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肯普 | 達·芬奇筆下的女子肖像

編者按:本文選自譯著《達·芬奇:100個里程碑》,原書英文版[Leonardo Da Vinci:The 100 Milestones]由牛津大學著名藝術史教授馬丁·肯普[Martin Kemp]撰寫,涵蓋了如科學、自然和技術類等眾多學科領域的一系列非凡主題,聚焦了按時間順序排序的達·芬奇100個作品。本文介紹了達·芬奇筆下的《吉內薇拉·班琪肖像》、《切奇利婭·加萊拉尼的肖像》等4幅女子肖像畫,內容涵蓋畫作的創作背景故事、內容分析、畫法特點等。中文版原書由金城出版社出版,現經譯者授權刊發。

《達·芬奇:100個里程碑》書影

馬丁·肯普

達·芬奇筆下的女子肖像

馬丁·肯普/ 撰

葉芙蓉/譯

《吉內薇拉·班琪肖像》, 約1478年,現藏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

畫中坐著的這個女人是吉內薇拉·班琪(1457-1521)。根據她頭上戴著的尖尖的杜鬆(意大利語“ginepro”)可以確認她的身份。舊時,女人的肖像常常用於慶祝她們一生中的重大活動。繪製這幅肖像可能是為了慶祝吉內薇拉的婚禮。1474年,17歲的吉內薇拉帶著豐厚的嫁妝嫁給了路易基·尼可里尼。

吉內薇拉是一位詩人(但詩作均已佚失),也是洛倫佐·德·美第奇的宮廷裡一位頗有修養的佛羅倫薩女性。洛倫佐曾創作兩篇十四行詩紀念吉內薇拉。威尼斯駐佛羅倫薩“大使”伯納多·本博曾委託多位詩人創作一系列詩篇,為這位宮廷寵兒慶生,時間可能在1478年前後。這幅肖像可能也是本博託人創作的,因為背面所繪的棕櫚葉和月桂花編成的花冠、杜松枝和“美裝飾道德”這一格言均取材於他的徽章。除了“雪白的眉毛”和“象牙般潔白的牙齒”,這些花團錦簇的詩篇形容吉內薇拉的脖子“皓白勝雪”,形容她“美麗的嘴脣”讓“春天火一般的紅花”黯然失色。

哪幅作品是達·芬奇創作的第一幅肖像,目前暫無定論。這幅畫中的吉內薇拉——銀行家亞美利哥·班琪的女兒——呈現出的堅定、直率的氣質即使在男士的肖像中也不多見,在女士的肖像中則堪稱異類,甚至可以說令人震驚。上流社會有教養的年輕女子不能直勾勾地盯著男人。佛羅倫薩畫派的標準畫法要求以剋制的風格展示婦女的肖像。吉內薇拉肯定確實擁有直率的氣質,而且瞭解自己在美第奇家族統治的佛羅倫薩擁有怎樣的地位。

這幅畫背面的徽章有斷裂的痕跡,由此可知,畫板被切掉了一部分,而切掉的部分可能繪有吉內薇拉的手。這幅肖像的原始版本與韋羅基奧1475-1480年用大理石創作的半身像《手持報春花的貴夫人》(現藏於佛羅倫薩巴傑羅美術館)很相似。通過這幅肖像,達·芬奇似乎在表達一種觀點:油畫產生的視覺效果可能遠遠超過堅硬的、色彩單一的石頭。他從質地和顏色角度將深色、尖銳的杜鬆與吉內薇拉閃光的頭髮,柔軟、乳白色的披巾和精緻、透明的貼身內衣(用小鈕釦緊緊地裹在她“雪白的胸脯”上)進行了對比。這是達·芬奇很喜歡採用的一種畫法。

《切奇利婭·加萊拉尼的肖像》(又名《抱貂的女子》),約1491年,現藏於波蘭克拉科夫市扎托裡斯基博物館

畫中坐著的這個人物的身份基本確定。她是切奇利婭·加萊拉尼(1473-1536),米蘭宮廷一位成就非凡的人物。她在少女時代就成為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情婦,並在1491年誕下一子。同年,斯福爾扎與來自費拉拉的碧翠斯·德斯特成婚。次年,19歲的切奇利婭嫁給了盧多維科·卡米納蒂伯爵。這幅肖像可能是盧多維科在切奇利婭訂婚或結婚時送的禮物。

達·芬奇在斯福爾扎宮廷的同事、來自托斯卡納的詩人貝爾納多·貝林喬尼(1452-1492)曾創作一首富有創意的十四行詩讚美這幅畫。詩中問道,為什麼大自然都嫉妒達·芬奇的成就?這首詩“提醒”大自然,“榮耀屬於你”,因為這幅經久不衰的肖像將“讓你流芳百世”。詩中教導我們既要感謝達·芬奇,也要感謝盧多維科公爵(切奇利婭的端莊笑容正是朝向他的,雖然他沒出現在畫面中)。詩中寫道:“她似乎在聆聽,而不是在訴說”。在詩的最後,貝林喬尼斷言:“因此,每個看到這幅肖像的人(即使日後見到切奇利婭的真人)都會說,它足以讓我們瞭解什麼是自然,什麼是藝術。”盧多維科、美麗的切奇利婭和畫前的人(貝林西歐尼、達·芬奇或者我們這些欣賞者)形成了一個“敘事三角”。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而言,這是一種非常新穎的畫法。

1498年,碧翠斯的姐姐、住在曼圖亞的伊莎貝拉·德斯特寫信給切奇利婭,向後者借這幅畫,想把這幅畫和威尼斯繪畫大師喬凡尼·貝里尼(1430-1516)創作的幾幅肖像作對比。切奇利婭雖然勉強同意了,但強調稱這幅畫上的肖像跟她的真人已經不像了,因為她的容貌已有所改變。兩年後,即斯福爾扎政權倒台之後,伊莎貝拉在曼圖亞宮廷招待了達·芬奇。

1800年前後,波蘭王子亞當·耶日·扎托裡斯基在意大利買下了這幅畫,並送給了他的母親、偉大的收藏家伊莎貝拉——畫面左上角具有誤導性的題詞“La Belle Ferronlère/Leonardo D’Awinci”也是那時候添上去的。在此之前,這幅畫可能一直由切奇利婭的家族保存。現在,這幅畫是波蘭最負盛名的油畫。

切奇利婭雙臂抱著的這隻動物引發了很多爭議。有人認為,它的體型很大,不可能是貂。但是,如果我們嚴格遵循體型這一標準,大多數油畫中的小耶穌根本不是人應有的體型。達·芬奇可能為了照顧畫面和象徵方面的效果對原本體型較小的貂進行了放大。在中世紀創作的《動物寓言》中,貂象徵著節制和純潔,因為它每天只吃一頓,而且“寧願死也不願意弄髒自己”。

肖像畫上這隻美麗的貂體現了這種動物人所共知的挑剔習性。直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像銀子般灑在貂的白色皮毛和切奇利婭蒼白的皮膚上,強化了切奇利婭和貂共同呈現出的甜美姿態以及柔和的優雅感。畫面上之所以出現貂,是因為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是貂修會的成員,而且“貂”的希臘語“galée”和切奇利婭的姓氏“Gallerani”很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非常青睞這種多重暗示的手法。

想畫出如此細微的表情、姿態、光線、色彩、質地和服裝,需要花很大的功夫。技術檢測表明,從底圖轉移設計之後及實際描繪期間,達·芬奇作了很多調整。服裝、服裝上優雅的交織圖案、打結的絲帶(用於適當固定切奇利婭的袖子)均曾經歷徹底的改動。此外,切奇利婭和貂的頭部還採用了達·芬奇的手印畫法。

《魯克雷齊婭·克里薇莉的肖像》,約1498年,現藏於巴黎盧浮宮

達·芬奇的筆記用拉丁文警句的格式記述了三首詩。這三首詩證明他曾創作一幅魯克雷齊婭(約1452-1508)的肖像。1497年,魯克雷齊婭在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妻子碧翠斯·德斯特去世後成為斯福爾扎的情人。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我們看到這個女子名叫魯克雷齊婭。

上帝慷慨地把一切都賜給了她。

她的美貌世間少有。

達·芬奇畫過她,莫魯斯愛過她。

前者是繪畫界第一人,後者是一位王子。

達·芬奇用《切奇利婭·加萊拉尼的肖像》的畫法描繪了這幅畫中坐著的人物——一位沒有貴族身份的女人。這幅肖像展示的是人物的正面而非側面。畫中女人當時既不是米蘭的斯福爾扎家族成員,也不是費拉拉·德斯特家族或曼圖亞貢薩加家族的成員。很難解釋為什麼人們會牽強地把這幅畫和魯克雷齊婭聯繫起來。畫中的女人坐在欄杆後面,看起來像經過塗裝的半身雕像。這種設置可能讓人感到很意外,但卻是威尼斯風格的肖像畫的一個特徵。

魯克雷齊婭的衣服散發出令人迷醉的微妙氣息。項鍊上用透視法縮小的墨黑色、乳白色的漂亮珠子、領口的阿拉伯式花紋、打結絲帶(用於將袖子固定至緊身上衣)之間質地柔軟的白布、若隱若現的髮網、腦後時尚的髮辮——這些元素讓人流連忘返。

乍看上去,這幅畫和《切奇利婭·加萊拉尼的肖像》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是,從畫上可以看出,魯克雷齊婭正在恭順地注視著她左邊位置高於我們的某個人。這個人只可能是上面那首詩提到的“莫魯斯”,即綽號為“摩爾人”的盧多維科·斯福爾扎。

《伊莎貝拉·德斯特肖像》的底圖,1500年,現藏於巴黎盧浮宮

1499年,由於路易十二率領法國軍隊入侵,達·芬奇在米蘭的贊助人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宣告垮台。達·芬奇隨即決定離開米蘭,儘管新的統治者也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他把錢寄到了盼望他迴歸的佛羅倫薩。之後,他首先來到威尼斯,擔任當地水利工程的顧問,然後又來到曼圖亞。在曼圖亞,達·芬奇受到盧多維科的妻姐伊莎貝拉·德斯特的熱烈歡迎。伊莎貝拉是一位熱心的贊助人。她曾向切奇利婭·加萊拉尼求借達·芬奇創作的那幅帶貂的肖像,想把它和喬凡尼·貝里尼創作的幾幅肖像作對比。

達·芬奇短暫逗留曼圖亞期間創作的主要作品是他為伊莎貝拉的肖像繪製的底圖。達·芬奇以木炭為原料,用黑色和彩色粉筆完成了這幅底圖。他保留了意大利北部宮廷的貴族女人的側面像必須採用的格式,但又嘗試通過調整伊莎貝拉的身體角度來強化這位侯爵夫人的存在感。儘管這幅圖曾遭損壞和修剪,但我們仍能透過伊莎貝拉的面部輪廓、透明紗巾下的柔軟秀髮、衣服上飄起的緞帶等元素感受達·芬奇微妙的創作手法。

畫中的主要輪廓略呈凸起狀。這有助於設計的轉移。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的一幅畫就是通過轉移這幅畫的設計創作的,作者是達·芬奇工作室的某位成員。在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這幅摹本上,作者調整了伊莎貝拉的姿勢,降低了她右前臂的高度,以便留出更大的空間。摹本上還顯示,伊莎貝拉的手靠在欄杆上,正指著一本書。1500年3月,伊莎貝拉在威尼斯的代理人聲稱自己曾在當地看到達·芬奇創作的伊莎貝拉肖像。但是,伊莎貝拉肖像的原始版本應該仍在曼圖亞,這位代理人在威尼斯看到的是摹本。

之後的六年裡,伊莎貝拉曾給佛羅倫薩的各類中間商寫了無數封信,求購自己的肖像或者達·芬奇創作的任何其他油畫,但均以失敗告終。

譯者簡介

葉芙蓉,浙江大學英語碩士畢業,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語料庫語言學、ESL教育。出版4部譯著,參與編纂1本教材並出版,發表4篇學術論文,參與完成1項廳局級課題。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生培養,並於1980年、1984年分別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編輯

|許溪 劉雨塵 楊可涵 宋俊傑 戴姍睿 王薇 孫梓鈞 王思凡

相關文章

風光攝影中的巧妙構圖,實用!

風光攝影中的巧妙構圖,實用!

攝影 | 文學 | 視覺 風光攝影,不得不提的便是山景的拍攝,也可以這麼說,提到風光攝影,往往,我們的第一想法便是巍峨的高山,然而由於山脈大...

攝影| 你必須知道的點、線、面的關係!

攝影| 你必須知道的點、線、面的關係!

攝影學習,必學構圖。對於一張照片來說,構圖也是骨架。攝影構圖,簡單的理解就是畫面中的各個元素的關係,而專業的學習,是通過畫面的取捨來達成畫面...

姚雨辰 | 英國早期素描鑑藏

姚雨辰 | 英國早期素描鑑藏

編者按:本文原載於《新美術》2022年第4期。 英國早期素描鑑藏 姚雨辰/撰 英國追趕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思潮的步伐異常緩慢。早在中世紀與文藝...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