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藝術史研究既要有開放的人文視野,海納百川相容幷蓄,同時又要善於從藝術作品本體出發,深諳藝術作品本身。一圖勝千言,我們不僅閱讀文獻,更要閱讀與默記大量作品。在藝術史的教學與研究中,中國美院藝術人文學院非常強調“讀作品”“讀畫”的傳統。近幾年來,學院培養的很多優秀研究生受邀參與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繪畫名品”叢書的編撰。這套精心編寫的叢書,將“讀畫”的傳統帶入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世界,功德無量。我們會陸續節選其中的一些導讀文字與大家一起線上“讀畫”。本期推文,刊登陳研導讀《重屏會棋圖 》。
《重屏會棋圖 》導讀
陳研 /撰

《重屏會棋圖》,絹本設色,縱 40.3 釐米,橫 70.5 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隱藏的殘酷宮鬥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先生在《〈重屏會棋圖 〉與隱藏的殘酷宮鬥》中指出,此作的繪製背景本為粉飾南唐的殘酷宮鬥。南唐中主李璟是個膽怯卻有心機的國王主,在位期間內憂政變,外患強敵,不敢有所作為,而其子年幼尚小。為了防止三位實力日益增強的弟弟謀反,李璟多施柔軟之策,甚至採取昭告天下“弟繼兄位”的政治手段。這便是周文矩繪製《重屏會棋圖》的歷史背景。
王安石記錄下自己欣賞這幅畫的經過。在《江鄰幾邀觀三館書畫》一詩中說“不知名姓貌人物”。宋徽宗認為頭戴黑色高帽的男子是後主李煜,南宋初年的王明清則認為是中主李璟,
清代的吳榮光最終將李璟及其三位兄弟與畫面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起來:“圖中一人南面挾冊正坐者,即南唐李中主像;一人並榻坐稍偏左向者,太北晉王景遂;二人別榻隅坐對弈者,
齊王景達、江王景逿。”
畫中棋盤未見白子,只有黑子。有學者認為黑棋擺出了北斗七星的樣子,作為蒼穹中的最高星位,七星正對著畫中的中主李璟,他手持記譜冊,微笑而滿意地看著一切,似乎像是在其監督下舉行特殊的政治儀式。畫面營造出和諧良好的氣氛,凸顯了宮中的和平之象,這也非常有利於中主李璟維繫朝政的統治秩序。

《重屏會棋圖》中棋局
餘輝先生還認為在崇尚文治的北宋,摹本《重屏會棋圖》則很有可能成於宋太宗朝後,以此來破除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時“斧聲燭影”的傳聞,證實繼承兄位、承嗣天下的合法性。
屏中屏 · 畫中畫
我們通過一些摹本的題跋,瞭解到《重屏會棋圖》最初有可能被裝裱在一扇具有固定木質框架的屏風上,也就是說,這幅畫本身也是一面屏風。作為一個宮廷畫家,作品上的任何佈局設計都有其緣由。
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指出,“屏風是一種準建築形式,佔據著一定的三維空間,並對其所處的三維空間進行劃分;屏風也是一種繪畫媒材,為繪畫提供了理想的平面——實際上他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最古老的繪畫形制之一;此外,屏風還可以是一種繪畫影象,是中國繪畫藝術自發端以來最為人們喜愛的影象之一。由於角色多樣,身份模糊,屏風為畫家們的藝術修辭手法提供了多重的選擇。”
我們不妨僅從畫面的內容來比較分析:
第一道屏風即《重屏會棋圖》整幅畫作,也就是巫鴻教授所言的繪畫媒材。它的內容可能是
李氏兄弟會棋的現實場景,可能含有政治隱喻,也很有可能是周文矩親眼所見:

第二道屏風為畫中大型插屏,實為一種傢俱,將空間分割成前景和後景。它的內容可能來源於唐代白居易的詩歌文字《偶眠》,是從文字轉化而來的視覺想象;

第三道屏風為插屏風中的折屏,它的內容是“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的山水畫,表
達了畫中人物的林泉之心,是中國繪畫傳統中的精華,將自然奧妙與個人領悟進行結合的最高境界。
我們可以從再現現實、文字想象到精神理想,這個層層遞進的角度去欣賞畫家的心意。
讀畫小貼士
【探微】叉手禮

唐宋時期,侍僕及子侄晚輩在閒來無事時必要叉手示敬。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
【名物】平台床及箱形壺門床

畫中兩張床榻並列放置,榻面較大,榻腳和花型牙板都用如意雲頭紋,這是當時流行的樣式。
【名物】木製底座軟箱子·盝頂方盒·投壺和羽箭


棋盤為十九格,四周各有兩個壺門,日本正倉院的“桑木木畫棋局”與此相似。

壺門床上放置一個矮方形軟箱,中間有瑣鑰的扣件。四周用木材,底面和頂面以皮質包裹。

“盝頂”為一種建築上的屋頂樣式,頂部四個正脊圍成一個平頂,也用於傢俱中。

從紋飾與色彩分析,此壺可能為銅質錯金銀的。放在李璟等人的身旁是一種皇家尊貴身份的象徵。
【技法】山水畫風格

此圖已經具備了後世山水畫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特點,已見皴擦之法。


上文節選自《中國繪畫名品:周文矩重屏會棋圖/文苑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年 8 月出 版)。《中國繪畫名品》是上海書畫出版社自《中國碑帖名品》後打造的中國古代繪畫鑑賞 類叢書。叢書共 100 冊,涵蓋繪畫史中名作 180 餘幅,以多視角解讀,專業高清印刷,串聯 出中國繪畫史風貌。
作者簡介

陳研,2004年-2014年於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習,博士研究生畢業,現工作於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相關連結: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學脈深厚,近百年來名師薈萃,人才輩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藝術科學”觀念,為我國的藝術學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國內率先開始研究生培養,並於1980年、1984年分別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1987年招收首屆史論本科生;2008年獲浙江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獲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獲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專業建設專案。學院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獲評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在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藝術史論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目前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培養、訪問學者等層次豐富的人才培養,既是國際藝術史學研究的重鎮,又以持續推進中國藝術研究為己任,是當代中國”藝術智性與新人文教育”的建設高地。
編輯
|許溪 劉雨塵 楊可涵 宋俊傑 戴姍睿 王薇 孫梓鈞 王思凡

微信ID:caaysrwxy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