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原載於《新美術》,2008年第5期。轉自山水澄明公眾號。
貢布里希圖書館搬遷記
楊思梁/撰

《不倫瑞克-呂訥堡在他的圖書館》 康拉德·布諾 1605年
在前網路時代,人類的文明主要與書籍相連。古今中外的大學者,幾乎都有一座與自己的專業相關聯的圖書館(像馬克思那樣使用公共圖書館的大學者實屬例外)。網路時代的來臨,加上公共圖書館的普及,意味著大學者有可能和自己的工作圖書館脫鉤。正因為如此,最後這批大學者的私人圖書館就顯得更加可貴。
恩斯特·貢布里希是著名的西方藝術史和文化史大師,他的私人圖書館,無論其數量或質量,在業內都極負盛名,特別是藝術/藝術史方面和心理學/哲學方面的書籍。

貢布里希在布瑞代爾花園19號的客廳
第一次接觸貢布里希圖書館是1994年9月。我和範景中去他家做客,看到這棟三層樓的屋子裡,四壁皆書,甚為羨慕。貢布里希夫人(當時她已有腿疾,行動極為不便)卻抱怨說,他們家找不到女傭,因為沒人願意清掃這麼多書櫃。貢布里希也不無感慨地說,他死後不知道可憐的兒子如何處理這些書(他們的獨生子理查德是牛津大學梵文和巴利文教授)。範景中(時任中國美院圖書館館長)不失時機地說,希望它們落戶中國。貢布里希欣然同意,只是說,事先有約,其中有部分要捐給瓦爾堡研究院。
貢布里希於2001年11月3日去世後,我把範景中寫的哀悼文章發給他的兒子和孫女,順便提及書的事。其家人卻不能把書立即捐出,因為他們不願意破壞貢布里希夫人熟悉的生活環境。確實:那棟三層樓的屋子,除了書和一架大鋼琴,幾乎沒有別的東西。如果把書搬空,顯然會讓老太太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

左圖:貢布里希與孫子孫女共同讀書
右圖:貢布里希與妻子在伊拉斯謨獎頒獎典禮上
2007年4月26日,我收到他孫女萊奧妮[Leonie]的電子郵件(她是貢布里希遺產的執行人),說她奶奶已經於2006年12月21日去世。按照爺爺的遺願,她準備把書捐給中國,不知道我們如何安排。她並沒有指定捐給中國的哪個單位,只有兩點要求:1、望所有書集中存放專室,不要分散;2、從英國運書的費用由接受單位支付。我立即將此資訊告訴了範景中,然後開始思考,找哪家單位安置捐品合適。最初範景中向貢布里希要書是想給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而我則對中國美術學院是否適合接受這批書心存疑慮。畢竟美院的師生大多傾向於製作或創作,研究學問的人不多。
還沒容我仔細思考接收單位,範景中已經和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聯繫了。許江院長同意接收貢布里希的贈品,也願意支付運費。他們還希望貢布里希家屬能捐出幾件貢布里希的遺物,最好是貢布里希用過的辦公桌和座椅,以供陳列。

貢布里希手稿
5月2日,萊奧妮來信,說座椅可以給,但爺爺的辦公桌要留作家庭紀念,傳與子孫。作為補償,她同意捐出一尊貢布里希銅像和他用過的打字機。同一信裡,她特別強調,為了保留爺爺藏書的原貌,她打算把書裡夾著的散頁留在原處,但要接收單位提供這些散頁的影印件。這些散頁有些是貢布里希的手寫筆記,有些是書的評論,還有些是相關的書信,瓦爾堡研究院的貢布里希檔案要保存它們的影印件。
保留這些散頁無疑大大增加了捐書的學術價值,但也增加了接收的難度。特別是在時間這麼緊的情況下。萊奧妮信中還特別提到,瓦爾堡研究院只是象徵性地取走幾本書,因為絕大多數書他們館裡都有。也就是說,貢布里希的整座圖書館幾乎要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國。

貢布里希 (左二) 年輕時與友人的合影

瓦爾堡研究院圖書館內景 瓦爾堡研究院以阿比·瓦爾堡的私人圖書館為核心
應許江院長邀請,範景中和我立即著手準備赴倫敦接洽交接事宜,並且初步打算把接收時間定在7月上旬。5月29日,萊奧妮給許江寫信,正式將貢布里希圖書館以及銅像、打字機和座椅捐獻給中國美術學院。信中還說:
「我清楚地記得,1980年代中期,我爺爺得知中國美術學院的學者們在翻譯他的著述時,他是多麼的高興。從那時起,他和範景中等學者開始通訊。這給他活躍的晚年帶來了無限的喜悅。我希望,他的圖書館落戶杭州,能進一步加深中國和歐洲這兩個偉大的學術傳統和藝術傳統之間的交流。」
許江接信後立即回覆,表示中國美院很榮幸接受捐贈並對其家人表示感謝。許江信中還表示以下三點:1、在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內開闢專室陳列捐書;2、在中國美院招收一名研究生,整理編寫書籍的目錄;3、繼續組織人力研究:翻譯和出版貢布里希的著作。

楊思梁、貢布里希、範景中、曹意強 英國倫敦瓦爾堡研究院 1994年9月
接下來的事卻讓人傷腦筋。中國海關要求,每本書入關之前,都需要有詳細的清單,包括書名、作者等資訊。這實際上是說,我們要在裝箱之前把每一本書的資訊登記下來。這一工作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確實是一大挑戰。
幸好,住在倫敦的曹恆僱到了幾個大學生幫忙。我和範景中6月30號抵達倫敦,住在房子附近的Garth Hotel,每天走路即可到達老屋。從7月1號開始,四個僱來的學生、萊奧妮請來的一位藝術史博士 (Veronica Kopecky,她來自貢布里希的家鄉維也納,現正從事貢布里希檔案的整理工作),加上範景中和我,連續四天,總算把132箱書籍登記完畢,並且裝好箱。每天下工前,範景中給學生們發工資,也算是給高失業率的英國暫時解決了幾個人的就業。為了更真實地再現貢布里希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我們還臨時向萊奧妮要了一塊貢布里希用過的地毯。光是地毯的清洗費就花了50英鎊。


「貢布里希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文獻展」展覽現場
圖書中至少有十多種語言,有些書是17、18、19世紀出版的善本,採用花體字,難以辨認(據行家說,這些書的市場價值極高)。考慮到運費和處理時間,國內能找到的書和與專業無關的書,我們絕大部分都捨棄了(這些書後來捐給了倫敦的一家慈善機構)。不過我們還是運回了少數有紀念意義的非專業書。比如,民國初年出版的王雲五主編本《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共八冊)和《新學制算術教科書》。這兩套書見證了貢布里希少年時期學習中文的努力以及他對中國文化的神往。他在後來的寫作和談話中多次提到自己學中文的經歷。他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就是關於中國古詩與德文翻譯的問題。另有一本薄薄的德文小冊子Ju Kiao li也帶回來了。這是中國古典言情小說《玉姣梨》的德文譯本。這本創作於17世紀的才子佳人小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實體。它在一百年前就被翻譯成了德文,必定有其原因。大概是書中的故事吸引了當時的西方學者。你想,在遙遠的中國,一個男人憑藉自己的詩才就能獲得美女的芳心和榮華富貴,這能不勾起西方學者的羨慕和遐想?

《新學制國語教科書》書影
倫敦的這四天是滿負荷的工作,除了接受《星島日報》倫敦站記者的短暫採訪,幾乎沒有休息過(該報7月11日報道此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範景中的腰傷能經得住考驗,應該歸功於他的毅力和他下鄉多年的鍛鍊。全部接收工作完成之後,比預計的時間早了兩天。因為飛機票不能改簽,我們搬到張弘星家住了兩天,以便節省費用。為了防止丟失,範景中把貢布里希的銅像、打字機和地毯隨身帶回了中國。
據此,貢布里希圖書館的交接工作似乎全部完成。沒想到節外生枝。中國海關要求把所有的書目翻譯成中文。此舉實難解釋:海關的人難道看不懂外文?若是不懂外文,怎麼知道是否翻譯錯對了?書運達中國之前,範景中領著他的幾個學生好歹把它們全部翻譯完畢。可是又有了新的麻煩:海關要求繳納進口稅。中國目前還沒有保護非營利事業的法規。海關顯然覺得,凡是洋貨就必須繳稅。海關這麼做也許有它的道理。畢竟,西方大學者的私人圖書館搬進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因為稅款問題,書箱被扣押了兩個多月後,才得以進入中國美術學院專闢的「貢布里希紀念圖書館」[Gombrich Memorial Library]。

楊思梁教授翻譯手稿 「貢布里希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文獻展」展出 中國美術學院舉辦
按中國的傳統叫法,貢布里希圖書館似乎應稱為「私人藏書」。但私人藏書與「私人圖書館」有著根本區別。藏書著重於藏,而圖書館的首要目的是使用。西方人的私人「藏書」,多是為了使用。中國的私人藏書,其主要目的在於保存書籍,使其延續後代。以中國多難的歷史和特殊的交往環境,藏書確實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試看中國古代著名的藏書樓,像天一閣那樣流傳至今的還有幾家?

張敏傑《四庫全書與南北七閣》 版畫 282 × 501.5cm 天一閣為南北七閣的正規化和前因
書籍是文明的載體,大師是文明的基石,圖書館則是大師學術貢獻和治學精神的具體象徵。貢布里希圖書館能在中國最早的美術聖地找到落腳之地,對中國的學者無疑是一筆偉大的精神財富,足以供我們常年享受和開掘。這也是件令國際同行羨慕的美事。畢竟,貢布里希的著述如The Story of Art(《藝術的故事》)被譯成了31種語言(2000年統計),Art and Illusion(《藝術與錯覺》)也有17種譯文。貢布里希圖書館能入駐中國,多少得益於他與中國文化的終生因緣。


《藝術的故事》封面集錦 「貢布里希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文獻展」展出 中國美術學院舉辦
學術本無中西之分。王國維說過,「一學既興,他學自從之,此由學問之事,本無中西,彼鰓鰓焉慮二者之不能並立者,真不知世間有學問事者矣。」學術的交流,有利於文明的進步。不過,社會對文明的認識和接受程度,則因時因地而異。貢布里希圖書館進入中國的遭遇,多少反映了當代社會對西方文明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但是以歷史的眼光看,外來文明進入中國,這還算是比較順利的一次。
作者簡介

楊思梁,畢業於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獲藝術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特聘研究員。曾參與翻譯和主編貢布里希文集(與範景中合編,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起)。主要論文有《擬人化起源初探》《羅傑弗萊與形式分析的成型過程》等。
相關連結
曹意強|清晰的思想 生動的敘述——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
彼得·伯克 | 貢布里希對文化史的尋求
恩斯特·貢布里希:藝術與人文科學的交匯
貢布里希 | 五十年前維也納的美術史與心理學*
重磅 | 杭州,「貢布里希」又來了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生培養,並於1980年、1984年分別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編輯
|楊可涵 劉雨塵 李光耀 孫梓鈞 王思凡 林冰冰 李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