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飛刀斷雨,科普作者,婦產科醫生
導讀
傳統醫學將乾燥的胎盤稱為「紫河車」,有人因此展開浪漫遐想,幻想寶寶乘著荷葉狀的胎盤作為交通工具,遊歷萬千星河後來到媽媽懷裡(那麼臍帶難道是安全帶?)
唯物世界觀中沒有這麼奇妙的故事,但胎盤和臍帶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說臍帶是聯結寶寶和媽媽的紐帶,那胎盤就是寶寶和媽媽進行物質交流的中樞機構。
目 錄
胎盤很重要,找準定位也很重要
可怕的前置胎盤
胎盤距離出口多遠才安全?
如何應對和預防呢?
一胎盤很重要,找準定位也很重要
臍帶的血管進入胎盤後,如同樹根一般不斷分叉,在胎盤與子宮接觸的那一面形成密密麻麻的血管網,和媽媽子宮內膜內的血管進行血液交流。
胎盤不僅負責傳入營養物質、傳出代謝廢物,還能作為屏障保護寶寶不受媽媽免疫系統的攻擊。
胎盤分泌的各種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質對於媽媽在孕期的生理變化和寶寶的生長發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情況下,胎盤會隨著胚胎的發育而同步發育、成熟、老化,以適配胚胎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需求。直到胎兒順利娩出後,不再被需要的胎盤才會被收縮的子宮排出來。
這裡的順序很重要,胎兒在肚子裡無法呼吸,每一秒都需要來自胎盤的氧氣,所以必須是胎兒先平安出來,胎盤才能終止職業生涯,離開子宮。
如此,我們可以想到:為了讓最後的分娩能順利進行,胎盤最好是長在子宮的中段或以上的位置。
如果胎盤長得太靠近出口,甚至覆蓋了出口,就會在分娩時擋在胎兒前面,醫學上將這種胎盤位置異常的情況稱作「前置胎盤」,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

(左:正常情況;中:胎盤早剝;右:前置胎盤)
二可怕的前置胎盤
大家都知道,分娩的時候子宮口要從原來閉合的狀態慢慢擴張到 10cm 左右,這樣胎兒的頭部才能順利通過。
胎盤和子宮內壁有無數血管緊密相連,如果胎盤長在出口處,子宮口擴張的時候就難免讓胎盤發生剝離。
胎盤負責整個胎兒的血液供應,哪怕只是開放一小部分,都會迅速形成很洶湧的失血,同時危及媽媽和寶寶的生命安全。
而出血並不只在分娩時出現。子宮的出口承擔著內容物的重量,如果有咳嗽、提舉重物等增加腹壓的情況,或者有頻繁的子宮收縮增加了宮腔內的壓力,這些壓力都會有一部分反饋到子宮的出口處。
健康孕婦能承受的這些小波折,到了前置胎盤的孕婦那裡可能就是一次或多或少的陰道流血。

至於健康孕婦在孕期能謹慎嘗試的性生活,對於前置胎盤的孕婦而言更是明確的禁忌[1]。很多前置胎盤的孕婦從懷孕中期就經常有陰道流血,能堅持到分娩前都不出血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三胎盤距離出口多遠才安全?
既然前置胎盤是由於「定位錯誤」引發的危機,那麼它的位置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當然息息相關。
胎盤邊緣達到或者覆蓋宮頸內口時,稱為「前置胎盤」。如果胎盤邊緣沒有到達內口,但距離內口很近,雖然不如前置胎盤那麼凶險,但仍有一定的大出血可能。
所以,臨床上將胎盤邊緣距離宮頸內口 2cm 以內但沒有覆蓋宮頸內口的情況診斷為「低置胎盤」。如果距離達到 2cm 以上,就比較安全了。
2cm 的標準在妊娠晚期的意義更大,因為很多人會在妊娠中期存在暫時的胎盤前置狀態或低置狀態。只要覆蓋範圍不大(胎盤邊緣越過宮頸內口不超過 25mm),大多數人的胎盤都能在分娩前慢慢長上去[2]。
這或許是因為胎盤就像植物根系一樣,會趨於向更適合的地方生長,而子宮中上段的血流比下段充足很多,能吸引胎盤主動迴歸正軌。
四如何應對和預防呢?
前置胎盤的具體發病機制目前並不明確,但已經發現很多高危因素與前置胎盤的發生有關,如剖宮產史或其它子宮手術史、既往前置胎盤史、多次生育史、高齡妊娠、雙胎妊娠、吸菸史等。
這些病因有的能預防,有的不能。醫生平時勸導女性安全避孕、減少意外懷孕導致的人工流產,努力控制不必要的剖宮產,告知合適的懷孕年齡,宣傳吸菸和二手菸的危害等,其實都有預防前置胎盤以及其它相關併發症的考量在裡面。

如果已經發生了前置胎盤,日常生活中需要努力減少可能導致出血的行為,比如高強度運動、提舉重物、久站以及任何可能導致宮縮的性行為等。
孕期產檢時需要持續關注胎盤位置的變化,一旦宮縮頻繁或者有陰道流血需要隨時就醫。
即便是醫學高度發展的如今,前置胎盤也仍然是棘手的疾病,如果合併有嚴重貧血、胎盤植入等其它疾病,情況就會更加複雜。萬不得已時,醫生可能會選擇切除子宮拯救孕婦的生命。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手術,一旦醫生提出了,說明他們已經把能用的止血方法都用過了,仍然無法確保孕婦的生命安全,只能走這最後一步。
所以在文章最後,作者想特別提醒將來某天可能剖宮產的朋友們,手術前一定要和有權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的人達成共識,如果手術中醫生強烈建議切除子宮,趕緊同意,沒有哪個器官比生命重要。
– 參考文獻 –
Jain V, Bos H, Bujold E. Guideline No. 402: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lacenta Previa.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20 Jul;42(7):906-917.e1. doi:10.1016/j.jogc.2019.07.019. PMID: 32591150.
Becker RH, Vonk R, Mende BC, Ragosch V, Entezami M. The relevance of placental location at 20-23 gestational weeks for prediction of placenta previa at delivery: evaluation of 8650 cases.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01 Jun;17(6):496-501. doi: 10.1046/j.1469-0705.2001.00423.x. PMID: 11422970.
King LJ, Dhanya Mackeen A, Nordberg C, Paglia MJ. Matern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placenta previa. Placenta. 2020 Sep 15;99:189-192. doi:10.1016/j.placenta.2020.08.004. Epub 2020 Aug 6. PMID: 3285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