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劉江華
ⓒ 採訪:鐵佳
ⓒ 攝像:張文化
前兩年
我們經常給大家介紹摺疊傢俱
大多數都是國外的
結構靈動,造型百變
特別適合小戶型家居
令人稱奇叫絕

如果把這些產品的材料變成紙
摺疊紙凳?紙桌?紙床?
會是什麼樣子
你還敢坐?敢用?敢躺嗎?
沒想到
國內還真有一家品牌做到了
用紙製成了一系列摺疊傢俱


2014年登上了快樂大本營
54人一起坐在紙製長椅上,安然無恙
再一次打破了人們對紙的刻板印象


在這之後
又進行了諸多新品類的大膽嘗試
2020年,風琴紙床走紅日本
NHK、朝日等新聞頻道和綜藝節目輪播
在日本電視購物網站,不到30分鐘便全部售罄
當地掀起一陣紙床熱潮


極簡的幾何造型,乾淨溫暖的色調
沒有多餘的色彩和墜飾
哪怕平時不用,靜靜放在那
也如藝術品一般,有自己的姿態

摺疊中的巧思
驚喜地解決了生活裡的小問題



總在小紅書刷到,已經讓象君蠢蠢欲動
後來發現,十八紙是我們普象網上的一位使用者
遂在上週,拜訪了十八紙的創始人劉江華
和紙打了十幾年交道的他
正如紙的品格,低調樸素
今天聽一聽,他和十八紙的故事

壓在箱底的理想
北漂玩紙
劉江華從小就喜歡動手做點什麼,搞搞發明創造。
大學讀的是園林藝術,碩士畢業後,開始北漂。
一開始做外貿,業餘時間自己嘗試玩BBS論壇,做布藝玩偶、紙傢俱…

因為是租房住,蝸居的空間很小,只夠放下一桌一床。偶爾來個客人,略顯侷促。
經常要搬家,買傢俱也尤為慎重。每一次折騰,都要費不少力氣。於是開始思索能不能做一些可攜帶的傢俱。
2008年,選定了這條路。

尋紙
眾所周知,最常見的紙材料就是瓦楞紙板了。劉江華一開始也想著從這入手。
於是從北京房山那邊的工廠,拉了一面包車的紙,回家研究著做出了書架和凳子。
一開始軟趴趴、不承重,到後來慢慢穩固了實用性。

在這期間他到處尋紙,回家就坐在紙堆裡琢磨,廢掉了兩噸的原材料,終於研製出了帶著蜂窩正六邊形結構的紙。
蜂窩紙芯,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一直作為瓦楞紙的內襯。有彈性,易摺疊。但如何讓其擁有驚人的承載力,花了劉江華不少功夫。



這樣的紙做出來的傢俱,摺疊起來就只有幾釐米薄。伸展開後,卻形態各異,可能是一個圓凳,也沒準兒是一張床。
奈何做出來總是不夠美觀。劉江華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是:年輕人還不夠喜歡。
「我想在性能、顏色上做一些最佳化,讓它成為一個可以外露的產品。」

走了上百家工廠
「我在北京走了上百家工廠,我這種小批量的嘗試,他們不願搭理,也不懂怎麼去做。」
在北京的時候,為了省錢,一般都坐公交去郊區工廠。
「路途太遠,一天只夠跑一家,去了之後發現不合適,又得返回來,折損了大半天。」
北京製造業並不是很發達,再加上觀念守舊,不願接受新的思路做改變。
用蜂窩紙芯做產品,比較少見。紙很厚,又要做成異形,更是難上加難。


沒有前車之鑑,很多東西都要親自嘗試,不停試錯,失敗了,就要自己擔著。
走了很多彎路後,才找到相對可行的辦法。
當時國內還沒有這樣的產品出現,劉江華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第一代產品是很簡單的長凳,和單向街書店合作,做代銷。
那個時代線下受眾窄,推廣效果一般,再加上結款晚,對初創公司壓力大。
2009年,迫於資金壓力,劉江華的第一次創業告終。
「總是想著把產品做到百分百完美,再推向市場。一直專注在研發上,拖的時間越長,壓力越大,不得不暫時停下來。」




第二次創業
創業之路十八彎
2010年,他受邀來到師兄的公司工作。
從北京到深圳,只拎了一個行李箱。壓箱底的是一兩件早期的產品,就像一直埋在心底的念頭。
劉江華也一直在觀望,幾年過去了,市面上還是少有可摺疊的紙傢俱出現。
在2013年底,十八紙成立了。

一路走來不易,劉江華將品牌名和夫人的姓氏聯繫在一起。
把夫人李曉的姓氏拆開,「李」,正好是十八子,諧音十八紙。
品牌是經歷九曲十八彎成立的,產品的材質又是九曲十八變形成的,所以取了這個名字。
廣美平面設計出身的李曉,目前在把關產品美學。劉江華則更多負責製造和品牌端。


「深圳更適合產品類創業,製造業發達,工廠配合度高。」
雖說如此,依然碰過壁,走過彎路。
前期找過很多工廠談,沒有一兩噸紙的生意,大廠都不願合作。最終在東莞找到一家願意一起做嘗試。

一家工廠往往對接很多客戶,做多家產品,十八紙只是其中一家。
「早期以代加工為主,量太小了,很多加工廠不願意做。
我們對於產品有很多特殊要求,工廠往往要花半天時間做準備,拉低了他們的效率。
那段時間處於弱勢,質量、交期,都要按照對方的流程走。」

為了保證產品沒有異味,劉江華指定用澱粉膠做加工。
有一次,工人忘了換膠,做十八紙產品時用了其他客戶的傳統膠水。產品出來後味道特別重。
迫於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願意合作的工廠,後果只能由自己承擔。
「如果向對方索賠,以後他們肯定不願再合作了。我們只能把這些產品當廢品賣掉。」


工廠只能加工到六七成,後面的都是由劉江華夫婦自己動手幹。
他們在工業區頂樓,跟別人合租一個小閣樓。刷膠水、搬運貨、開網店…
租的是7樓工作室,電梯卻只能停在6樓。
有時候到了一兩噸紙,只能自己再往上搬一層。
「再難也沒想過放棄。
因為我們自己喜歡,也相信肯定有一群人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它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重資產工廠,一點點發展起來,走上正軌了。」


一張紙的無限可能
單薄的紙,承重600斤
從北京到深圳的轉折,解決了生產製造的問題。
2013年,淘寶發展越來越成熟,線上渠道越來越穩定。
十八紙也逐漸步入正軌。
從第一款小圓凳切入市場,走進大眾視野。

再到後來的紙巾盒、聖誕樹,人們對新物種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紙製的床,登上了日本電視臺,屢屢播報,銷量不錯。
如今十八紙的產品已經從深圳走出去,出口30多個海外國家。
歐美消費者更能接受紙質環保材料,重複使用和節約空間的特性也切中了他們的生活理念。


「在國內,大家對紙的印象根深蒂固,目前看得人多,買的人少。」
在對紙的刻板印象中,排前幾名的是遇水變軟、粘油汙、有摺痕。
當我們到了十八紙公司,創始人邀請象君坐在紙凳上時還心存顧慮。坐下後非常安穩。


「我們自己研製的長纖維紙,看起來單薄,實際能承載300kg重量。
經過迭代,從單一孔徑研發出不同克重孔徑。比普通紙張耐用耐溼。
達不到室外淋雨浸泡的強度。室內淋水、南方潮溼天氣,都沒問題。我們已經研究和使用十多年了,也在進一步研發防火防水材料。」

家裡的一兩件紙傢俱
除了加強功能性,十八紙所衍生出的美學生活方式也是劉江華更重視的。
很多產品,似乎都可以用紙重新做一遍。
節日氛圍、文創、商用展示、寵物類都為十八紙開拓了新的可能性。

「很多人家裡的傢俱,有皮的、布藝的、木質的。我相信未來每家都會有一兩件紙做的傢俱或工藝品。用紙代替,做有益的補充。
現在的90後、00後開始願意為環保買單。」
隨著國內的環保意識提高和審美升級,探尋紙藝無限可能性的路還很長。


如今的物資太過豐富,市場上的產品在功能上已經可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如何突破重圍,突出自己的個性和優點,讓年輕人更喜歡,是十八紙在設計流程中的關鍵。
一款能置物的聖誕樹。
一款區別於傳統開蓋模式,可伸縮呼吸的紙巾盒。
一款能伸縮擺pose的企鵝玩偶。
每一款產品裡都有設計裡的堅持和巧思。

「如今我們從誤區中走出來了,之前總是等待產品足夠完美才推向市場,然而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產品。都是在不停地迭代和完善中,趨於更好的方向。
多和市場互動,結合反饋的資訊再做調整,產品才會更好,閉門造車的侷限性太大。
十八紙生在北方,成長於南方,如今正穩步走出國門,希望未來做成全球範圍內有影響力的國風琴紙藝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