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吮咬手指、啃指甲是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常見現象,嬰幼兒、年長兒愛吮手指並不稀奇,這些習慣還可能延續至青少年時期。
然而你可知道,在子宮裡吮吸手指的胎兒還能吮出水皰來?這種手腕部水皰在嬰兒出生時即可被發現,稱為新生兒吸吮性水皰(congenital sucking blisters)。
以下我們通過 2 則案例,來了解這種新生兒與生俱來的吸吮性水皰。
一足月女嬰的手指背側水皰
Vella KM 等學者在 JAMA 子刊中報道了一例足月順產女嬰的案例[1]。女嬰的母親是一位 30 歲初產婦,既往無感染、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皮膚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也無遺傳性大皰性疾病的家族史,孕期無併發症。
出生後醫生進行新生兒體格檢查時發現,女嬰的左手包括拇指在內的所有手指背側均可見水皰,呈線狀排列,水皰內充滿清亮、透明的液體。女嬰的左側前臂還有一處小水泡。其餘皮膚粘膜檢查並無異常。

足月女嬰左手手指背側呈線狀排列的水皰,其內充滿透明液體[1]
出生後純母乳餵養期間,家長發現女嬰正在吸吮上述水皰樣病變。這些水皰在女嬰出生後 8 天內自然消退,痊癒後未遺留瘢痕,無新發水泡、糜爛,亦無皮膚脆性增加。
二足月男嬰的手背部糜爛性病變
這是 Nielsen-Scott A 和 Goodyear H 在 BMJ 雜誌中撰文報道的一例足月順產的健康男嬰的案例[2]。男嬰的母親並無感染或大皰性疾病的病史。
在男嬰被娩出期間,有醫護人員注意到男嬰正在吮吸手腕部。男嬰出生後,醫生即發現其雙側手部和腕部背側皮膚共可見 4 處直徑<1 cm 的糜爛性病變,邊界清晰,兩側對稱分佈。
這些糜爛性病變所在之處恰好正是出生時男嬰吮吸的皮膚區域,身體其他部位未見皮損。

足月男嬰手背部的糜爛性病變[2]
經抽血檢查,男嬰的血常規、C 反應蛋白和血培養結果均未見異常。分娩後,母親未再注意到男嬰仍繼續吮吸上述區域。20 個月後隨訪,男嬰的健康狀況良好,但糜爛性病變區域遺留輕度瘢痕。
三這些水皰或糜爛是怎麼回事?
上述嬰兒與生俱來的位於手指、手背或前臂背側水皰或糜爛性病變,正是新生兒吸吮性水皰。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並不少見。據報道,240 個活產嬰兒中,就有 1 個出現新生兒吸吮性水皰(發病率約為 0.42%),但一些研究顯示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可高達 10.3%[1-2]。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是一種良性病變,這是胎兒在子宮內過度吸吮皮膚造成的先天性水泡或大皰,可能與宮內胎兒的吸吮反射亢進有關,是胎兒「自導自演」而對自身造成輕微傷害的結果[3]。
因此,新生兒吸吮性水皰在孩子呱呱墜地時即可觀察到,這種水皰不合並其他皮膚變化,與其他先天性疾病無關。
四不同形態的新生兒吸吮性水皰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常以水泡或大皰的形式出現,通常位於前臂、腕部、手部、手指(尤其是拇指、食指)的背側或橈側(即近拇指一側)。典型水皰呈橢圓形或類圓形,大小為 0.5~2 cm,壁厚,基底無炎症表現[3-5]。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常見呈單側孤立性分佈,但也可以呈雙側對稱分佈。這些小水泡或大皰內常由一些無菌性透亮液體填充,因此無張力。但當皰液較多時,可呈張力性水皰,此時容易破裂。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也可能含有血性皰液。例如,以下是分別位於兩個健康足月新生兒的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左手腕部橈側的緊張性血性大皰,大小為 5~7 mm[4]。

兩個新生兒的右手指、左腕部的血性大皰[4]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可能僅表現為線形或類圓形淺表性糜爛性病變[3]。這種糜爛性病變可能是由水皰破裂、病變乾涸後形成。

左手腕部背側新生兒吸吮性水皰:糜爛性病變[3]
有時,同一新生兒的吸吮性水皰可同時出現多種迥然不同的形態。以下女嬰的右側手腕可同時觀察到多發非張力性水皰和糜爛,左臂多處病變處於不同的階段:除了充滿漿液性液體的大皰,還可見剛破裂的大皰和糜爛性區域(開始上皮化)。

同一新生兒同時出現的多種不同形態的吸吮性水皰[5]
五新生兒吸吮性水皰的診斷與鑑別
基於新生兒出生時上肢遠端的典型水皰/糜爛樣皮損,且身體其他部位無水皰樣病變,加之新生兒的一般狀況良好(無感染徵象),母親無大皰性疾病或感染的病史,可對新生兒吸吮性水皰進行臨床診斷,尤其是觀察到嬰兒吸吮病變處有助於作出診斷。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是一種良性皮膚病變,診療方面幾乎無需藉助任何檢查手段。提升對這種先天性水皰的認識,不僅有利於減輕家長的恐慌與焦慮,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檢查給嬰兒帶來的痛楚。
然而,新生兒吸吮性水皰需要與新生兒感染(如新生兒膿皰瘡、新生兒單純皰疹、新生兒水痘、先天性梅毒、念珠菌病)、大皰性疾病(如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天皰瘡)等疾病相區分,有時不易區分。
新生兒膿皰瘡(impetigo)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化膿性皮膚感染,主要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偶爾可由 A 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由兩者混合感染引起。膿皰瘡可分為大皰性和非大皰性性膿皰瘡。
新生兒大皰性膿皰瘡好發於生後 4~10 天,以面部、軀幹和四肢突發大皰為主要表現,皮損初起時呈孤立分佈的小水泡,皰液透亮,後逐漸增大成大皰,其內充滿淡黃色渾濁液體,周圍可伴有紅色環狀邊緣[6]。
大皰性膿皰瘡容易破裂,破裂後留下紅色糜爛面,伴或不伴有鱗屑或結殼。局部外用或口服有效抗生素是主要治療方案。

非大皰性和大皰性性膿皰瘡(msdmanuals:https://www.msdmanuals.com/professional/dermatologic-disorders/bacterial-skin-infections/impetigo-and-ecthyma)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皮膚病,其特徵是新生嬰兒的皮膚黏膜在輕傷或受壓後即可出現局部水皰,易見於四肢、關節部位,大皰可蔓延至全身,破裂後出現糜爛面,常合併感染,病死率高。大皰性表皮鬆解症需要通過皮膚活檢、基因檢測等進行診斷[6-7]。

新生兒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足底糜爛和水皰[7]
六新生兒吸吮性水皰的治療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通常不引起症狀,且具有自限性。除了保持創面清潔乾燥,在無特殊治療的情況下,新生兒吸吮性水皰可於數天到數週內(多在 1 周內)即可自行消退。
對於水皰破潰者,請醫生評估後,決定是否局部塗抹抗生素(莫匹羅星藥膏),一般而言,輕度破潰,皮膚基本完整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破潰皮膚較大,需要進行紗布覆蓋、凝膠或抗生素軟膏塗抹護理。
總 結
綜上所述,新生兒吸吮性水皰並不少見,但容易給家長造成恐慌與焦慮。新生兒吸吮性水皰是由子宮內的胎兒過度吮吸手臂、手腕或手指皮膚引起的先天性水皰、血皰或糜爛性病變,出生後常可觀察到新生兒繼續吸吮病變處。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通常無需治療,數天到數週內後即可自發癒合。提高對這種良性、自限性新生兒水皰性疾病的認識,有助於早期診斷和避免不必要的干預。
– 參考文獻 –
[1] Vella KM, Lara-Corrales I, Rai BK, Kukreti V.Suction Blisters. JAMA Dermatol. 2020;156(11):1248.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2675
[2] Nielsen-Scott A, GoodyearH. Congenital blistering. BMJ. 2019 Oct 1;367:l5287. doi: 10.1136/bmj.l5287.PMID: 31575524.[3] Monteagudo B, León-MuiñosE. Neonatal sucking blisters. Indian Pediatr. 2010;47(9):794.[4] Paloni G., Cutrone M.Hemorrhagic sucking blisters Eur. J. Pediat. Dermatol. 2014, 24 (1): 56.Available from:https://www.ejpd.com/journal/index.php/EJPD/article/view/985[5] Adam R, Schroten H. Picture of the month.Congenital sucking blister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7 Jun;161(6):607-8.doi: 10.1001/archpedi.161.6.607. PMID: 17548768.[6] 胡燕, 曾李華, 黃甜甜, 等. 新生兒吸吮性水皰四例 [J] . 中華新生兒科雜誌,2020,35 (05): 382-383. DOI:10.3760/cma.j.issn.2096-2932.2020.05.017[7] Erdle SC, O'Brien K. ANeonate with Blisters. Pediatr Rev. 2020;41(Suppl 1):S27-S29.doi:10.1542/pir.2017-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