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畫的真性·套裝版
朱良志先生藏書票簽名、鈐印
文人畫是一種超越形式的繪畫,程式化、非視覺性、非時間性是它所崇奉的幾個重要原則。《文人畫的真性》系列圖書,由朱良志先生著,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哲學與藝術關係之研究,出版有《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著作,出版的著作曾獲中國政府出版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好書等。
《文人畫的真性》序
文丨朱良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並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於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繪畫不是塗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達追求生命意義的體驗。

黃公望 剩山圖 局部
文人畫發展的初始階段,「真」的問題就被提出。五代荊浩《筆法記》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觀點。在他看來,有兩種真實,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實(可稱科學真實),一是生命的真實。荊浩認為,繪畫作為表現人的靈性之術,必須要反映生命的真實,故外在形象的真實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實)的範圍。水墨畫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實的傾向,被他推為具有未來意義的形式。
倪瓚 《古木竹石圖》
點選圖片深度閱讀: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北宋以後,文人畫理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真」的問題而展開的。有一則關於蘇軾的故事寫道「東坡在試院以硃筆畫竹,見者曰:‘世豈有朱竹耶?’坡曰:‘世豈有墨竹耶?’善鑑者固當賞識於驪黃之外。」東坡等認為,形似的描摹,並非真實,文人畫與一般繪畫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驪黃牝牡之外」尋找真實。畫家作畫,是為自己心靈留影。文人畫家所追尋的這種超越形似的真實,只能是一種「生命的真實」,是作為「性」的真實。

吳鎮 《漁父圖軸》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下單
(因微店設置原因,所顯示的價格是《別無歸處是歸處》,若想購買 568元的《文人畫的真性》或是其他選項則掃碼選擇即可)
明李日華說:「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劃分中國繪畫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即:由「得勢」到「得韻」,再到「得性」的三個階段。中國早期繪畫有一個漫長的追求形似動勢的階段,如漢代在書法理論的影響下,繪畫就有此特性。

徐渭 十六花姨圖 費城藝術博物館
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理論影響之下,又出現了對畫外神韻的追求,畫要有象外之意、韻外之致,從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到北宋畫人對活潑「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這內在的義脈。但自北宋之後,在文人畫理論的影響下,由於對繪畫真實觀討論的深入,繪畫中出現了一種新質,就是對「性」的追求,此時繪畫的重點過渡到對生命本真氣象的追求。從元代到清乾隆時期的文人畫發展,從總體上可以歸入這「得性」階段。

陳洪綬 雜畫冊 之一
《文人畫的真性》選擇了十六位畫家,自元代開始到清代的乾隆時期,這個階段是文人畫獲得突出發展的時期。也即從十六個不同的角度,來「觀」生命真實的問題。雖然所討論的這些畫家的藝術皆從五代兩宋大師中轉出,但又有自己的獨特創造,他們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特別「語言」,以此註釋對文人畫真性問題的理解。

文徵明 雲壑觀泉圖
元代選擇了三位畫家。論黃公望,以明清以來人們評論他常提到的一個「渾」的境界為重點,分析這一境界中所含蘊的渾全真一之道。論吳鎮,重點分析他的漁父藝術,結合自唐代以來出現的「水禪」,品讀他對終極價值的看法,落腳點在「別無歸處是吾歸」的智慧。論倪雲林,突出他的山水幽絕的境界,認為他的寂寥的山水,其實含納著對真性的追求。元代諸賢對文人畫真諦的理解,開啟了明清繪畫的智慧里程。

唐寅 葑田行犢圖軸

沈周 臥遊圖冊 之一
在明代選擇了七位畫家,主要是以吳門畫派為主,並延及此一畫派的餘脈。論沈周,從其「平和」之道入手,探討其平和中見真實的內涵。論文徵明,拈出一個「淺」字,論他的「真賞」,是賞物,也是賞心。論唐寅,則選出吳門畫派最為重視的「視覺典故」的問題,透析其作品中所含有的獨特的歷史感。

明 陳道復 菊石蘭竹圖

董其昌 紀遊圖冊 之一
論陳道復,以「幻」為基點,說他關於真幻之間的冥想。論徐渭,則說文人畫一個重要觀念「墨戲」,辨析其中的「戲而非戲」的內涵。論文人畫理論發明的集大成者董其昌,則從一個「空」字入手,說他畫中體現的「無相法門」。論陳洪綬,則通過高古格調的突出,說其中所包括的追求時空超越的永恆內涵。明代中期以後藝術空前繁榮,與這個時代文人畫所提供的智慧滋養密不可分。

吳歷 湘江秋月圖

八大山人 花鳥冊
在清代選擇了六位畫家,以清初為主,並伸展到乾隆中期的餘緒。論龔賢,則重點分析他的「荒原意識」,分析他通過荒寒歷落的「荒原」意象創造而追求生命真性的思想。論八大山人,則重點分析他的「涉事」概念,分析他如何將佛學觸物即真的思想運用到圖像建構上的思想。論吳歷,則以錢牧齋對其「思清格老」評論為基點,分析老格中所包含的千年不變的真實。

金農 墨戲圖冊 之一

龔賢 掛壁飛泉圖
論惲格(惲壽平),則說一個對傳統文人畫產生重要影響的「亂」字,他於寒江亂柳中見元真氣象,給我們很大啟發,讀他的畫如同聽一首絕妙的音樂。論石濤,則重點研究他的繪畫所給人「躁」的感覺的問題,這位表面上並不符合文人畫規範的偉大畫家,其實其藝術有與文人畫傳統的深層勾連,他的「躁」包含著生命真實的大問題。最後一篇研究金農,從他至為喜好的金石氣入手,分析他追求金石一樣的永恒生命價值。

惲壽平 雙清圖軸
這其中涉及的種種境界,都不為其中所舉畫家所獨有,如黃公望的「渾」反映了中國文人畫對渾厚華滋境界的追求,甚至影響到近代黃賓虹的創造。石濤的「躁」也不為其所獨有,如他同時代的石溪、程邃也有類似的表現。因此,這十六個觀照點,是對某個特別畫家追求真性的觀照點,也是從總體上透視文人畫基本追求的有機組成部分。我甚至企圖由這十六個觀照點,來看傳統文人畫追求真性問題的整體輪廓。

石濤 金山龍游寺圖冊 之二
因此,本書所選的畫家,並不是根據他在繪畫史中的地位和成就來確定,而是看他的藝術思考與文人畫發展這一中心問題的相關度。本書不是關於文人畫的「藝術史」研究,而是有關文人畫的藝術哲學思考——文人畫及其理論中所包含的哲學思考;從文人畫中抽繹出的哲學思考。

文人畫的真性(全十六冊)簽名版
出版: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書號:9787534080067
裝幀:盒裝32開16冊
定價:568元
注:《文人畫的真性》套裝版,共16冊,由朱良志先生簽名及鈐印在藏書票上,有編號,共300套。

朱良志先生簽名鈐印藏書票
朱良志老師在《文人畫的真性》中,選擇了元代以來的黃公望、倪瓚、惲壽平、八大山人等十六位代表畫家,通過其文人畫作和藝術人生,全景勾勒文人畫的精神世界,探討文人畫的「真性」,並總結劃分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得勢」「得韻」「得性」。全書語言明暢優美,不同於一般藝術史論的專業拗口,深具可讀性,作者致力精微卻又於細微處見知著,多有撥雲見月的妙論。
十六本書中每本討論一個關鍵性問題,如通過倪雲林討論「幽絕」;通過文徵明討論「淺近」;通過陳洪綬討論「高古」;等等。十六本書,十六位畫家,十六個觀照,合而形成對文人畫真性問題的總體闡發,引發對形成文人畫的本質因素——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關注,富有理論深度和穿透力。
目 錄
渾沌裡放出光明:黃公望的渾樸畫風
別無歸處是歸處:吳鎮的「漁父」畫題
源上桃花無處無:倪瓚的空間創造
溫暖的溪岸:沈周畫的平和智慧
乞兒唱蓮花落:唐寅的視覺典故
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畫的淺近趣味
澹若秋江影:陳道復畫的「幻」境
道在戲謔:徐渭的「墨戲」
四天無遮:董其昌畫的空相
十指間的娉婷:陳洪綬的高古畫境
忽有山河大地:龔賢筆下的「荒原」
世界蓮花裡:八大山人的「涉事」哲學
思清格老:吳歷繪畫的「老」格
總在微茫慘淡處:惲壽平繪畫的「亂」相
江花隨我開:石濤繪畫的「躁」
一枝瘦骨寫空山:金農畫的金石氣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下單
(因微店設置原因,所顯示的價格是《別無歸處是歸處》,若想購買 568元的《文人畫的真性》或是其他選項則掃碼選擇即可)
實拍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