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禕瑋丨《萬壑松風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要閱讀與默記大量作品。在藝術史的教學與研究中,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非常強調「讀作品」「讀畫」的傳統。近幾年來,學院培養的很多優秀研究生受邀參與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名品」叢書的編撰。這套精心編寫的叢書,將「讀畫」的傳統帶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世界,功德無量。我們將陸續節選其中的一些導讀文字與大家一起在線「讀畫」。本期推文,刊登陳禕瑋導讀《萬壑松風圖》。

《萬壑松風圖》導讀

陳禕瑋/撰

陳禕瑋/撰

《萬壑松風圖》,絹本設色,縱188.7釐米,橫139.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萬壑松風圖》為絹本三拼大幅,絹質緊密、色澤渾穆。因年代已久,墨色稍暗,色彩與墨色渾然一體、氣色淳古,是北宋之作。作者題款在主峰左側遠峰上,以隸筆書「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和畫面的淳古畫風極為相配。不論題款、筆墨、章法、造形、質地、收藏印各方面均可證明為北宋晚期作品,又有作者名款可證明為李唐之作。

《萬壑松風圖》在結構比例上已和范寬、郭熙等不同,複雜且巧妙。左下方奔泉和右下方的山徑均向畫幅中心深入形成一三角形,使其畫面結構極為穩重。而右側山體與左側低峰亦是等量齊觀。此外,一朵白雲、一道瀑布和二朵隱約的白雲、二道細長的瀑布亦相配得宜,得以相互呼應,可見作者經營之苦心。關於本幅的構圖意念,江兆申先生在《從畫家構圖意念來看中國山水畫的舊有進展》一文中有極精到的論述:「所以我覺得萬壑松風的構圖意念,是我所見到的古畫中最複雜的一幅,它融合了我國山水畫基本構圖之原則於一爐。但在我們沒有細加分析以前,我們只覺得它提供給我們一個非常優美而完整的真景實境,而無法發現這位卓越的畫家已經費盡心力地搏合了很難搏合的矛盾。」

懸圖拜觀,蒼松盈野、濤聲震耳,真是風雨驟生、氣吞江山。若論構圖之複雜巧妙與氣勢之雄渾,北宋山水畫中,當以此圖為甲觀。

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萬壑松風圖》的山石皴法沉著厚重,山阜的深度和層次極佳,可在石頭的面塊構成中感受到那種盤石如鐵的質感,而且層層深入,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由近景坡石的處理來看,有類似釘頭鼠尾狀之短筆畫,短截而有力;亦有類似范寬的雨點皴及馬牙皴等半砍半皴之方筆,硬而勁挺;當然更有許多所謂的斧劈皴。此斧劈皴不同於稍晚馬遠、夏珪鋒利流滑的斧劈皴,而是方剛樸厚、勁力內斂,行筆時有中鋒、亦有偏鋒,運用枯溼不同的墨反覆皴擦及暈染而成。

早此圖完成三年,李唐在宣和畫院的同僚韓拙創作了一部山水畫論——《山水純全集》,其中關於筆墨的論述加諸李唐身上同樣再合適不過:「夫畫者、筆也,乃心運也,索之於未狀之前,得之於儀則之後,默契造化、與道同機,握管而潛萬象、揮毫而掃千里。故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至於畫史稱李唐是斧劈皴的創始者,若指此幅而言,則黃居寀《山鷓棘雀圖》、傳李成的《寒林圖》、劉松年的《畫羅漢》,皆已有明顯的斧劈風格。

《萬壑松風圖》章法極為巧妙、妥帖,雖丘壑滿紙但絲毫不擁塞。畫面上方磐石鐵鑄,但山與山間有三朵白雲遊於其間,營造出空間感,使山石之間有節奏、主次的分佈,更使得巍峨的山峰有了煙雲迷濛的調劑。主峰左側有數疊細泉從幽暗的山谷中注入,主峰右側亦有一氣勢雄勁的瀑布蜿蜒而下,兩道山泉會合於畫面左下方,形成層層激流,奔瀉而出。

左:《萬壑松風圖》款字;右:《早春圖》,絹本設色,縱158.3釐米,橫108.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左:《雙喜圖》,絹本設色,縱193.7釐米,橫103.4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右:《溪山行旅圖》,絹本水墨,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采薇圖》,絹本淺設色,縱27.2釐米,橫90.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藏款於畫

《萬壑松風圖》的作者題款在主峰左側遠峰上,以隸筆書「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和畫面的淳古畫風極為相配。在北宋名作中郭熙《早春圖》、范寬《溪山行旅圖》、崔白《雙喜圖》及李唐另幅《采薇圖》題款也僅佔畫面中一小部分,這與後世畫家大幅題書、鈐印差別巨大,「藏款於畫」可謂是宋畫的一個顯著特徵。

遞藏經歷

《萬壑松風圖》有隸書款識「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無印,款題於主峰左側之遠峰上。據現存具款之北宋繪畫及相關史料記載(如米芾留下了荊浩題款於石上的記錄),這一做法完全符合五代北宋時期的落款習慣。但因姓名前既未稱「臣」,作者名「唐」字亦未縮小,不符合進御作品之成制,可推測其並非以宮廷畫家的身份為皇室創作,而是以私人身份繪製並落款的。加之李唐在北宋時期並無顯赫聲名,《宣和畫譜》非但未有著錄,連習慣以貶黜當時名家來抬高早期畫家的門類敘論中,都沒有將李唐列為貶抑對象(而是列舉了商訓、周曾、李茂等已被歷史遺忘的一時名手),以此來看此畫入藏北宋內府的可能性較低。

左:宋內府乾卦印;右:宋內府瓢印

畫上最早的兩枚收藏印無法說明此畫在早期的流傳情況。其中以畫面右上角之「乾卦」殘印為最早,右半脫落,作風及印色均舊,真偽難辨,具體歸屬已難考。次則為右下方瓢印,文已漫漶不清,無法辨認。

但此幅經南宋內府收藏亦不無可能。據周密等人記載,南宋初西湖亭榭寺觀的山水畫幾乎盡出李唐弟子蕭照之手,說明其時行在所臨安流行的山水風格幾乎就是李唐一家面目。到南宋末,李唐、蕭照的聲價更盛。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辨》載: 「近世畫手絕無,南渡尚有趙千里、蕭照、李唐、李迪、李安忠、慄起、吳澤數手,今名畫工絕無……」,將李唐、蕭照與趙伯駒一起作為南宋山水畫的三座高峰。李唐價重如此,在南宋內府收藏中當佔有重要篇幅。

另據莊申《故宮書畫所見明代半官印考》,元順帝倉皇北遁後,元代內府收藏盡數被明朝接收,有司檢收無誤後,皆鈐以「典禮紀察司印」。今《萬壑松風圖》右下方有「司印」半枚,經考證即是明內府「典禮紀察司印」之半。是此畫由先後被元明內府收藏之明證。「而元室之所有,泰半又自宋室御苑接收而來。」此幅可能即是元朝攻克臨安後得到的南宋內府收藏的名跡之一。

左:明內府「司印」印;右:樑清標「蕉林鑑定」印

入清後,此畫先為清初收藏家樑清標所得,有「蕉林鑑定」印為證。後入乾隆內府,終清之世,皆在皇家收藏之列。在清宮的數次藏品著錄與清點活動中,先後鈐以「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嘉慶鑑賞」、「嘉慶御覽之寶」、 「宣統御覽之寶」諸印。

由於此幅自元至清,除短暫經樑清標之手外始終收藏於皇家禁苑,南宋時期也很有可能被內府珍藏,因此歷代私家畫史、著錄皆不知其名。是傳承有序、實至名歸的「祕畫珍圖」。

更多畫作細節、故事延展、技法賞析及文史背景請參見《中國繪畫名品:李唐采薇圖/萬壑松風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中國繪畫名品》是上海書畫出版社自《中國碑帖名品》後打造的中國古代繪畫鑑賞類叢書。叢書共 100 冊,涵蓋繪畫史中名作180餘幅,以多視角解讀,專業高清印刷,串聯出中國繪畫史風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禕瑋,碩士,201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美術文獻,碩士論文《〈續畫品〉校證及其相關研究》,獲中國美術學院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現就職於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編輯

|許溪 劉雨塵 楊可涵 宋俊傑 戴姍睿 王薇 孫梓鈞 王思凡

相關文章

《中興瑞應圖》 導讀【南山讀畫】

《中興瑞應圖》 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於利丨《簪花仕女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閘口盤車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劉翟丨《羅漢圖》導讀【南山讀畫】

劉翟丨《羅漢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金又丨《雪樹寒禽圖》導讀【南山讀畫】

金又丨《雪樹寒禽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楊可涵丨《遊春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黃坤峰 | 《女史箴圖》導讀【南山讀畫】

黃坤峰 | 《女史箴圖》導讀【南山讀畫】

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

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後的故事

「一圖勝千言」是很多攝影師的座右銘,他們喜歡通過圖片,用無聲的方式,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初步準備寫50張圖片分五個章節,用簡單的文字介紹照...

李涵之 |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李涵之 | 瓦爾堡研究院瑣記

編者按:坐落在英國倫敦大學的瓦爾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一直是文藝復興研究重鎮,也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研究的中心。該研究院...

明代山西地區,水陸畫中的眾神之位

明代山西地區,水陸畫中的眾神之位

編者按:「西湖美術講壇——藝術人文之旅系列講座」由浙江美術館與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共同發起,邀請優秀博士畢業生為廣大觀眾舉辦專場講座。第...

段文傑 |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段文傑 | 王伯敏《敦煌壁畫山水研究》序

編者按:中國美術學院與西北藝術的考察一直有著很深的學術淵源,滕固、王子云、秦宣夫、常任俠、史巖、王伯敏等先生都曾為此做出貢獻,這也成為學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