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紙》:一位古籍修復師的尋紙之路

2013年調研全國手工紙生產時,我曾收到一封來自浙江諸暨青口村楊志義老人的來信。他是青口皮紙的唯一傳人,洋洋灑灑寫了滿滿兩大張紙。信上分析了現代手工紙與傳統手工紙工藝的差別,闡述了抄紙時交織工藝的特點,並且很中肯地說自己因年老力弱,打料撈織都頗費力氣,也傾訴了古法造紙在保護工作中的艱難和困頓,以及後繼無人的無奈。老人很認真,長長的信,每一個修改過的文字都鈐上了私印。

「一對老人,用簡易原始的工藝,不用機械、化白、火烤,不用出村,不用國家投資,兩千年原始工藝,姓姓相傳,願留精華於人間。”

這是信的結尾,讓我心酸。

另一件事,2013年我們通過中介,向素有「桑皮紙之鄉」稱號的新疆和田墨玉造紙老人託乎提·巴克購買了100張桑皮紙存入紙庫。當時我就下定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這位造了一輩子紙的古稀老人。可是2014年10月,我得到訊息,巴克老人已經過世。原以為自己一定有機會見到老人,有機會親自跟他聊聊紙張,無奈願望如此脆弱。老一輩造紙人在老去,在逝去,有的幸而有人傳承,有的卻永遠沒有了傳人。馮驥才先生曾說過:「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救火般的速度和救火般的精神。」我應該加快腳步,否則收穫的將是更多遺憾。所有這一切,催促我在堅持古籍修復的專業工作之外,將今後的研究方向定在了尋訪手工古法造紙上,通過考察、尋訪手工紙作坊,全面了解現狀,探索有利於手工紙傳承和發展的途徑。

於是,我踏上了尋紙之路。

——汪 帆

尋 紙

尋 紙

汪帆 著

汪帆,浙江圖書館古籍部古籍修復師,歷時七年,本著對傳統手工造紙術的探尋之心,尋訪了中國13個省、自治區的全國古法手工造紙地。她以親身經歷結合專業視角,考察了各地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及傳承現狀,記錄了「尋紙」過程中的點滴。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探尋手工造紙術孜孜不倦的堅持,勾勒出一幅當代傳統手工紙製造業的現實畫卷。冥冥之中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僅讓她與紙結緣,更驅使她開始現場考察古法手工紙誕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

七年間,從浙江出發到福建、山西、江西、貴州等地,期間更是遠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在考察全國13個省、自治區的古法手工紙誕生地、數百家手工紙生產廠後,汪帆以輕鬆優美的文筆記錄下一段又一段奇特難忘的經歷,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傳承娓娓道來。不同於介紹手工紙技藝的專業書籍,《尋紙》用遊記的形式記錄了這趟傳統古法手工紙技藝之旅,通過既通俗又專業的語言和讓人身臨其境的圖像讓讀者了解不同種類的中國手工紙各自的脾性。作為一本可觸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書中含有作者親自帶回的25種古法手工樣紙,讓讀者在極細微處體會傳統文化遺產的魅力。

汪帆,1978年出生,2001年進入浙江圖書館古籍部工作,先後在閱覽組、縮微組任職,2007年進入修復組,擔任古籍修復師。在《藏書報》上設有個人專欄,著有《書路修行》等古籍修復的主題作品。在堅持古籍修復的專業工作之外,汪帆有意將今後的研究方向定在尋訪手工古法造紙上,通過野外考察、踏勘手工紙製作現場,全面了解現狀,探索有利於手工修復紙傳承、發展的途徑。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下單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下單

試 讀

尋找狼毒紙▕ 汪帆

對於酷愛旅遊的我而言,西藏一直是魂牽夢縈的聖地。自2011年首次進藏至2020年,我已六次出入藏區,每一次目的都不一樣。論及印象最深的,當屬尋訪狼毒草藏紙之行。

2014年,馬年,我的本命年,也是藏曆木馬年。據說,在木馬年圍繞阿里地區的岡仁波齊神山轉山一圈,勝於平時走13圈。那年5月,我揹著60升的大包徒步岡仁波齊。此行,自己不僅是一個祈福的揹包客,還揹負了一個「尋紙人」的身份——借旅遊機會,尋訪狼毒草藏紙。

若是從網路上搜尋狼毒紙的資訊,大部分都稱,當年松贊干布求娶文成公主,公主進藏除了攜帶金銀珠寶以外,還帶了各類能工巧匠,其中就包括了造紙匠人。然而,內地所造紙張多以破麻、漁網、樹皮為原料,藏地如何能輕易獲得這些原料呢?況且,藏地書法工具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軟筆,是以竹木為筆,屬於硬筆體系,即使藏地生產出如同內陸地區一樣的手工紙,也無法書寫。所以藏地匠人們經多年潛心研究後,遂採用狼毒草做原料製成紙張,用澆紙法做成厚紙。其實,這只是說了一半的事實。根據《舊唐書•吐蕃傳》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松贊干布派來使者,「請蠶種及造酒、碾、磑、紙、墨之匠,並許焉」。唐太宗李世民病亡後,繼位的唐高宗又派工匠,再次將養蠶、釀酒、碾、磑、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傳授給吐蕃。另據《西藏通史——綠松石寶鬘》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隨身攜帶了許多天文曆法、五行經典、醫方百種和各種工藝書籍,同時帶來了精通造紙法、雕刻、釀造工藝的技術人員。」這事實的另一半,《松贊干布遺訓》《拔協》《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以及八大藏戲之《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等藏文古籍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松贊干布在迎娶尼泊爾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時,相關誥函寫於紙上,而且是寫在「汀秀」紙上。「汀秀」為藏文名詞,「汀」是礦物顏料藏青、石青,秀」是紙,兩者合起來意思就是藏青紙、瓷青紙或靛藍紙。藏紙究竟何時何地產生,並沒有明確的文獻資料記載,所以學者們僅能根據這些資訊,對藏紙的問世做出基本判斷:在唐代造紙技術傳入吐蕃前,吐蕃已經開始使用紙張。文成公主進藏時,也確實將造紙技術帶入吐蕃,中原地區和藏區的造紙術應該有所融合。由此也可推斷,至少從公元七世紀開始,藏紙造紙技術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說起藏紙,略有了解的人會脫口而出「狼毒紙」一詞。其實,當地做紙的原料還有與狼毒草同屬一個科目的瑞香屬和結香屬植物,後兩者取韌皮為料,而狼毒草則以其發達的根系為造紙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原材料。狼毒草這個名號,也因其「冷酷」的名字和獨特的生長地域,在江湖上有了一席之地,以至於大部分人都認為,西藏只有狼毒紙。

狼毒草在藏語中被稱為「日加」,於牧民而言,它是讓人愁斷腸的有毒植物,但對造紙者來說,它卻能做出保存千年的狼毒紙。當地人採狼毒草,去花莖,用其根部做原料,經數道工藝製得紙張。狼毒草全株有毒,根部尤甚,因此可防蟲蛀。西藏空氣稀薄,天氣乾燥,用狼毒草藏紙書寫、印製的西藏古籍經書,除自然磨損和風化破裂外,絕少見到蟲蛀現象,故狼毒草藏紙被譽為「寫印館藏文獻資料的極品」。

2013年,浙江圖書館曾經向拉薩彩泉福利特殊學校採購過狼毒草藏紙。因此,我到拉薩便首先聯繫了這所學校。這所位於城關區曲米路的彩泉學校,是西藏最早也是唯一一所專門收養孤兒和殘疾孩子的民營福利學校。它的創始人強巴遵珠,堅定地用自己大半生的光陰去搶救和保護瀕臨失傳的傳統藏紙生產工藝,並教授給學生。經他培養的數百名孤殘兒童,有的已經走上工作崗位,自食其力,有的繼續追隨他從事藏紙事業。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校園裡一片寂靜。據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天氣原因,暫時無法制作藏紙。既然看不了生產過程,只好參觀一下製作場地。在掛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牌子的現場,我只看到一個五六平方米的水槽、煮漿的鍋、一片籃球場大小的晒紙場,以及一些現代的印刷設備。

幸好,我早先已與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古籍保護中心尼夏主任取得了聯繫,他對西藏當地的尼木藏紙有過專門研究,所以由他安排,在古籍部央拉老師陪同下,我們即刻驅車,行程140千米,到了位於拉薩西南的尼木縣。

去尼木縣的路況良好,可為什麼140千米的路程卻要開三個小時呢?這裡不得不提起西藏地區特有的「限速條」。但凡去過西藏的人都知道限速條在西藏交通系統中的重要性。當時,西藏各地區還是人工限制車速,司機在一個檢查站領到限速條後,只能在規定時間通過下一個檢查站,並換取下一路段的限速條。在規定時間之前抵達則被視為超速行駛。於是,我們一路優哉遊哉,甚至在央拉老師的熱情招呼下,還中途停車,享受了一頓美好的藏式奶茶。暖暖地喝下去,僅有的一點高反症狀也隨之消失了。所以,現在若有人問我如何應對高反,我一定會建議:放平心態,順其自然,再喝上一壺當地的奶茶。

途中,央拉老師還告訴我,市場上銷售的狼毒紙不少都來自印度和尼泊爾,旅行者一般不了解情況,都當成藏紙買了回去。這些年,政府大力恢復藏紙技藝,彩泉學校也曾請來尼木縣的造紙匠人傳授技藝。看來,他們兩者的生產技藝也算一脈相承了。

尼木縣海拔3700多米,雪拉藏紙、尼木藏香、普松雕刻被稱為尼木「三絕」,當地政府為保護這三項手工藝,特地建了一個小型園區。2006年,藏紙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尼木縣造紙世家的次仁多傑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目前他的兒子格桑丹增在繼續這項工作。

很榮幸,這次正是由格桑丹增為我導覽介紹。園區外圍是大片的水泥平地,地面上築有一個大型水槽,應該就是用來澆紙的。作坊設備簡陋,條件也挺艱苦,不過這也不足為怪,各地手工造紙作坊,如此簡陋的並不在少數,甚至在經濟較為富裕的浙江富陽,我還親眼看到抄紙生產的工棚竟是一間四面透風、雨天漏水的小木屋。儘管如此,格桑丹增卻說他們已經很滿意了。多年前,他們還只是在地上挖個方正的小土坑,把水引進去當成水槽來用,做紙全程都得蹲著操作。

格桑丹增不會漢語,只能通過央拉老師與我溝通。據介紹,他們一般會選取生長在岩石山崖上的狼毒草做原料,這些狼毒草根系發達,抓地力強,且根系越發達,纖維韌性越強,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就越好。藏紙生產需要強烈的日光照射,而狼毒草的生長旺盛期是每年的七、八月,所以當地做紙的時間一般是在五月到十月間。全年唯一不間斷的生產程序,就是削根莖備原料。進入作坊,便看見一位藏族老人席地而坐,用刀削著狼毒草的根莖。強烈的高原日照使得這位老人面部黝黑粗糙,但比起手部皮膚算是好了不少。因為常年不斷地手工削皮,老人手上佈滿了刀口、瘡痂,關節也特別粗大。雖然早已適應,但過敏現象還是時有發生。面對我的相機鏡頭,老人笑容燦爛如高原日光。於他而言,這只是一份尋常工作,但我見了卻很不好受,也由此第一次對狼毒草產生了敬畏之心。

老人先用鐵錘將根莖砸裂,使其皮肉分離,再用小刀將外皮削去,取出內部的纖維組織。在另一個黑暗密閉的小屋子裡,晾乾後的纖維被放入一口高鍋蒸煮攪拌。打開鍋蓋,刺鼻而古怪的味道撲面而來。我屏住呼吸,象徵性地攪動兩下便匆匆逃出屋子,真不知他們平時是如何耐住的。大約蒸煮兩個小時後,老人開始用石頭砸漿料,分離雜質便於揀選。紙張的顏色與細膩度取決於兩個因素:煮好的漿料放置時間越短,所出的紙張顏色越白,反之顏色趨深;雜質揀選得越乾淨,紙張越細膩。

揀選乾淨的漿料被放入水桶,據說原來是用木製的酥油桶,現在也是鳥槍換炮了。在澆紙前,格桑丹增用一根前端呈螺旋狀的木杆,以手掌快速搓動,將漿料分離打散。這活兒看似容易,但我一上手便弄得水花四濺,還帶出不少漿料。格桑丹增表情頗為糾結,看來是心痛的。我只好尷尬地把木杆遞還給他。顯然,這打漿耍蠻力是不行的,還得使巧勁。

漿料打勻後,他們把一幅繃著細紗網布的木框浮於水池中,使細紗網布略沉於水下,再用勺子把漿料水均勻地澆在細紗網布上,借水流力量使漿料纖維混合均勻。接著,由兩人共同將木框緩緩抬出水面,略傾斜,待水漉幹後,漿料纖維就會在細紗網布上形成一層薄膜。最後將其斜靠在牆邊,在太陽下晒乾後成紙。由於漿料承載物是細紗網布,成紙後紙面上有網狀紋,纖維較明顯。抬框時略有傾斜,所以紙漿分佈也稍有厚薄差異。據格桑丹增介紹,作坊一天能出兩鍋漿料,每鍋漿料只能澆出20張紙。然而即便產量如此之低,每張紙的價格也不過90塊錢。曾有一段時間,西藏已經很少有人生產藏紙,幸好西藏檔案館在20世紀80年代與作坊簽下為期18年的合約,購買紙張用作檔案修復。國家的扶持使他們得以將這項技藝延續下來。現在除了生產常態紙張以外,作坊更多是生產一些頗具藝術效果的藏紙,製成燈籠、筆記本、書籤等旅遊產品。

此番前來,因氣溫較低,狼毒草還未進入生長期,我也只能先索取些紙樣,帶回去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說來有緣,後來途經山南地區雍布拉康山腳時,我居然發現幾株未開花的狼毒草,欣喜之下,乾脆直接動手挖採。此時的狼毒草根鬚雖然幼細,但抓地較深,加之依附於石頭,很難挖採。因為沒什麼經驗,纖細稀疏的根系被我挖斷不少,而且挖出以後很快便乾裂了。旁邊一位歇腳的藏族老太太見狀,指著自己的手和臉,不斷向我比畫,神情頗為緊張。我猜想,她大概是出於好心想告訴我:閨女,別碰它,惹不起。果然,沒多久,我的皮膚就開始有隱隱的瘙癢和刺痛感。僅僅只是稍有觸碰,便領教了狼毒草的厲害,我也不禁再次想起那位削狼毒草根的老人。

尋紙·汪帆 著

尋紙·汪帆 著

出版: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3.3

裝幀:平裝16開288頁

書號:9787534096044

定價:128元

不同於介紹手工紙技藝的專業書籍,《尋紙》作者汪帆用遊記的形式記錄了這趟傳統古法手工紙技藝之旅,通過既通俗又專業的語言和讓人身臨其境的圖像讓讀者了解不同種類的中國手工紙各自的脾性。從傳統手工紙的史料內容,到傳統手工紙技藝的現狀,《尋紙》將這趟尋訪傳統手工紙的旅途的細節攤開來,一一呈現給讀者。作者在書裡並不只是介紹手工紙的種類,還將鏡頭移到了造紙過程中的關鍵主體——造紙工匠上,看見他們的執著、熱忱和情懷。透過他們,讀者也能瞥見當下手工造紙業在風雨中穿行的艱難現狀。作為一名在工作中時常因為找不到得心應手的修復用紙而犯難的修復師,作者對這趟旅程寄予了構建古籍修復師和造紙工匠的溝通橋樑這一希望。

在書後,作者特別設立了「紙張索引」,附上書中提到了25種手工紙實物紙樣。在閱讀文字之外,讀者可以親手體驗古法手工紙的紋理。一張真實的紙頁,勝過多少文字的描述,更是拍攝的照片所無法相比的。

名家推薦

● 一位古籍修復師,尋找傳統手工紙,這條路她走得很長。——竇文濤(中國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首屆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 我深信,這本書不會像其他諸多遊記一樣驚鴻一瞥就融化消失在碧空裡,它會牢牢鎖住我們的心靈牽掛,讓我們不斷感受文化遺產帶來的震撼,思考關於人類命運的話題。——張志清(中國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

● 該書體現了一個古籍修復師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擔當和執著,讀者對傳統技藝的好奇會因此而轉變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姚伯嶽(天津師範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

● 認識小帆有十多年了,她這樣的古籍修復師確實少見:一邊孜孜以求精湛的修復技藝,一邊矻矻以尋傳統手工紙的振興之途。——王菊華(紙史專家)

目 錄

1 尋找狼毒紙 1

2 一次感悟虔誠的行旅 13

3 連城訣 23

4 竹紙掂來未覺輕 33

5 鉛山連四似鉛重 45

6 麻紙生產場景背後的那些事兒 53

7 養騾與租騾的糾結 61

8 名動南疆號墨玉 71

9 梁平二元紙與梁平年畫 : 誰成就了誰?83

10 一個杭州女子的隆回一日忙 95

11 「紙都」無紙 107

12 不虛此行訪貢紙 113

13 龍棲山:似曾相識故人來 121

14 曼召,傣紙的香格里拉 131

15 貝葉非紙亦成友 139

16 心中的日月:納西文化,東巴紙 147

17 鶴慶:綿紙何故望如雪 159

18 丹寨構皮紙:洞裡乾坤大 165

19 「玩」出來的加工紙 177

20 開化紙: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187

21 夾江訪紙五程紀 199

第一程:浮華終將剝離盡 199

第二程:朝聖途中拾萃 211

第三程:壯哉!德格印經院 221

第四程:博物園裡的大千世界 237

第五程:走馬羌寨觀舀紙 245

22 涇縣守金 : 一張有溫度的手工紙 259

紙張索引 279

後記 283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下單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下單

實拍書影

實拍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