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只有一側有「黑眼圈」,為什麼呢?

一說黑眼圈,我們自然會跟熬夜、疲勞或宿醉樣外觀等同起來。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小朋友不熬夜,也有黑眼圈。兒科臨床上,常見的黑眼圈主要和過敏性疾病相關,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而且這種黑眼圈幾乎都是「雙側的」。

但是筆者近日遇到一個奇怪的案例:

6歲小男孩,過敏性鼻炎,左眼有明顯的黑眼圈,已經困擾多年,治療棘手。家長說,每次「感冒」或鼻炎發作時,黑眼圈都會加重,病好了黑眼圈會好轉。

當地醫生擔心是血液系統疾病,查了血常規和凝血功能等檢查正常,醫生建議做骨穿,排除血液系統疾病。轉診到深圳某醫院,醫生考慮跟過敏性鼻炎相關,給予維生素(C和E)和抗過敏等對症治療後,黑眼圈會明顯緩解。

男孩左側下眼瞼明顯色素沉著,似黑眼圈

那麼,這個小男孩的黑眼圈跟過敏性鼻炎有關係嗎?過敏性黑眼圈可以單側嗎?要怎麼治療呢?

為此,筆者搜索了文獻,均未見報道單側的報道,也沒有找到相關書籍或文獻討論這個問題。專門詢問了多位耳鼻喉科主任,均表示只見過雙側,而未見單側的黑眼圈。

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筆者問了個眼科主任,她表示臨床上雙眼過敏性結膜炎「症狀體徵有不等量」的,很多孩子眼癢時開始揉一隻眼,越揉越癢,體徵也越來越重,而另一眼揉眼相對少些,體徵和症狀就輕些。

那麼,究竟過敏性疾病有沒有可能導致單側的黑眼圈呢?

目 錄

什麼是黑眼圈?

黑眼圈的分類

三種黑眼圈如何鑑別?

過敏性疾病會導致黑眼圈嗎?

過敏性疾病為什麼會出現黑眼圈呢?

過敏性黑眼圈會單側出現嗎?

那麼,該患兒的單側黑眼圈如何治療呢?

什麼是黑眼圈?

哈哈,其實「黑眼圈」是民間術語,書本上並沒有一個正式的醫學術語。即便如此,無論是老百姓,還是醫生,都經常用「黑眼圈」來形容眼周的灰暗狀態。在寫這篇文章時,檢索資料庫發現研究黑眼圈的文獻少得可憐,這與民間廣泛使用這個詞形成鮮明的反差。

許多因素都可以導致黑眼圈,從病理生理角度來看,黑眼圈可能與真皮黑色素沉著、淺表血管結構的顯現、皮膚鬆弛和溝槽以及水腫等相關。

黑眼圈的分類

這部分是重點,是解釋文初提出的那些問題的關鍵基礎知識。關於黑眼圈的分類,目前還沒有廣泛認可的分類方法,有文獻將黑眼圈分為三類,即色素性黑眼圈;血管性黑眼圈;結構性黑眼圈。

色素性黑眼圈

這是黑眼圈最常見的類型。

可能病因:黑色素性黑眼圈的因素包括過度日光暴露、藥物的攝入、妊娠、哺乳、眼部手術和外傷;

病理生理:真皮黑色素過度沉積,可由真皮黑素細胞增多症、過敏性接觸性皮炎形成的炎性反應後色素沉著,以及水腫引起。

臨床特徵:沿眶緣弧形的灰色或棕色皮膚,部分患者會因為疲勞、睡眠不佳而加重,有時累及上瞼皮膚,如再伴有下瞼眶隔脂肪膨出,則會加重這一灰暗外觀。當人為牽拉下瞼皮膚時,這一色素沉著區域會隨之伸展,但顏色不會顯著變淡。

血管性黑眼圈

血管性黑眼圈

這是引起黑眼圈的第二常見類型。

可能病因:可導致血管增加、靜脈血迴流障礙和局部血管炎症的因素均可導致血管性黑眼圈。

病理生理:由於眼瞼皮膚的菲薄透明,皮下脂肪極少或缺失,其下的眼輪匝肌和內含的血管、真皮毛細血管網以及皮下明顯突出的藍色網狀靜脈透過皮膚形成灰暗的外觀。

臨床特徵:紫羅蘭色外觀伴有突出的藍色血管,尤以下瞼內側最為顯著。人為牽拉下瞼皮膚時,這一區域會隨之伸展,不伴有顏色的變淡,卻可導致紫羅蘭色加深,主要是皮膚牽拉變薄後,深在的過多的血管變得越發明顯。

結構性黑眼圈

結構性黑眼圈

可能病因: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主要是淚槽所形成的陰影;後天性原因主要是由下瞼皮膚鬆弛、眶隔脂肪膨出、水腫等所形成的陰影。

病理生理:紫外線照射和年齡相關性老化,菲薄鬆弛的皮膚會在下瞼形成陰影樣外觀,而導致下瞼黑眼圈的形成。

若同時合併下瞼眶隔脂肪的假性疝出,則會加重黑眼圈的陰影。水腫導致的黑眼圈,其實是假性黑眼圈,主要是因為菲薄、鬆弛的眼瞼皮膚更易引起體液的積聚。

臨床特徵:不同的結構性原因,表現差異較大,水腫導致黑眼圈,夜間水平體位時體液積聚在眼周,同時靜脈擴張存留更多的血液,通常晨起更為明顯。

三種黑眼圈如何鑑別?

臨床上遇到的黑眼圈,經常是同時有以上兩種或三種類型的混合型黑眼圈

三種黑眼圈的鑑別較為困難,可採用用wood’s燈進行分析,表皮色素沉著形成的黑眼圈在wood’s燈下色素增強真皮色素沉著形成的黑眼圈在wood’s燈下色素減弱,而血管性黑眼圈則無變化

新加坡的一項病因學調查顯示1 000例亞洲人群中血管型最常見,佔41.8% ,中國人為主;其次是自發性色素型,佔38.6% ,馬來西亞人和印第安人為主;再次是炎性反應後色素沉著(12%)和陰影效應(11.4%)。

過敏性疾病會導致黑眼圈嗎?

過敏性疾病可導致黑眼圈,稱之為過敏性黑眼圈(allergic shiners, symmetric, dark circles beneath the lower eyelid),可見於過敏相關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應性鼻炎)、眼瞼溼疹或特應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運動誘發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和兒童慢性咳嗽等。

這種問題通常很少見於1歲以下嬰兒,多見於長期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年長兒童。以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為例,查體具有一定特徵,表現為:

皮下靜脈擴張所致的眶下水腫和發黑,有時被稱作「過敏性黑眼圈」;雙側下眼瞼下皮紋或褶皺加重(Dennie-Morgan line),提示伴有過敏性結膜炎;用手反覆向上摩擦和推擠鼻尖所致的鼻部橫向皺痕[「過敏性敬禮徵」(allergic salute)];「過敏性面容」,通常見於早期發病的過敏性鼻炎兒童,包括顎部高拱、張口呼吸及錯牙合畸形。

一圖解釋過敏性黑眼圈(allergic shiners)、Dennie-Morgan線、過敏性敬禮徵(allergic salute,Nasal crease)及過敏性面容(Open Mouth with recessed lower jaw)。

過敏性黑眼圈(allergic shiners)和Dennie-Morgan線

額,黑眼圈、眼袋、下眼瞼皺褶、過敏性敬禮徵和過敏性面容,再可愛的小朋友恐怕都會變醜了。

過敏性疾病為什麼會出現黑眼圈呢?

過敏性疾病導致的黑眼圈,可能是三種分類中的一種,也可能是多種混合型。

過敏性鼻炎:由於長期鼻腔慢性炎症,導致靜脈迴流障礙、淤血,主要為血管性黑眼圈;眶下水腫(結構性)也是重要原因。

過敏性結膜炎:由於皮下靜脈擴張(血管性),可能存在眶下水腫(結構性)和顏色變暗(色素性)。

眼瞼過敏性皮炎:由於瘙癢、脫屑、皮膚變皺、皮膚萎縮及藥物性原因,導致色素沉著和結構改變,為色素性和結構性。主要是過度摩擦和搔抓眼周形成的色素沉著(色素性)。

此外,無論是過敏性結膜炎還是過敏性鼻炎,均主要為血管性黑眼圈。但是,二者都經常有眼周瘙癢,而搔抓可能導致皮膚脫皮、變皺及色素沉著,因此二者也包含結構性和色素性原因。因此,實際上臨床遇到的黑眼圈多為包含三種類別的混合型黑眼圈。

臉部淺靜脈迴流示意圖:紅色字體A為鼻腔迴流的靜脈,B為下眼瞼迴流的靜脈,C為眼角及上眼瞼迴流的靜脈。

以過敏性鼻炎為例,看一下文獻對於過敏性鼻炎的黑眼圈的機制如何描述。

下眼瞼的變色是兒童期「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引起的「靜脈瘀血」的表現。根據Grant的說法,分佈於鼻翼和鼻腔粘膜的靜脈網路叢(the venous network)主要匯入蝶顎骨靜脈(the sphenopalatine veins),這些分支向後延伸至翼狀靜脈叢(the pterygoid plexus.)。

鼻腔粘膜長期持續的「過敏性水腫」對「靜脈」產生壓力影響,「干擾靜脈的正常回流」。因此,由於下眼瞼邊緣的淺表靜脈和瞼靜脈(palpebral veins)的正常回流梗阻和減慢,下眼瞼的變色就發生了。

瞼靜脈向後向下通過眼內角靜脈(the angular veins)和眼下靜脈(the inferior ophthalmic veins)與蝶顎骨靜脈(the sphenopalatine veins)的分支吻合,並匯入翼狀靜脈叢(the pterygoid plexus.)。

頭顱靜脈迴流示意圖:2為前海綿竇,3為眼下靜脈(the inferior ophthalmic veins),4為翼狀靜脈叢(the pterygoid plexus.)。

機制有點複雜,可以簡單理解分佈於鼻翼和鼻腔粘膜的靜脈網路叢和分佈於下眼瞼的靜脈,最終都匯入翼狀靜脈叢(the pterygoid plexus.),因此當過敏性鼻炎時鼻腔粘膜長期持續的「過敏性水腫」對「靜脈」產生壓力影響,「干擾靜脈的正常回流」,同時可致色素沉著,從而出現過敏性黑眼圈,主要為血管性黑眼圈。

此外,下眼瞼肌肉組織——Muller肌的過敏性痙攣,會干擾該區域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靜脈迴流。

過敏性黑眼圈會單側出現嗎?

哈哈,那這種黑眼圈會出現單側眼睛嗎?

如文初描述,筆者遇到一個6歲小男孩,也是過敏性鼻炎,只有左眼有明顯的黑眼圈,每次「感冒」或鼻炎發作時,黑眼圈都會加重。而給予抗過敏對症治療後,黑眼圈會明顯緩解。那麼,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會出現單側黑眼圈嗎?

眼睛表淺靜脈與鼻靜脈的交聯,這也是過敏性鼻炎可出現黑眼圈的生理基礎

其實,詳細看,患兒雙側下眼瞼均一定程度色素沉著,只是左側更明顯一些。隨訪詢問病史,家長說小朋友確實經常覺得眼睛瘙癢,喜歡揉眼睛,尤其是左眼,這可能是左眼黑眼圈更明顯的原因。

正如前面提到的,無論是過敏性結膜炎,還是過敏性鼻炎,色素性、血管性和結構性均參與了黑眼圈的形成,均為混合型黑眼圈。因此,如果雙眼瞼的這三個因素如果存在差異,則可能出現色素沉著不等量的黑眼圈。

如果雙側鼻炎及結膜炎症狀輕重不同,即水腫及靜脈淤血程度不同(血管性),皮膚皺褶、Muller肌的過敏性痙攣程度及Dennie-Morgan線深淺不一(結構性),雙眼瞼瘙癢、瘙抓程度及色素沉著程度不同(色素性),導致雙眼黑眼圈程度不一。

筆者遇到的這個患兒,左眼黑眼圈常年存在,在給予抗過敏治療後可以明顯減輕,但是無法完全消退。這是由於,左眼瘙癢更明顯,左眼瘙抓也更多,導致色素沉著,色素沉著後消退比較困難,通常來說對抗過敏效果不明顯。

當然,上述解釋為筆者根據現有研究推演,尚無臨床資料支持,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那麼,該患兒的單側黑眼圈如何治療呢?

主要根據黑眼圈的不同類別及可能的機制,採用綜合治療,常用的方法如下:

第一,多種維生素(視黃醇、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複方凝膠)凝膠,可能有利於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色素沉著(缺少臨床研究證據);此外,眼部的遮瑕霜也可暫時性遮蓋黑眼圈,防晒霜和防晒措施也可起到預防作用。

第二,外用藥物。主要是脫色劑,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阻止黑色素細胞DNA的合成,減少表皮黑色素含量。如氫醌、外用維甲酸、壬二酸、類固醇、曲酸等,最著名的組合配方為Kligman溶液。

第三,激光治療,廣泛應用於美容領域。

此外,還有硬化治療、激光治療、充填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多種方法。

對於色素性黑眼圈,採用去色素劑、化學剝脫及激光治療;

對於血管性黑眼圈,可採用脂肪或軟組織充填劑以及激光治療;

對於結構性黑眼圈,如眶膈脂肪假性疝造成的眼瞼膨出,應使用經結膜眼瞼整形術,如果伴有皮膚鬆弛,應結合經皮膚眼瞼整形術以及相應療法改善鬆弛,淚槽畸形則需要通過鬆解淚槽韌帶來改善。

而對於這個患兒來說,可以採用以下策略:

1.治療原發病,即治療過敏性鼻炎和結膜炎;

2.如果發作時合併眼瞼過敏性皮炎,可以使用激素乳膏(低色素沉著軟膏)減輕症狀,減少搔抓,從而減少由於摩擦、搔抓導致的色素沉著;

3.可以外用複合維生素凝膠,缺乏臨床證據,但是考慮到維生素軟膏副作用有限,可以嘗試;

4.如果經過上述多種方法治療,效果均不好,可能是色素沉著過久難以消除,又擔心影響外觀,可以考慮上述美容學的方法(如激光治療);

5.此外,有皮膚科醫生採用口服維生素C和維生素E,外用氟芬那酸丁酯軟膏,可以明顯減輕色素沉著(專家意見,尚無循證證據,僅供參考)。

– 參考文獻 –

1.馬剛,林曉曦.黑眼圈的病因、診斷及治療.中華整形外科雜誌,2014,30(6):472-475

2.Milton M. Hom,and Leonard Bielory.The 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and allergic rhinitis.Allergy & Rhinology,2013,4(3):e110-e119

3.MEYER B. MARKS,Allergic Shiners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in Children.clinical pediatrics, 1966,5(11):655-658

4.Chen CH, Lin YT, Wen CY, Wang LC, Lin KH, Chiu SH, et a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allergic shiners in children with allergic rhinit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123:665-71

5.up to date, 2020,關於變應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皮炎等相關章節

推薦閱讀
小孩黑眼圈(眼皮下發黑)是為什麼呢?

相關文章

復工背奶裝備,這 3 樣最有用

復工背奶裝備,這 3 樣最有用

休完產假準備復工時,仍舊在母乳餵養的媽媽們,有不少需要使用的工具和物品,在背奶過程中,究竟哪些是一定要準備的東西?一起來看看@愛較真的羊咩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