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陳佩,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博士。
導讀
相信大家對於「蟎蟲」的危害並不陌生。蟎蟲有很多種類,其中塵蟎等是引起「過敏」的重要原因,而蠕形蟎是部分「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症狀的元兇之一。
除了皮膚,眼睛也是蟎蟲經常跑去「破壞」的重災區[1]。
已知的自然界生活著 5 萬種蟎蟲,其中,塵蟎容易引起過敏反應,而蠕形蟎可寄生人體,主要寄生於毛囊組織,皮脂腺和眼部的瞼板腺[1-2]。它們無處不在,數以百萬計的分佈在床上用品、沙發、毛巾、寵物等物上,是日常生活無法規避的病原體。


圖片來自水印出處
瞼板腺是位於瞼緣的一排分泌脂質的腺體。脂質是眼表淚膜的重要組成成分,有助於維持眼表溼潤。如果脂質異常,即可出現眼乾、異物感等症狀。蟎蟲感染,是導致瞼緣炎,從而影響瞼板腺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1-3]。
蟎蟲本身以及其代謝物可以激活炎症反應,堵塞瞼板腺,導致脂質分泌不足,眼表微環境異常,引起乾眼,眼表(眼瞼、結膜、角膜)的炎症反應。
簡單粗暴版
蟎蟲無處不在,與人類共存。致病的蠕形蟎主要寄居毛囊、瞼板腺、皮脂腺。
眼部感染蟎蟲可導致:乾眼、瞼緣炎、結膜炎、角膜炎、麥粒腫/霰粒腫等疾患。
蟎蟲偏愛老年人、小孩、以及愛熬夜的宅男宅女。
預防蟎蟲要注意健康用眼,注意衛生,勤洗手,均衡飲食。
出現了症狀的蟎蟲感染要正規治療,不然可能出現大問題。
目 錄
蟎蟲感染後會有哪些症狀呢?
蟎蟲感染了就要治療嗎?
如何檢測是否有蟎蟲感染呢?
蟎蟲感染如何治療呢?
一蟎蟲感染後會有哪些症狀呢?
睫毛根部可見袖套樣分泌物(這是蟎蟲感染的特徵表現,如下圖),可出現反覆睫毛脫落。


反覆長麥粒腫/霰粒腫[3-4]。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4]
導致瞼板腺功能障礙(MGD),引發乾眼[5]。
瞼緣肥厚,紅腫,瞼緣灼燒感等瞼緣炎(如下圖)刺激症狀[5]。

經常眼乾、眼癢、眼紅,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引起結膜炎。
引起經久不愈的角膜炎,即「瞼板炎相關性角膜炎(BKC,如下圖)」。嚴重者,甚至繼發角膜潰瘍,出現不可逆視力下降[1-3]。

ps:臨床上,這個 BKC 經常被誤診為病毒性角膜炎。它們臨床表現很像,都可以表現為角膜淺層浸潤灶,新生血管長入,畏光流淚、眼紅明顯。BKC 病灶多位於下方靠近瞼緣處,且新生血管表淺,而病毒性角膜炎病灶多位於中央,新生血管多長的較深層,且瞼緣無特徵性改變。
二蟎蟲感染了就要治療嗎?
這麼小小的寄生物可以引發那麼多的問題,是不是很可怕呢?
實際上,蟎蟲是人體皮膚表面的正常共生寄居生物。蠕形蟎感染率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最常見老年人,因為老人身體機能減退,腺體萎縮,皮膚環境偏鹼性,加上衛生等因素,是蟎蟲比較喜歡的環境[1]。
而近年來研究發現,兒童也會出現眼部蟎蟲感染,多半因為小孩代謝快,油脂分泌旺盛,一旦不注意衛生,對於蟎蟲來說是營養豐富的生長溫床[4,6]。
除此之外,高糖高脂飲食的的飲食習慣會刺激皮脂腺、瞼板腺的分泌,可能加重瞼板腺堵塞,從而刺激蟎蟲繁殖,加重蟎蟲的致病率。
這裡要強調一下:不是有蟎蟲就一定會出現上述那麼多的症狀。所以不是有蟎蟲就要治療,要結合臨床,出現症狀才給與必要的治療。
平時要注意用眼衛生。而出現症狀(瞼緣炎、結膜炎、角膜炎、乾眼等)的蟎蟲感染還是要好好治療,不然發展為嚴重 BKC,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視力下降。
三如何檢測是否有蟎蟲感染呢?
睫毛鏡檢,即將拔起的睫毛送去檢測,顯微鏡下觀察即對蟎蟲計數、分類。而單根睫毛上的蟎蟲數量並不代表全眼的蟎蟲數量[5]。
四蟎蟲感染如何治療呢?
1.對症治療:針對乾眼、瞼緣炎、麥粒腫/霰粒腫、角膜炎的治療。
2.清潔瞼緣:蠕形蟎可通過接觸傳播,所以一定要注意眼部衛生。
3.除蟎治療:甲硝唑滴眼液/凝膠[3](這個不好買,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有臨配藥物,屬於超說明使用類藥物),或者茶樹油精貼/松油醇精貼[3,7-8](不屬於處方藥,效果可以,費用高)。至少持續 2-3 個月治療。如有,同時治療皮膚病灶。
4.改善生活習慣:健康用眼、少熬夜、少用電子產品,注意衛生、避免揉眼、勤洗臉、勤換床上用品,均衡飲食(要吃蔬菜哦)。女孩子要注意卸妝再休息哦。
此外,蟎蟲「晝伏夜出」,用除蟎藥物/精油貼晚上睡覺前使用除蟎效率更高哦。
*致謝:感謝提供照片的肖醫生。
– 參考文獻 –
Bitton E, Aumond S. Demodex and eye disease: a review. Clin Exp Optom.2021 Apr;104(3):285-294.
Luo X, Li J, Chen C, Tseng S, Liang L. Ocular Demodicosis as a Potential Cause of Ocular Surface Inflammation. Cornea. 2017 Nov;36 Suppl 1(Suppl 1):S9-S14.
Shah PP, Stein RL, Perry HD. Update on the Management of Demodex Blepharitis. Cornea. 2022 Aug 1;41(8):934-939.
Liang L, Safran S, Gao Y, et al. Ocular demodicosis as a potential cause of pediatric blepharoconjunctivitis. Cornea. 2010;29:1386–1391.
Liang L, Ding X, Tseng SC. High prevalence of demodex brevis infestation in chalazia. Am J Ophthalmol. 2014;157:342–348.
Patel NV, Mathur U, Gandhi A, Singh M. Demodex 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 affecting young patients: A case series. Indian J Ophthalmol. 2020 May;68(5):745-749.
Gao YY, Di Pascuale MA, Li W,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Demodex in eyelashes with cylindrical dandruff.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5;46:3089–3094.
Gao YY, Di Pascuale MA, Elizondo A, et al. Clinical treatment of ocular demodecosis by lid scrub with tea tree oil. Cornea. 2007;26:136–143.
Tighe S, Gao YY, Tseng SC. Terpinen-4-ol is the most active ingredient of tea tree oil to kill Demodex mites. Trans Vis Sci Tech. 2013;2:2.
我國蠕形蟎瞼緣炎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8 年)[J]. 中華眼科雜誌, 2018, 54(07): 4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