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堯丨《讀碑窠石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要閱讀與默記大量作品。在藝術史的教學與研究中,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非常強調“讀作品”“讀畫”的傳統。近幾年來,學院培養的很多優秀研究生受邀參與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名品”叢書的編撰。這套精心編寫的叢書,將“讀畫”的傳統帶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世界,功德無量。我們會陸續節選其中的一些導讀文字與大家一起線上“讀畫”。本期推文,刊登李弘堯導讀《讀碑窠石圖》。

讀碑窠石圖》導讀

李弘堯/撰

《讀碑窠石圖》,絹本淺設色,縱 126.3 釐米,橫 104.9 釐米,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讀碑窠石圖》傳為北宋初畫家李成的作品。史料記載中,李成“磊落不羈,
喜酒善琴,好為歌詩,尤妙畫山水”,可謂豪放不拘,才華超逸。李成畫名雖大,作品卻留存極少,米芾甚至提出“無李論”。而留存到今世者的李成名下作品,多是出於他的學仿者之手。不過,在這些傳世的名下作品中,也不乏精品,《讀碑窠石圖》就是其中極為著名的一件。

著錄中的李成《讀碑圖》

歷史上曾流傳有多件傳為李成的“讀碑”作品,綜觀歷代著錄,可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傳本為李成一人所作,以“曹楊觀碑”為內容,後有柯九思等多人題跋。如朱存理《珊瑚木難》中就記錄了一件多家題跋的《讀碑窠石圖》,據題跋可知此作所畫乃是曹操、楊修同讀曹娥碑的故事。《世說新語》記載了曹操與楊修同過曹娥碑下,見碑陰所刻“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之文而猜測其意,終被楊修先解得“絕妙好辭”四字,一時為人樂道。這一類《讀碑圖》以“曹楊讀碑”
為主題,有明確的人物身份。

第二類則為李成與他人合作本,包括周密所記載的由“李成、王崇”所畫而人物、樹石分為兩幅者,和後世所流傳的多種“李成、王曉”合作的完整本。此一系作品中的觀碑人物身份不詳,且時以“騎驢”的形象出現。

隨著時代的推移,李成“讀碑圖”的偽本仿本也漸多起來。大阪藏《讀碑窠石圖》屬於第二類,且是眾多見於著錄的讀碑圖中唯一存世的作品,這件畫上的資訊,為我們瞭解李成的“讀碑”題材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視覺材料。

唯一存世的《讀碑圖》

收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讀碑窠石圖》是一件典型的寒林題材作品。畫中樹木盤桓虯曲,木葉盡脫,枝條皆呈屈狀怒張,正是典型的“蟹爪”樹 。畫中對於樹石的描繪,筆墨都較為含蓄質實,以溼筆為多,勾皴染皆與物象之結構、形態緊密貼合,似乎可見其試圖紮實地描摹自然景物之努力。

畫面中央立一座大碑,前方的平地上,一位作文士模樣的人正騎驢觀碑,一童子攜杖侍立其側。整幅畫面採用平遠的視角,表現出枯木的蒼虯高大,意境古樸荒寒。這類樹木與坡地構成的寒林平遠題材,在李郭派的作品中十分常見。《林泉高致》中將其視為李成的獨特表現方式,稱:“畫亦有相法,李成子孫昌盛,其山腳地面皆渾厚闊大,上秀而下豐,人之有後之相也。”

“讀碑窠石圖”的名字最早見於《宣和畫譜》,在後世的諸種著錄中,惟有安岐《墨緣匯觀》中所記載的一件《讀碑窠石圖》,與存世本的情況完全相符。據安岐著錄,畫中碑側有題有“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八小字,而存世本中石碑之側也恰好可見一行款書,正與著錄中一致。北宋早期畫家多題隱款,譬如將姓名寫在樹根石隙等不明顯處,此畫題小字於碑側,正與此制相合。在安岐看來,此作是北宋兩位名家李成、王曉二人合作之真跡無疑。

近現代鑑定家和學者對於此作的意見大致分為三種,多數人認為其是據真跡臨寫的摹本,包括徐邦達、鈴木敬等皆持此意見。亦有將其歸為李成真筆,以尚愛鬆為代表。此外也有如傅熹年者,則認為此畫屬於與李成真貌關聯不大的仿作、偽本。

遞藏經歷

根據《墨緣匯觀》中的記載,存世本《讀碑窠石圖》“右下角有一朱文半印,左下角有內方外圓一印”,此外另有“孫承澤印”朱文印一方,這些描述俱與作品現狀相符。

畫中右下角的朱文印僅押其半,且年久漫漶,其釋文未見於歷代著錄與研究中。此印左上方可識為一“房”字,查閱《墨緣匯觀》續錄,其中著錄李營丘《秋林飛瀑圖》一件,其上鈐有“悅生文房之印”。通過對比畫中印章的其他殘字邊角,可發現正與此印文對應,形成兩行六字的佈局。安岐著錄的《秋林飛瀑圖》為南宋權相賈似道藏品,而“悅生”即為賈氏齋號;由此看來,《讀碑窠石圖》右下方朱文半印很可能即為賈似道所有的“悅生文房之印”,若此論成立,則該畫可知的最早收藏者可追溯至南宋末年。

相比於早期的流傳史,《讀碑窠石圖》在明清時的流傳經歷則比較清晰。畫中左下角內圓外方的朱文印,為“吉泰和楊士奇圖書記”,即明初歷任五朝內閣輔臣的楊士奇之鑑藏印。明末以降,該畫流傳有緒,先後被孫承澤、樑清標、安岐、胤禮所有,其後歸清內府。晚清時,該畫為藏家李佐賢(1807—1876)所收,並經韓泰華寓目,著錄於《玉雨堂書畫記》中。到民國初年,這幅作品又成為滿洲貴族完顏景賢(1876—1926)的藏品,景樸孫認為其乃為後人所仿,而此畫的命運也同他所收藏的另外一些書畫文物一樣,被購往日本。

此作流入日本後,先後為收藏家山本悌二郎和阿部房次郎所有。1943年,阿布房次郎(1868-1937)的後人將此作捐給了大阪市立美術館。

讀碑的傳統

碑的誕生可以追溯至先秦,但東漢以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碑的形制、刻文以及功用上才漸趨成熟。作為一種實用的記錄載體,碑石能夠記錄的內容十分廣泛,而其自漢以來主要多被用作鐫刻經典、銘記功德、書寫墓誌以及普通的紀事。而與此同時,讀碑也成為了文士生活中常見的活動。

史明理在《——繪畫主題的嬗變》一文中舉例了歷代繪畫中讀碑與訪碑的主題,並分析其可能蘊藏的文化意涵,提出“早期繪畫中讀碑、觀碑或訪碑的主題是一種懷舊的表現……以文人畫的方式繪就的讀碑圖則成為了文人雅士彰顯其身份的繪畫主題。”

文士身份的猜測

對於畫中讀碑文士的身份,一說是讀“曹娥碑”的蔡邕,一說是讀“墮淚碑” 的孟浩然。

《曹娥碑》是為東漢孝女曹娥所立,因其父遇難落江而打撈未果,曹娥沿江尋父七日而最終投江,後人感其孝烈,故為之立碑。其後憑弔者接踵而至,著名學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

石慢在《“騎驢人”的意象》一文中,認為此圖所畫的乃是一類文人尋訪古碑的懷古意象,其源頭可追溯至西晉的“墮淚碑”。“墮淚碑”又稱“羊公碑”,是西晉時人們為紀念鎮守襄陽、保境安民的將領羊祜所立。羊祜在當時深受愛戴,乃至百姓見其碑者莫不流涕,故羊之繼任者杜預將此碑命名為“墮淚碑”。唐代詩人孟浩然在登臨羊公所藏之峴山時,觀此碑而寫下了千古名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雖有以上猜測,但此畫中讀碑人的身份尚無定論。而存世本《讀碑圖》中,碑首處能夠看到一行墨書痕跡,與安岐所記錄“其碑正面上首微有字形”的描述正好相符。碑首小字很可能關係著石碑內容及讀碑人身份的祕密,但由於字跡過於模糊以致難以辨認,目前仍無可令人信服的解讀。

《喬木圖》——風格相似的作品

李郭畫派中,雖然寒林題材的作品十分常見,但就風格筆墨而言,台北故宮所藏的一件傳為許道寧的《喬木圖》,卻表現出許多與《讀碑圖》十分相似的特徵。

這件《喬木圖》中描繪枯木數株,遠近掩映,後方的幾棵喬木用墨稍淡,似有霧中之意。樹木枝條交柯縱橫,比之《讀碑圖》中的林木更顯肆意怒張。在樹梢出枝與枯木點苔的種種細節上,二圖有許多相似的用筆,惟《喬木圖》 中的墨線勾勒更為濃重,用筆更為勁利。從用筆的穩健與描摹自然的功力上看,《讀碑圖》無疑顯示出了更早的時代氣息,其很可能是《喬木圖》等作品中枯木形態的來源。

上文節選自《中國繪畫名品:李成讀碑窠石圖/小寒林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中國繪畫名品》是上海書畫出版社自《中國碑帖名品》後打造的中國古代繪畫鑑賞類叢書。叢書共100冊,涵蓋繪畫史中名作180餘幅,以多視角解讀,專業高清印刷,串聯出中國繪畫史風貌。

作者簡介

李弘堯,博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宋代繪畫,碩士論文《宋代小景畫研究》,博士論文為《傳世李成作品研究》,曾參與“宋畫品彙”專案等。

相關連結: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1980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美術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專案。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編輯

|許溪 劉雨塵 楊可涵 宋俊傑 戴姍睿 王薇 孫梓鈞 王思凡

相關文章

《中興瑞應圖》 導讀【南山讀畫】

《中興瑞應圖》 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黃坤峰 | 《女史箴圖》導讀【南山讀畫】

黃坤峰 | 《女史箴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金又丨《雪樹寒禽圖》導讀【南山讀畫】

金又丨《雪樹寒禽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劉翟丨《羅漢圖》導讀【南山讀畫】

劉翟丨《羅漢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一圖勝千言」是很多攝影師的座右銘,他們喜歡通過圖片,用無聲的方式,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初步準備寫50張圖片分五個章節,用簡單的文字介紹照...

李涵之 |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李涵之 |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編者按:坐落在英國倫敦大學的瓦爾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一直是文藝復興研究重鎮,也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研究的中心。該研究院...

練春海 | 勇士申博影象考

練春海 | 勇士申博影象考

編者按:2020年庚子大疫,全球共克時艱。前幾天本公眾號曾推送英國喬納森·瓊斯的文章《瘟疫影象:倫勃朗、提香與卡拉瓦喬如何面對疫病》,看藝術...

段文傑 |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段文傑 |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編者按:中國美術學院與西北藝術的考察一直有著很深的學術淵源,滕固、王子云、秦宣夫、常任俠、史巖、王伯敏等先生都曾為此做出貢獻,這也成為學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