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坐落在英國倫敦大學的瓦爾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一直是文藝復興研究重鎮,也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研究的中心。該研究院旨在回答的核心問題是:古典傳統對現代究竟具有什麼意義?長期以來,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與之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最近幾任院長如查爾斯•霍普[Charles Hope]、彼得•麥克[Peter Mack]、比爾·舍曼[Bill Sherman]曾先後應邀前來杭州做「貢布里希紀念講座」。本文作者李涵之同學本科畢業後,即申請前往瓦爾堡研究院深造。2018年11月,她受邀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辦的「貢布里希論壇」,並以自己切身的學習體會為論壇撰寫了這篇《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2011年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首屆「貢布里希紀念講座」海報

瓦爾堡研究院(李涵之 攝)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李涵之/撰
瓦爾堡研究院一樓的演說廳角落有一架三角鋼琴。它屬於鋼琴家艾爾絲·貢布里希夫人,被借給了研究院,常年擺放在那兒,以紀念她的丈夫恩斯特·貢布里希。平日裡,它並不用作演奏,只有聖誕晚會和夏季晚會時,琴蓋才會被打開。有幸彈過它的朋友說,其琴鍵是特製的,各調所對應的鍵與普通鋼琴的不同,她練習了許多次,方才習慣。
作為瓦爾堡研究院在任十多年的院長,貢布里希留在那裡的痕跡遠非只此一琴。他的學術風格被繼承了下來,其論著也被不斷討論。現今,研究院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文藝復興時期,橫跨諸多學科,不僅包含藝術史、文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科學史等常見方向,還涉及巫術、占星術、鍊金術等「偏門冷科」。研究院成員中,不僅有研究圖像學、社會學等的藝術史家,還有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氣象環境、版本學、音樂史及阿拉伯語與拉丁語翻譯的專家。此外,這裡還設有許多專門項目,如心理學和神經學試驗,以測試人們對不同類型藝術的反應。2009年,研究院組織舉辦了紀念貢布里希學術研討會;2014年,《貢布里希遺產論銓:瓦爾堡研究院慶祝恩斯特·貢布里希爵士百年誕辰論文集》由研究院出版,李本正、範景中先生翻譯的中文本業已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文集中收錄的論文,不僅從藝術史的角度出發,也從更廣闊的歷史、哲學乃至科學的角度出發,包含了對貢布里希觀點的許多批判性思考。這種跨學科研究的思路正是研究院如今仍在堅持的。
在瓦爾堡研究院的日常生活中,貢布里希的影子同樣隨處可見。當年熟識他的人,有的還在研究院工作,有的儘管退休了,仍常駐圖書館內。今時今日,不少閒談間,「貢布里希曾如是說」之類的對話仍時常可聞。尤其是每週三中午,研究院供應熱食,多數成員會來到位於地下室的公共休息室聚餐。每天下午四點則是這裡的下午茶時間,不少研究員及前來查閱資料的學者也常相聚於此,就著茶水或咖啡聊天。貢布里希和他的研究是這些熱火朝天的對話裡的常見主題,而在小樓各層的小廚房裡,類似的交流也時常可聞。這座小樓並不高,位於倫敦大學旗下各院校集中所在地的邊緣,兩側鄰街,坐對一座教堂、兩處公園。街都窄,車也稀,高大的樹木綠融融地從公園裡擠出來,擠滿了小樓的許多窗。從樓裡向外望,望不到什麼現代都市景觀,唯有那些屬於現代都市的喧囂不時夾在風中,從窗縫裡吹進來。自打研究院遷址於此,樓內裝潢翻新不大,身處其中,仍偶有時空倒錯之感。

阿比·瓦爾堡位於德國漢堡的圖書館,於1933年遷往英國倫敦。(圖源:瓦爾堡研究院)
小樓內的區域分兩半,半邊是圖書館,半邊是教學和辦公區域,由每層樓走廊盡頭的門隔開,但透過門上的一塊塊玻璃,它們彷彿仍連成一個整體。圖書館是研究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內裡同樣留有大量貢布里希的印跡。他的著作,館中盡收,且版本眾多,其中就包括由範景中先生主持翻譯的中譯本,主要陳列在圖書館二層。連帶地下室,圖書館共六層,藏有文藝復興時期各領域的大量文獻資料,貢布里希常常使用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在這裡得以彰顯。地下室裡擺放的主要是期刊,兼有古典及當代藝術相關書籍。一樓為閱覽室,陳列著大量多語種字典和珍稀圖書,研究院成員的著作、院刊及歷屆學生論文也存放於此。二樓主要擺的是藝術史相關書籍,不僅包括研究專著、畫冊圖錄,還包括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文獻,其中既有近現代編輯出版的,更有不少珍貴的十五、十六世紀原版書,可供隨意取用。三樓的書多關乎文學,同樣涵蓋了各個版本的原典和大量研究論著,四樓則多為哲學宗教相關著作。頂層所藏書籍主要討論歷史與社會,也包括諸多魔法和科學史相關書刊。瓦爾堡圖書館有獨特的分類邏輯,依照這一邏輯,各層同樣藏有發表或收錄在各處的論文。這些論文被複印下來,單獨裝訂,擺放在各個相應的區域。研究伊始,若能踏入研究主題相對應的區域,搜索其中書刊,往往極有助益。若要查閱書刊,則需取一張卡片,填寫該書的信息、借閱人姓氏及閱覽該書時所在的樓層,並將卡片插入該書所在的位置,以便館員在有需要時查找。這些卡片多位於圖書館的窗前或書架邊,取用十分方便。在小樓裡有辦公室的研究員可將所需書刊帶回辦公室細讀,碩博生則可將它們帶回各自的教室,其他閱覽者則多在各樓層均設的小桌上閱讀。一般情況下,館藏的所有書籍均不能帶離小樓,但研究院成員每晚可借走最多四本書,第二日再返還。若不想或無法借走未讀完的書,閱覽者可將最多12本書刊暫存。研究員把它們留在辦公室裡,碩博生把它們留在各自的教室裡,其他閱覽者則將它們帶至一樓閱覽室,把它們存放在「暫存架」上,待第二日開館,再繼續閱讀。

倫敦大學瓦爾堡研究院圖書館。(圖源:瓦爾堡研究院)
小樓二層的圖像學資料庫是研究院的又一處寶藏。資料庫與圖書館相似又不同,內裡排放著許多鐵皮櫃,櫃子的各個抽屜裡分門別類地擺著一隻只文件夾,收納了大量按圖像學主題歸類的藝術作品圖像。這些圖像多數是翻拍的照片,貼在統一的卡片上,也有的是從各地收集來的明信片。卡片背面均標註著圖像信息,或由資料庫的研究員手寫,或直接打印出來,內容不僅包括作品的作者、年份和位置,有時還包括研究員的簡單筆記及與該作品有關的參考文獻。這些圖像資料就像一張網,以一個個圖像學主題為節點,把古典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藝術作品籠入其內。每次準備著手一項新研究、乃至準備選題時,若能在圖像學資料庫裡搜索一番,將有很大助益。
瓦爾堡研究院的學術氛圍極濃厚,活動頻繁,且從不侷限於研究院內部。每週一的下午茶時間,一樓的小教室內均會開展一次學術討論,主講者多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問學者,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每週三下午,更大型的學術研討會則在演說廳裡舉辦,由院內成員或博士生介紹自己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並組織討論,講者可以從中收穫不少啟發。此外,研究院還定期舉辦讀書會。我在那裡學習的一年中,每週一晚上,一位義大利學者主持研讀但丁的《神曲》,每週二晚討論的,則是新柏拉圖主義著作,除此之外,還有祕教傳統與神祕學思想、阿拉伯哲學、古希臘語等主題的讀書會定期舉辦。它們均向社會開放,每次都有各院校的學者參與,學術氣氛十分活躍。類似的活動還有研究院面向社會開辦的短期課程,如每年九月開設的文藝復興拉丁語課程。課程為期兩週,基本覆蓋所有的語法知識,同時訓練參與者閱讀文藝復興時期拉丁文原典的能力。我學習時,負責授課的是一位研究文藝復興哲學和醫藥史的義大利學者。除講授基本語法外,他多通過文藝復興時期的徽志讓我們練習閱讀。令人十分遺憾的是,他在教完2017年秋的短期課程後便離開了研究院,返回義大利,之後只是偶爾到訪。
瓦爾堡研究院開設的兩個碩士課程與其學術背景密不可分。它們均主要關注文藝復興時期,其一偏向文化史,每年只招收四五人,其二則偏向藝術史,班內也僅有十人左右。在第一學期的課程中,「從圖像到行動」算是一門藝術史入門課,以圖像學為中心,通過一個個主題,如基督教作品、異教神話作品、寓言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與文學作品緊密相連的作品等,輔以社會學等相關研究,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貌。「國立畫廊中的藝術管理」則是研究院與國立畫廊合辦的,授課地點就在國立畫廊內,不僅教授博物館的基本管理和展覽圖錄的編寫,還介紹作品的檢測、修復等細節。它與另一門「文獻技巧」課程緊密相連,後者以國立畫廊的檔案館為例,教授查找文獻、搜索檔案的技巧,以及其它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問題。第二學期的課程均為選修,我參與的「歐洲十五到十九世紀的藝術意圖」關注文藝復興時期及往後的藝術文獻,以一個個重要觀念串起對這些文獻的介紹,並輔以具體的藝術作品展開分析;「十五世紀義大利壁畫和視覺文化創造」則關注15世紀的義大利壁畫,探討它們的圖像學主題和社會學功用,兼顧現今對這些壁畫的維護和展覽。與此同時,研究院在第一、第二學期持續開設語言課程。研究院十分重視對語言的掌握,不僅為閱讀原典,也為及時瞭解各國的最新研究。這些課程主要包括拉丁語、義大利語和法語,依據各人水平分班教學,主要鍛鍊閱讀和翻譯能力。此外,研究院也設古文字學課,有義大利古文和英國古文方向供選,主要講授的是各時期的書寫風格,以便分析研究各類古代文獻原本。第三學期不設課,主要任務只有畢業論文的選題和撰寫。這些課程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學術能力,在這一年多的學習中,我受益匪淺。
在我離英前數日,瓦爾堡研究院的公共休息室裡舉辦了一場「辭舊迎新」的派對,研究院的多數成員,以及將畢業、剛入學或仍在讀的碩博生們,均有到場。會上,我有幸結識了一位正在研究貢布里希的訪問學者。擠擠挨挨的人群裡,就著吵雜的人聲和馥郁的酒氣,我們扯著嗓子,簡短地交流著各自的研究項目。舊人新人來複去,貢布里希的影子想必會一直籠在那座小樓裡,並一直激發各地學者的靈感與熱情。
作者簡介

李涵之,本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碩士畢業於瓦爾堡研究院。主攻西方文藝復興藝術史,對「命運」寓言、喬爾喬·瓦薩里、老彼得·勃魯蓋爾等問題做過一系列專題研究。
相關連結
彼得·伯克 | 貢布里希對文化史的尋求「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 NO.1 | 彼得·伯克:文化的觀念——興起、衰落與復興「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2 | 卡洛·金茲伯格:再次思考全球視野中的藝術史「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3 | 西比爾·莫澤-恩斯特:一種風格的「復興」「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4 | 惠特尼·戴維斯:圖畫藝術與全球心理學的現代性「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5 | 帕塔·米特:瓦薩里、藝術史和現代主義準則「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6 | 約翰·奧奈恩斯:觀察心靈「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7 | 比爾·舍曼:貢布里希與讀者之眼「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8 | 尼古拉斯·彭尼:阿里阿德涅身旁的多蘿西婭「心靈·藝術·價值」 國際會議NO.9 | 曹意強:藝術與智性展覽 | 貢布里希誕辰110週年紀念文獻展活動預告丨貢布里希研究論壇暨文獻展恩斯特·貢布里希生平簡介恩斯特·貢布里希 | 藝術與人文科學的交匯貢布里希 | 五十年前維也納的美術史與心理學範景中 | 《藝術的故事》的講述者(上)範景中 | 《藝術的故事》的講述者(下)楊振宇 | 杭州,「貢布里希」又來了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生培養,並於1980年、1984年分別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編輯
|許溪 劉雨塵 楊可涵 宋俊傑 戴姍睿 王薇 孫梓鈞 王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