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最近看資料,在今年 8 月份《pediatrics》裡面看到一篇文獻,很有意義,講的是一位 7 歲的女孩,發熱、咳嗽持續 7 周,最後找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疾病,很是訓練臨床思維,多次反轉,分享給大家。
目 錄
7 歲女孩,持續發熱、咳嗽 7 周
不是抗生素治療好的嗎?為什麼還是炎症性腸病呢?
這個病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一7 歲女孩,持續發熱、咳嗽 7 周
這個屬於疑難病例,大家跟著孩子病情介紹和醫生們的診斷討論思路,一步步解開疾病即可,不要為難自己哦。
這是一位 7 歲的女孩,既往身體健康,疫苗接種完全,因為發熱和和咳嗽加重 7 周而入院。
患兒開始時發熱 39 攝氏度,伴有溼性咳嗽,考慮為肺炎,使用阿奇黴素治療 5 天無效,再次就診時,診斷為急性中耳炎,使用阿莫西林 – 克拉維酸鉀,使用了 7 天后無效。
治療 12 天后,孩子仍有發熱,痙攣型咳嗽,同時有腹瀉,這時的腹瀉考慮為抗生素相關性的,同時因為生病,孩子飲食不佳,體重減輕了 2kg 左右。
孩子之前沒有反覆發熱的病史,家族除了祖父有克羅恩病外,沒有其他家族史。孩子無其他疾病接觸時,平時注意衛生,也沒有動物、昆蟲咬傷或暴露史。
這時仍考慮是感染導致的發熱咳嗽,因此完善傳染病相關檢查(下圖中的 OSH 那豎列的檢查),同時靜脈注射抗生素(氨苄西林 – 舒巴坦)治療,沒發現特定的病原。這裡面的血培養陰性,便培養陰性,結核檢查陰性,萊姆病抗體陰性,呼吸道病原陰性(腺病毒、冠狀病毒、病毒毒、腸道病毒、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百日咳桿菌、肺炎衣原體)。

血常規提示細菌感染血象(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升高),檢查發現 C 反應蛋白 [CRP] 19.78 mg/dL(這個國內通常標記為 197.8mg/L,大於 8mg/L 就是升高)和血沉 [ESR] 75 mm/hr 升高(大於 25 提示升高),這兩個是體內的炎性標記物,提示體內炎症較重。孩子的降鈣素原不高(也是炎症指標)。
使用上靜脈抗生素後,孩子的發熱逐漸好轉,嗯,這時感覺就是個感染性疾病了,好轉了就出院繼續使用頭孢地尼口服,不是什麼疑難問題。
但是孩子回家後,一共口服了 7 天,再次出現每日發熱,再次進入急診治療。進行血檢查發現 CRP 和白細胞計數有所改善,但血沉繼續升高。進行檢查發現 EB 病毒陰性,支原體檢查陰性,HIV 檢查陰性。
這時考慮感染的可能性較小,而孩子持續發熱,炎性指標升高,可能和風溼性疾病相關,請風溼科醫生會診認為孩子已經發熱 3-4 周,沒有其他風溼性疾病的表現,CRP 是下降的,不考慮風溼性疾病,還是再次的病毒感染可能性更大。
這時孩子的咳嗽仍然處在,並且為犬吠樣咳嗽(難道是喉氣管炎?哮吼?),基於此給與口服潑尼松 5 天治療,孩子發熱咳嗽明顯緩解,但是停藥後,又出現發熱和咳嗽加重表現。再次給與地塞米松(也是糖皮質激素)治療,症狀改善。
同時因為孩子的犬吠樣咳嗽,進行了頸部側位 X 光檢查和鼻咽喉鏡檢查,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地米停用後,孩子再次出現發熱和咳嗽加劇表現。複查血常規(上圖中的 ID 部分),白細胞升高、CRP 升高,但是血沉比之前稍微降低,但是仍高(59 mm/hr )。
孩子病情再次加重,住院治療進行胸部和頸部 CT 檢查,提示肺門和縱隔淋巴結增大,給與靜脈氨苄西林 – 舒巴坦和萬古黴素治療,但效果不佳,轉入作者醫院治療。
進入作者醫院時,孩子體溫 40.1 攝氏度,心率 140 次/分,孩子狀態不佳,疾病面容、皮膚蒼白,孩子有喘鳴(Stridor),頸部淋巴結腫大。這時醫生首先考慮感染,請感染科醫生會診。
但是感染科醫生認為感染的可能性極小,因為對於感染,要麼幾天或者幾周就好了,要麼就惡化了,比如幾天到 2 周時間有明顯惡化表現,但是這 2 個月(7 周左右)時間,孩子的病情比較穩定,沒有好轉也不惡化,感染可能性比較小。
同時最關鍵的是,孩子用抗生素後,好轉不明顯,而是在用那 2 個療程的糖皮質激素時症狀緩解明顯,這個讓我們確信這不是感染問題,所以建議停抗生素觀察。
孩子入院後,再次進行了血常規檢查,提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白細胞下降,但 CRP 和血沉仍高,生化提示白蛋白稍低,同時孩子的鐵蛋白和糞便鈣衛蛋白升高。孩子的心臟超聲正常,對上次的 CT 進行再次評閱,考慮淋巴結腫大非病理性的。
這時怎麼辦呢?總結病情是 7 周的發熱、咳嗽,入院後,孩子有輕微的耳朵、下頜疼痛,診斷思路是特殊的感染,腫瘤或者風溼相關性疾病。目前感染基本可以不考慮了,排除下風溼相關的疾病。
風溼性疾病中,孩子有哮吼樣咳嗽,這可能與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相關性血管炎相關,比如是肉芽腫性血管炎累及影響上氣道並表現為聲門下狹窄,導致出現這種咳嗽,這在兒童中比成人更常見。
系統性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導致(喉)環杓關節受累,引起喘鳴,需要鑑別。另外結節性動脈炎或炎症性腸病(IBD)也需要考慮,但是孩子沒有胃腸道(GI)症狀來支持後者。
基於此,先進行血管炎相關的檢查,結果提示 ANCA 滴度不高。同時超聲心動圖和四肢血壓正常,提示動脈炎可能性低。這時建議對所有的長期炎症的患者都進行眼科檢查。
眼科檢查提示視力正常,但提示雙側非急性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這個對鑑別診斷比較關鍵。
葡萄膜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包括虹膜和睫狀體,後葡萄膜包括脈絡膜。出現前葡萄炎,基本會考慮為全身或者慢性炎症問題,而非感染問題,因為感染導致的,多是後葡萄膜炎,如果前葡萄膜炎是感染導致的,那考慮為眼睛外的感染或者感染非常重,從眼睛後面直接擴散到前部,和該患兒的獨立性的前葡萄膜炎不相符。
同時基於該前葡萄膜炎特點,不考慮是風溼病裡面的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脊柱關節炎和結節病,而是上面說的炎症性腸病的幾率稍高些。
住院後,孩子咳嗽仍然嚴重,使用霧化擴張支氣管藥物、腎上腺素等沒有效果,那是否考慮肺部的分枝桿菌或者真菌等感染呢?CT 不提示,不考慮肺部問題。同時孩子出現了持續喘鳴,三腳架姿勢和頸部前伸表現(這個要考慮會厭炎等聲門上狹窄,具體看文章👉:發現這個姿勢,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要立即就醫),但沒有流口水錶現,進行頸部側位 X 線檢查和 CT 均提示頸氣管狹窄。
圖 2

孩子因呼吸困難,進入重症監護室,氣管插管治療。那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氣管狹窄呢?進行喉鏡和支氣管鏡檢查,從下圖 A 能看到,從聲門到氣管隆突處,有廣泛的瀰漫性水腫和分泌物,考慮化膿性氣管炎。

檢查到化膿性氣管炎,開始使用萬古黴素、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和氟康唑(能用的都用了),最終過渡到頭孢曲松和克林黴素,推遲糖皮質激素。
這個化膿性氣管炎很氣管,第一細菌性的化膿性氣管炎極少見,第二孩子一直用著抗生素呢,發生這種的更幾乎沒有,然後之前一直考慮是風溼性炎性的病變,而風溼性疾病中出現該問題的情況也不可能出現,到這裡,大家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了。
進行了各種風溼相關因子的檢查均陰性,進行了骨髓活檢,也沒有發現腫瘤相關證據。孩子使用了 1 周抗生素,用上抗生素後,再次進行支氣管鏡檢查提示明顯改善,孩子很快停止氣管插管,體溫和咳嗽逐漸好轉。但氣管分泌物等培養未見病原,結果是陰性的。
倒這裡是不是挺高興的,症狀已經緩解了,那這就是化膿性氣管炎了嗎?感覺入院時感染科醫生說確定排除感染性因素,打臉了啊。嗯,繼續看。
雖然孩子臨床症狀改善,但是孩子的糞便鈣衛蛋白水平仍高,為 156μg/ g,正常是小於 50μg/ g。而這個是胃腸道內中性粒細胞炎症的標誌物,孩子都沒有胃腸炎症的表現,僅有呼吸道表現,這怎麼解釋呢?
基於該病例,合理的解釋是,孩子有發燒,氣管炎和雙側葡萄膜炎的症狀,這代表了高炎症狀態,在沒有胃腸道症狀的情況下,鈣衛蛋白升高部分是由於胃腸道炎症,主要來源是氣管炎。
氣管炎時,會吞嚥到胃腸痰液,而痰液中有白細胞,這些包細胞導致其升高。
完美!!!同時患兒發熱情況逐漸好轉,其 CRP 和血沉也是逐漸降低,終於出院,是不是就能說明以上診斷正確了,終於鬆口氣了。

但是 2 周後,孩子又來了,這次不是發熱咳嗽,而是去看消化科,文章沒寫去看消化科的原因,結合文章意思,可能是孩子有口腔潰瘍。這次消化科醫生進行食管 – 胃 – 十二指腸鏡檢,結腸鏡檢,氣管鏡檢和氣管活檢。
結果提示炎症性腸病(IBD),具體是全腸道的克羅恩病。同時氣管活檢也顯示了,是非乾酪性肉芽腫性氣管炎,基於以上所有證據,孩子這個兩個月的病程,可以用克羅恩病的腸道外表現解釋。
二不是抗生素治療好的嗎?為什麼還是炎症性腸病呢?
目前在回去看病歷,孩子的症狀改善,應該不是治療化膿性氣管炎的抗生素的作用,而還是激素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後來沒有用激素了啊?
是的,孩子停了口服的激素,但是因為她有葡萄膜炎,一直用激素滴眼睛呢。每 1-2 小時使用一次,這個導致了全身的吸收,改善了孩子的症狀。
另外,對於克羅恩病,使用抗生素是否能緩解,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可能有一定效果,所以這個孩子用的抗生素也可能起到部分作用。
還有就是孩子氣管插管期間,不能正常進食,而是通過靜脈輸液和鼻胃管元素餵養,這個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胃腸休息及恢復也起到一定作用。
總之就是雖然沒有診斷出來,但是治療上歪打正著了。
基於孩子的長期發熱、炎性指標一直高,用激素治療有效,腸鏡結果可以確診就是克羅恩病,孩子這次先以腸道外的症狀(咳嗽,雙側前葡萄膜炎)起病,是克羅恩病的少見表現。
正常情況下,克羅恩病是腸道的炎症問題,先有胃腸道症狀,比如腹瀉、便血、腹痛、體重降低等表現,同時或者之後再出現腸道外表現,比如眼睛、口腔、皮膚、關節等症狀,這時比較好診斷。
但對於本例患兒,確實沒有這些症狀,腹瀉還考慮和抗生素、生病相關,很難診斷。研究發現,80%-85% 的炎症性腸病病例中,支氣管肺受累在胃腸道症狀發作,在 5%-10% 的病例中同時發生,在 10%-15% 的病例中在診斷前發生。
診斷後,針對克羅恩病治療後,孩子症狀明顯緩解,體重等逐漸恢復。
三這個病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我們能說這個病例中,醫生的診斷錯誤或者診斷慢嗎?不行,都按照正規的診斷流程進行的診治,挑不出什麼毛病。
醫生們都是按照症狀、體徵、檢查結果、疾病變化,一步步的排出不相關疾病,向相關疾病考慮,給與治療看效果,根據效果進行調整下一步的檢查方式,最後明確診斷的。
誰來治療這個孩子,可能都是需要一樣的時間,甚至得等到孩子繼續出現後續的消化道症狀後,才能診斷。
那咱們怎麼能儘快的診斷出這類的非常見表現的疾病呢?
第一,還是得多學習,知道的疾病越多,才能會向這些疾病考慮。
第二,按照流程進行診治,大部分還是常見疾病更多見,只有在排除了常見疾病後,再考慮少見疾病。當然大部分情況下,流程沒走完,就診斷出來了。
第三,如果常見疾病不能解釋孩子疾病狀態,要大膽的考慮少見情況,這時需要細摳病程中的各種細節,通過這些細節向少見疾病進行考慮,不要漏掉疾病。
OVER。
– 參考文獻 –
Ethan S. Vorel.A 7-Year-Old With Persistent Fever and Cough.Pediatrics (2022) 150 (3): e20210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