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美術學院與西北藝術的考察一直有著很深的學術淵源,滕固、王子云、秦宣夫、常任俠、史巖、王伯敏等先生都曾為此做出貢獻,這也成為學院的一個學術傳統。其中,敦煌考察與研究更是重要的部分。王伯敏先生就曾六上敦煌,結合文獻撰寫了《敦煌壁畫山水研究》等著作。王伯敏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美術史論家,尤其為中國美術史研究與教育做出了很多開創性貢獻,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等榮譽稱號,中國美協為其頒發「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證書。1997年,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段文傑先生在《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言中高度評價了王伯敏先生在敦煌壁畫山水畫研究中的成就。特刊發這篇序文,以茲紀念兩位先生的學術情誼。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封面

王伯敏1981年在敦煌考察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段文傑/撰
敦煌石窟,是當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石窟藝術博物館。創始於4世紀,歷時千年,經過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現存550多個洞窟,彩塑2000餘身,壁畫5萬多平方米。坐落於鳴沙山與三危山之間,洋洋乎大觀。
敦煌石窟由建築、彩塑和壁畫三大類藝術組成。石窟建築是載體,它包括木結構窟簷和建築繪畫;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是石窟藝術的主體,但內容比較簡單;壁畫是石窟的裝飾,但由於內容豐富,面積廣大,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主體,因此敦煌石窟以壁畫著稱於世。
由於對佛教的理解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差異,各個洞窟構成的內容就不完全相同。早期(十六國、北朝)洞窟多表現為修六度,嚮往佛境,石窟的內容則多適應觀像、修持、深入禪定;中期(隋、唐、五代)大乘淨土思想流行,洞窟內容大多變為宣揚各種極樂世界;晚期(西夏、元)為少數民族掌權時期,石窟內容轉化為顯密交錯、漢藏結合的多功能修行道場。千年石窟藝術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主題思想,廣泛地流行於神州大地,上自帝王宮廷,下至山野鄉村,成為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巨流,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風姿。
它的博大精深,主要反映在壁畫上。壁畫的題材內容可分為七類:尊像畫、故事畫、神怪畫、經變畫、聖蹟畫、裝飾畫和肖像畫。
所謂尊像畫,即佛教神靈的肖像畫,如佛、菩薩、明王等。
所謂故事畫,即按照佛經故事畫成的連續圖畫,一個故事一幅畫。這又可分為三種:佛傳故事畫,描寫釋迦生平事蹟;本生故事畫,頌揚佛陀前世捨己濟眾生的善行;因緣故事畫,表彰佛陀救度眾生的各種事跡。這些故事情節反映著敦煌石窟藝術的主題思想,體現著佛經故事的各種境界。
所謂神怪畫,是指道家神仙題材,如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羽人、方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以及風雨雷電等中國固有的傳統神話故事。
所謂經變畫,是指一部經作一幅畫,一幅畫又包含許多故事,如維摩詰經變,包含幾十種故事;觀無量壽經變,共有20餘種故事情節,表現極樂世界各種各樣的美好事物。

莫高窟第23窟窟頂東披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部分,盛唐

莫高窟第23窟窟頂南披法華經變觀音普門品部分,盛唐
所謂聖蹟畫,即佛教歷史遺蹟畫,其中又包括瑞像畫、高僧故事、佛教史蹟故事等。
所謂肖像畫,即出資開窟造像功德主的畫像,如大都督王文通像、節度使張儀潮出行圖、畫工李園心像等,可以說是一部歷史人物肖像畫史。
所謂裝飾畫,即石窟建築及壁畫中的裝飾圖案,如洞窟頂部的藻井、平棋和龕楣,壁畫中的圓光邊飾、地毯花紋等等。
這七類畫,每一類又多種多樣,千變萬化,形成巨大而系統的藝術寶庫。它是一部濃縮而生動的中國美術史,並具有豐富的中西方美術交流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是宣揚佛教思想的藝術,無論是壁畫還是雕塑都出於想象,因而在敦煌藝術創作中表現了超越現實的高度想象力。如釋迦出生是菩薩乘六牙白象人胎;自摩耶夫人腋下降生,出生即身高六丈;初生行七步,步步生蓮;成道後,能大能小,能隱能飛,一抬腳大地震動,手一指美女變為醜怪,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由於豐富的想象力,把釋迦族的哲學家、思想家一變而成為佛國世界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因為只有想象才能創造人們沒有見過的世界,這樣就規定了敦煌藝術的創作方法,只能是以現實為依據,並與高度的想象力相結合的方法。
任何一幅畫,一尊塑像,都表現一定的主題思想。如最受崇敬的觀音菩薩,面如滿月,寶冠披髮,慈眉善目,莊靜和悅,表現一種憐愛眾生的慈悲之心。有的將觀音救苦救難的各種想象事蹟羅列兩側,以加強主題思想,從而加強宗教信仰的藝術感染力。
要表現主題,必須把抽象思維具象化,塑造真實的視覺形象,這就離不開現實。如以宮廷美女為菩薩的藍本,天王出於將軍的形象,佛家弟子是漢胡高僧的寫照。總之,神祇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神出於人而又超越於人,但不同時代的神的形象又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神和人的活動,都處於一定空間的、富有特色的境界之中。敦煌壁畫繼承了戰國、秦、漢時代鳥瞰式散點透視傳統以表現空間感。其中又有平面空間,如本生故事,平列人物,沒有遠近之分,但有佈局需要的空壁,形成空間感,也有長空萬里、浩渺深遠的空間。這種表現,又形成敦煌壁畫山水的佈局特點。北魏、西魏至北周壁畫的本生故事或經變,都用山水雲樹來作為故事情節的串聯。唐代大量的經變,都以山水為背景,起到對大型佛畫的襯托作用。303窟隋代的壁畫中,竟還有「長卷」那樣純粹畫山林的作品。至五代,巨型的《五臺山圖》,五百里內山川景色,如鳥在空,一覽無餘:五座山峰橫列中帶,下部為人間活動,上部為神龍世界,是一幅由主觀意志組合的五臺山聖蹟圖,展示了空間表現和意境創造的中國繪畫特色。

莫高窟45窟北壁西側十六觀,盛唐

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局部
關於敦煌壁畫山水的研究,近年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注意。在1990年召開的「敦煌學國際研討會」上,我在綜合發言中,就提到了敦煌壁畫山水研究的重要性。對於這一課題的研究,我國王伯敏教授是突出的。他寫出了敦煌壁畫山水研究的「初探」、「再探」直至「五探」,較詳細地闡述了敦煌莫高窟歷代壁畫山水的演變,涉及它的創作方法、表現形式和各種技法特點,甚至是中國畫的哲理及其有關的問題。
王伯敏教授撰寫的這些論文,都在敦煌研究院多次召開的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過,有的在敦煌藝術研究的專集中發表,也有被國外刊物翻譯登載過。王伯敏教授對於敦煌壁畫山水這個專題的研究,並非他的偶然即興。記得他在1962年來到敦煌時就開始注意。那時他駐足莫高窟近半年,每次鑽洞窟回來,在談話中,他總要提起壁畫山水,而且從他的談話中得悉,他對壁畫山水看得很認真,很仔細。在這個專題研究的過程中,他撰寫了《中國山水畫發展與道釋思想的關係》的論文,這是從道釋思想的影響來看中國山水畫在歷史上的演變。現在,他直接接觸佛教的壁畫山水,從實際出發,分析它與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關係。一個有為學者的學術探討,總是認真地翻來覆去地從各個不同角度去探索並思考,無非千方百計地要把一個專題的研究深入下去。

《敦煌壁畫山水研究》自繪示意圖1

《敦煌壁畫山水研究》自繪示意圖2
敦煌學是一門浩瀚的又是專門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國,已經走過了80多年曆程。至於壁畫山水的研究,只是這門學科的一個專題,我們敦煌研究院已有人在關注,並寫出了文章,但是,還沒有像王伯敏教授那樣,「一探」又「一探」地探討著。王伯敏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美術史論家。他出版的六種美術史編著,都關係到敦煌藝術的研究。王伯敏教授又是一位山水畫家,有著豐富的繪畫實踐。在山水畫史的研究上,他固然做出了很多研究的成果,但我們還殷切希望他從史的角度,發揮其專長,把這一專題再深入下去。敦煌學是一門潛學,著實可以深挖並鑽研。現在,得悉王伯敏教授將上述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部《敦煌壁畫山水研究》的專著,並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是學術界的喜訊,也是書林的喜事。他的這部專著是有特色的,多有他的獨特見解。可以預料,在這世紀交替之際,它會像「金山」上的「華樹」,發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
1997年冬於敦煌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目錄
作者簡介

段文傑(1917年8月23日—2011年1月21日),四川省蓬溪縣常樂鎮人。1945年畢業於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曾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組組長,敦煌研究院院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等。出版有《敦煌石窟藝術論集》《段文傑敦煌藝術論文集》等論著,他主持編撰出版有《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5卷本、《敦煌藝術全集》22卷本、《中國壁畫全集·敦煌》10卷本、《敦煌》、《敦煌壁畫摹本珍藏本》等多部大型圖冊,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為敦煌壁畫臨摹事業的開拓者和領路人,他臨摹有歷代敦煌壁畫384幅,在國內外多次展出。曾獲中國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敦煌文物和藝術保護研究終身成就獎、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學術獎、東京富士美術館最高榮譽獎等。
相關連結
張書彬|中古法華信仰新圖像類型之考釋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生培養,並於1980年、1984年分別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編輯
|許溪 劉雨塵 楊可涵 宋俊傑 戴姍睿 王薇 孫梓鈞 王思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