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丁香媽媽教育
導讀:
孩子天生就喜歡玩各種遊戲,而捉迷藏又是一個簡單易行、自由度大、變化性強的遊戲,可以隨時在家裡展開。
但你知道為什麼孩子玩捉迷藏總是像鴕鳥一樣,藏頭不藏腳嘛?哈哈,其實孩子在不同年齡,玩捉迷藏的方式大不相同,等TA再大一點,就會和你鬥智鬥勇哦,下面我們從捉迷藏遊戲來看看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過程吧~
以下正文:
很多爸爸媽媽都說,不只小嬰兒喜歡,自己孩子三四歲了也超愛捉迷藏,而且是藏頭不藏腳的那種。

每次開始遊戲,孩子就往窗簾後面、地毯下面、被子裡面鑽。但無論藏哪兒,總會露出一雙小腳丫「自曝」!
有的娃甚至原地不動,直接捂住眼睛就算藏好了。
藏頭不藏腳式的捉迷藏,總讓家長們哭笑不得。但其實,這種可愛錯誤的背後,藏著孩子認知發育的小秘密,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


躲貓貓、捉迷藏
學習藏和找的認知過程

在小嬰兒剛出生不久,他們是沒有「找」和「藏」的概念。玩躲貓貓的過程,則是小朋友提升認知的一個過程,他們在學習「客體永久性」。
「客體永久性」是由教育學家皮亞傑首先提出來的,指兒童理解了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而存在的,即使個體不能知覺到物體的存在,它們仍然是存在的。
一個物品,當你看不到的時候,是知道它還在,並沒有消失。
但是嬰兒最初是分不清自我與客體的。
小嬰兒認為,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東西才是存在的,而當自己看不到的時候,這個物品就是不存在的。
比如說,小朋友盯著一個玩具,我們光明正大的給玩具蓋上一塊布,小嬰兒就會覺得玩具消失了。
因而,小朋友躲貓貓、捉迷藏,正是他們通過「找」與「藏」獲得「客體永久性」的過程,也是認知發展的過程。

為什麼小朋友捉迷藏
總是藏頭不藏腳?

小朋友捉迷藏只藏頭,甚至只遮住眼睛,這和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息息相關。
孩子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學家認為,學齡前兒童無法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區分開。
他們會很可愛的認為,自己想的是什麼,大人就想的是什麼。
所以在躲貓貓的過程中,他們也同樣認為自己看不見其他人時,別人就看不到他。
至於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咱們繼續通過一些研究來解釋。
01 孩子的視覺原則:遮住頭 = 看不到
西蘇格蘭大教育和社會科學學院的副教授 Nicola、東英吉利大學心理學學院副教授 Marti 在一項實驗後發現,相比較人的其他部位,「臉」是孩子認為能不能被看到的一個重要標準。
Nicola 和 Marti 準備了玩具熊和天線嬰兒玩偶。實驗中如果從熊的角度去看,天線嬰兒會被不同程度的遮擋。
他們邀請小朋友們(61 人,兩歲半組 31 人,三歲半組 30 人)在一邊觀察。
遮擋的形式有 4 種:
1. 熊完全看得見天線嬰兒,沒有任何遮擋;
2. 熊完全看不到天線嬰兒,完全隱藏;
3. 熊只能看到天線嬰兒的頭部;
4. 熊只能看到天嬰兒的腿,頭被遮擋起來了。
結果顯示,孩子們在前三種情況下,可以準確判斷出熊是否可以看到天線嬰兒(準確度至少為 86%)。
相比之下,天線嬰兒的腿露出來但頭部被隱藏時,孩子們就錯誤地傾向於(準確度約 49%)它無法被熊看見。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兒童感知看得到、看不到這件事上,是雙向的:你只有在我能看見你的情況下,你才能看見我。
這就是來自小朋友的視覺哲學。
嬰兒藏頭不藏腳,實際上是在試圖避免與他人相互看見。對於他們來說,遮頭、捂眼睛是非常有效的躲貓貓行為技能。
02 孩子的感知世界是雙向的

不僅僅是視覺,孩子的聽力、語言系統都是雙向的,需要相互參與。簡單來說,孩子的感知世界是雙向的。
南加州大學心理學院邀請了 24 名 3~4 歲的兒童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研究人員 A 把手捂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個人會問孩子們:「你能聽到 A 說話嗎?」
同樣,A 把手放在自己的嘴上,另外的研究人員問:「你能和 A 說話嗎?」
這兩個問題,有五成孩子的回答都是「不能」。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孩童版感同身受確是真實存在的。
你遮住耳朵,我就聽不見你說話;你捂住嘴,我就沒法和你說話了。
也就是說,我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真誠回應是非常重要的。心不在焉的敷衍,在孩子的感知世界中可能就是沒有回應。
所以寶爸寶媽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眼神交流,蹲下來面對面,用心傾聽和回應。
讓嬰兒感受到我看得見你,你也看得見我;我聽得見你,你也聽得見我;我能和你說話,你也能和我說話。
今天你和娃捉迷藏了嗎?
參考文獻
[1] Kesselring, T., & Müller, U. (2011). The concept of egocentrism in the context of Piaget’s theory.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9(3), 327-345.
[2] McGuigan, N., & Doherty, M. J. (2006). Head an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Which parts of the body are necessary to be se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4), 727-732.
[3] Moll, H., & Khalulyan, A. (2017). 「Not See, Not Hear, Not Speak」: Preschoolers Think They Cannot Perceive or Address Others Without Reciprocity.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18(1), 152-162.
[4](美)謝弗著,胡清芬譯.《發展心理學的關鍵概念》: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本文經由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心理學碩士審核
策劃:老丁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