流水描,描畫禪師形態,
勾畫用線簡潔,寫出其久居山林的外在形象。禪師所倚長鬆造型奇崛,立於斷崖之上,突顯其居住之險勢。上方樹法出枝精妙,下方細枝上有樹葉新出,使畫面富有生機。

第四段:智閒擁帚,回睨竹林

在河南香嚴寺出家的智閒禪師,是山東青州人。生性聰慧,厭惡了世俗,辭別親友,前往溈山學習。靈祐和尚看出他有慧根,想激發他的智光。一天,對他說:我不問你經卷上能記得的東西,說一說你在出生前做的事情。智閒懵了,沒有辦法應答。回到住處,翻遍了經書,也找不到一句答案,鬱悶之下將書燒燬,說:此生不學佛法了,就做個吃飯的僧人算了,
免得勞神。含著淚離開了溈山。到南陽的時候,看到了慧忠國師(六祖惠能的弟子)的遺蹟,
於是在此處住下了。一天,他在山中掃地,聽見碎石頭擊打在竹子上的聲音,豁然省悟。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對著溈山行禮,說:靈祐和尚大悲,對我的恩情超越父母。如果當時和我說透,又怎麼有今天的事情呢。靈祐禪師聽說了此事,說:他徹悟了。智閒開悟,揭示“明心”才是根本,不應執著於書本。法不在別處,而就在眼前。用今天的話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此圖描繪的是智閒禪師悟道的瞬間,禪師忽然抬頭,有一瞬的凝神,面容輕鬆,似有所悟,口中喃喃自語,嘴脣眼窩刻畫細緻。禪師身材碩壯,足弓飽滿,動態感十足,極富生活氣息。畫面貼合故事,聆聽自然的感悟表現透徹。竹林下筆剛勁,層層蔓草,營造虛蒙的曲徑通幽之感。

此圖也展現了南宋院體禪宗畫的一些特點:人物狀貌接近漢人,場景設定極為真實,貼近生活。畫中禪師延續了傳統人物畫的中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的樣貌,塑造了穩健大度的僧人形象,本卷所展示的是宋元禪畫中禿頂絨發樣式。

第五段:李源、圓澤系舟,女子行汲

唐代宗時期,洛陽惠林寺有位圓澤法師(一說圓觀),擅長耕作,非常富有。佛學之外,
對音律也十分精通。當朝有位諫議大夫李源,他的父李憕在安祿山攻陷長安時慘遭殺害,李源化為平民來到惠林寺,將家產捐出,每天接受寺院的簡單供給。辭去僕人,唯獨與圓澤法師知心相交,兩人時常對坐靜談,從天亮聊到天黑,這樣過了三十年。

有一天,兩人相約遊歷四川,法師想從長安經斜谷走陸路,而李源則想走荊州三峽水路。對兩條路線的討論半年沒定,李源說:我已經和世事相絕,怎能走洛陽、長安的官道呢?於是兩人取道荊江三峽。行到南浦維舟山下,見有幾個婦人,穿著錦襠,揹著甕在取水。法師望見,淚流而下說:我不願到此處,就是恐見這個婦人啊!李源驚詫地問道:自上峽來此,
這樣的人不少,為何單單害怕這裡幾個人?法師說:其中有位姓王的孕婦,是我來世的母親。她懷孕三年了還未分娩,是我還沒有到來的緣故啊。既然見了,是命有所歸,佛家所說的迴圈。請用符咒讓其生產,並稍做停留,將我葬于山下。等到孩子洗三那天,您訪臨,如果對視一笑,即是我認識你。等到十二年後的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是我與您的相見之期。李源聽罷十分後悔此行,導致法師命數至此,悲慟不已。李源將符咒告訴婦人,婦人開心地回家了。法師沐浴後穿上新衣,當晚盤腿打坐,安然圓寂,就在這時孕婦產下一個孩子。第三天,李源前往看新生兒,襁褓之中的孩子果然對著他笑。李源哭泣不止,告訴了王家事情的原委,王家人多出了些錢,厚葬了法師。

十二年後的八月中秋,李源直奔杭州趕赴先前約定。當時天竺寺中山雨初晴,月色撒在山上,看不見行人蹤跡。忽然聽見葛洪川畔有牧童吹著笛子,唱《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李源發現正是法師,李源拜謁問候:您是否康健?牧童回答:李公,真是講信用的公子。與您已非同路人,請不要心意貼近了。我們塵俗的緣分還未盡,希望您勤於修行,我們還能相見。李源沒有接話,看著他潸然淚下。牧童又唱著《竹枝詞》,一步步離開,山長水遠,還能聽得到歌聲。歌是這樣唱的: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此段描畫的正是李源、圓澤禪師見到王氏的那一剎那。畫面呈對角線構圖,畫家將人物安排在水岸的兩邊。右角船篷中著白衣襆頭者即為李源,在探頭前望,勾勒極簡卻筆筆到位,
十分精彩。禪師是高齡老者形象,面容睿智慈祥,嘴部刻畫和眼神交會,表現出法師遇見王氏的瞬間,便知命數之必然。在觀望著對岸時,神情感慨又泰然。雖只有側臉表現,卻蘊含著各種複雜的情緒。對岸懷孕的婦人為王氏,形象較大,李源與禪師呈仰視姿態。

畫面中打水的婦人體態豐腴,較為年輕,衣褶間有孕肚隆起。人物面部寫法有唐人韻味,
雲鬢具有唐代特點。飄亂的頭髮、隨意的衣著以及粗糙的器物使得畫面富有生活氣息。身旁老嫗年長於婦人,面部表現以及手臂紋路顯示出是常年從事農活、孔武有力的婦女形象。岸邊坡石簡略,水草勾畫細緻,挺拔有力。

第六段:灌溪索飲,童子方汲

灌溪志閒禪師路上遇見一童子在打水,禪師想討點水喝,童子說:給您喝水沒問題,我有個問題,您說一說水裡有多少塵埃?禪師回答:不具諸塵。童子笑了,揹著水走了,說:
才不給你汙了我的水。此故事亦見於悟本禪師和老婆婆的對話。

此段公案禪師所言“不具諸塵”,是說禪師心中無塵,因而見水中無塵。然童子的發問給禪師出了個兩難之題,禪師尚未飲水而答水中無塵,亦是為名相所泥,如此這般,禪師和不諳世事的童子之間形成了有意思的故事,揭示禪宗中“實相無相”的問題。

此圖描繪的是灌溪禪師與童子問答的場景。畫面中童子面容秀麗,頭系紅繩,青春無邪,
躬身以甕取水。灌溪禪師面貌有異,充滿古意,以論道之姿與童子對談,手勢富有智性。畫面採用險峻的 V 字形構圖,灌溪禪師衣紋用筆剛硬,以淡墨勾畫,再重點勾勒,背景較為粗糙。灌木叢以顏色點染,營造水邊氤氳氣氛。老松林以金錢松表現,松針茂密。

第七段:酒樓一角,樓子拜參

樓子和尚,原名叫楊善津,平江人。早年在酒家和市場中放飛自我。一天到承天寺,聆聽到佛法,有所省悟,便受戒出家。有一天,路過街市,在一家酒樓下整理腰帶,隨即聽到樓上人唱曲:“你既無心,我便休。”他喃喃自語道:我已休矣,你又不休作麼。又聽見樓上歌聲起,唱道“一任閒雲去與留”。忽然大悟,在酒樓前跪拜說道:如果不經過這家酒樓,
則不知道有這件事情。因而法號樓子和尚。清代人解釋說:吵架有人先住口,打架有人先住手。一件事不成立,第二件事也就不會出現。“一任閒雲去與留”對應《金剛經》中“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是其頓悟的靈感來源。

此段描繪的是樓子和尚聽聞唱曲參悟的一刻。畫面上方有旗幡飄揚,露出建築一角,意為酒肆。樓子和尚面對酒肆呈跪拜之姿,頭微抬,雙手合掌,神色輕鬆,面容有愉悅之色,
口中有語,即是開悟瞬間。側間有二位觀者,其一神色不解,皺眉撇嘴,鄙夷地看著這位表現奇怪的人;另一位展現背面,手上指指點點。開悟的樓子和尚與世俗中人形成強烈對比。

此段樓子和尚的著裝覆蓋雙肩,長袖長袍,完全漢人形象。此畫反映梁楷早年作品工細之風,人物勾畫具有魏晉古風。梁楷對路人的表現以一筆勾勒側臉,極為精妙,展現了高超的繪畫技巧。梁楷在畫史中最重要的風格是減筆以及折蘆描技法。減筆脫胎於白描,以精簡的筆法描畫物件,精確細微。基於深刻觀察的減筆,表現難度較高。梁楷描畫出神,做到“筆簡神完”,細緻和粗放並存,在《八高僧故事圖》中有完美展現。

第八段:孤篷蘆岸,僧倚釣車

福州玄沙(師備)宗一禪師,從小就喜愛垂釣,常劃一只小船,在南台江上泛舟。唐鹹通初年,禪師三十歲,忽然很想出家,於是丟下他的小船,投奔芙蓉山靈訓禪師門下剃度,
隨後在開元寺受戒。師備禪師與雪峰禪師是同門,而雪峰是其得法老師。師備禪師以苦行著稱,因而雪峰禪師常常稱他為“頭陀”。

此段表現師備禪師泛小舟於南台江垂釣而忽慕出塵,開悟的時刻。畫中禪師衣紋用釘頭
鼠尾描,寥寥數筆,斜依傾態描畫到位,有凝神思索及期望之感。畫中魚軲轆富有場景感,
蘆葦描繪精到,船舷及水紋用筆極簡,以花青染出水波。此段船體上有“梁楷”款。

梁楷畫技高超在何處呢?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夫像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意而歸乎用筆。”梁楷此圖立意精妙,筆力勁健。背景山水粗放淋漓,人物描畫數筆勾勒狀貌極具神韻。梁楷後期的畫作風格,也可以在《八高僧故事圖》中找到端倪。

更多畫作細節、故事延展、技法賞析及文史背景請參見《中國繪畫名品:梁楷八高僧故事圖、道君像》(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年 8 月出版),《中國繪畫名品》是上海書畫出版社自《中國碑帖名品》後打造的中國古代繪畫鑑賞類叢書。叢書共 100 冊,涵蓋繪畫史中名作180 餘幅,以多視角解讀,專業高清印刷,串聯出中國繪畫史風貌。

作者簡介

黃雯越,2014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現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館員。郵箱:876814369@qq.com.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1980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美術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專案。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相關文章

《中興瑞應圖》 導讀【南山讀畫】

《中興瑞應圖》 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黃坤峰 | 《女史箴圖》導讀【南山讀畫】

黃坤峰 | 《女史箴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金又丨《雪樹寒禽圖》導讀【南山讀畫】

金又丨《雪樹寒禽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劉翟丨《羅漢圖》導讀【南山讀畫】

劉翟丨《羅漢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一圖勝千言」是很多攝影師的座右銘,他們喜歡通過圖片,用無聲的方式,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初步準備寫50張圖片分五個章節,用簡單的文字介紹照...

李涵之 |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李涵之 |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編者按:坐落在英國倫敦大學的瓦爾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一直是文藝復興研究重鎮,也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研究的中心。該研究院...

練春海 | 勇士申博影象考

練春海 | 勇士申博影象考

編者按:2020年庚子大疫,全球共克時艱。前幾天本公眾號曾推送英國喬納森·瓊斯的文章《瘟疫影象:倫勃朗、提香與卡拉瓦喬如何面對疫病》,看藝術...

段文傑 |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段文傑 |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編者按:中國美術學院與西北藝術的考察一直有著很深的學術淵源,滕固、王子云、秦宣夫、常任俠、史巖、王伯敏等先生都曾為此做出貢獻,這也成為學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