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姚嘉雯,兒科碩士學位,為東莞市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導讀
最近,孩子們陸陸續續回到了學校,家長們又重獲自由了。然而「自由」並不能公平地降臨到每一位家長身上,才開學沒幾天,一部分的家長就愁白了頭……
暑假期間在家乖巧、勤快的孩子,返校第一天就說胸悶、想吐沒辦法繼續待在學校要求請假回家,回家以後人又精神了,不提學習怎麼都好,一提學習又開始各種不舒服了,再怎麼勸都無法再返回學校。
有的孩子則是上課睡覺、不交作業、注意力不集中,被老師投訴,嚴重的甚至被建議帶去醫院檢查。
這些孩子到底是怎麼了呢?
近期網上爆火的「學習困難門診」也許能解開這些家長的疑惑。
談起學習困難,大部分人可能想到的都是「笨」、「懶」、「不喜歡學習」、「心思不在學習上」等等,實際上,人類對學習困難的認識過程是曲折的。

1896 年,美國醫學教育家摩根報告了一位能夠拼讀單詞,卻無法理解句子意思的 14 歲少年。當時普遍認為,學習困難或學習障礙與大腦損傷有關。
1975 年,美國《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正式將學習障礙認定為一種殘疾類別,此後學習障礙的患者人數持續增長。
1998 年,英國教育專家託尼·布思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試圖解釋學習障礙完全來自於社會建構,即以「學習障礙」去解釋那些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
在中國特殊教育研究會第一屆副理事長樸永馨主編的《特殊教育學》中,學習困難被定義為:由於生理、心理、行為、環境等因素,兒童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學習成績達不到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要求,或個體心理發展水平嚴重落後於年齡特徵水平的現象。
央視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中記錄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被選中的孩子——閱讀障礙患者。
在適齡兒童中,每一百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孩子存在閱讀障礙,他們常常被認為笨或懶,紀錄片中的「校校」就是其中一個。
校校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在課堂上坐不住,一年級的時候其他同學都考 90 分以上,他只有 60 分,在老師的建議下,父母帶他去醫院檢查,最終被診斷為「多動症」,但智力良好。
直到三年級左右,媽媽發現他學習起來特別費勁,一個上午背不下來幾個單詞,寫反字,閱讀時漏字、跳字或者加字,她開始意識到異常,再次帶校校到醫院系統檢查,最終校校成績差的謎團得到解開了——閱讀障礙。
目 錄
什麼是閱讀障礙?
學習困難就是閱讀障礙嗎?
「學習困難門診」能讓「學渣」逆襲嗎?
一什麼是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dyslexia)是學習障礙(learning disorder)中最常見的一種,這種障礙對兒童的聽、說、讀、寫或數學等方面產生影響,導致兒童的成績明顯低於相同智力水平及接受相同教育的正常兒童。
目前社會大眾對「閱讀障礙」的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甚至聽都沒聽說過。而事實上,閱讀障礙患者並不罕見,許多的名人,諸如核能之父愛因斯坦、美國前副總統尼爾森洛克菲勒、著名演員湯姆克魯斯等等均是閱讀障礙患者。
目前研究已發現閱讀障礙者有腦部改變,專家們確信閱讀障礙主要由腦皮質功能失常引起,為先天性神經發育異常所致。有推測是病變影響了特異性腦功能的整合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大多數研究者贊同這樣的觀點,即閱讀障礙與左腦半球有關,並與大腦負責語言聯繫(Wernick 運動語言區),聲音和言語產生(Broca 運動語言區)的區域以及通過大腦上縱束連接這些區域的過程中發生功能性的障礙有關。角回,中枕區和右半球的功能障礙或缺陷引起詞識別問題。
閱讀障礙主要有以下表現:
語言的出現明顯延遲,2-3 歲後才會說話
語音發聲困難,某些音節無論如何都發不出正確的讀音
難以記住的人或物品的名稱、字母(文字)、數字和顏色,早上背過的單詞,下午就忘記,常被誤以為沒記性、不專心
寫反字(鏡面字)、閱讀時漏字、看錯字、跳行(閱讀障礙的孩子會說在閱讀文字的時候,文字並不是安安靜靜地待在白紙上,它們不停地閃爍,它們到處飛,只要盯著白紙黑字看就開始頭暈眼花)
儘管有正常的數學計算能力,但在做應用題時存在明顯的困難
兒童可能發生顛倒或視覺混淆,多數是由於記憶保持和檢索困難,導致受影響的兒童遺忘或混淆具有相似結構的字母和單詞的名稱,結果d變成b,m變成w,h變成n,was變成saw,on變成no。在漢字的閱讀和書寫中,則可表現為水變成冰,王變成汪,李變成季這樣的錯誤。
KEEP CALM AND FIGHT 在閱讀障礙患者眼中變成 KEPE CLAM ADN FIGHT

二學習困難就是閱讀障礙嗎?
兒童不能專注於學習、厭學、成績差的原因有很多,學習成績不好不能等同於閱讀障礙。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學習困難可以由以下因素導致:
神經發育不完善等先天因素: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症)、孤獨譜系障礙(自閉症)、精神發育遲緩(智力低於預期發育水平)
特定的學習能力發育落後:如閱讀障礙、計算障礙、書寫障礙
精神心理障礙的因素:受到如焦慮、抑鬱等情緒的影響
文化教育環境受限
閱讀困難的兒童多數在進入小學一年級學習時被發現,但大部分被誤認為是調皮、不喜歡學習而耽誤診治。

由於缺乏對閱讀障礙疾病的認識,家長或老師可能會採取不當的教育方式,過分嚴格,試圖通過批評責罰的方式讓孩子認真學習,最終導致孩子產生更大的厭學情緒,甚至出現自卑、焦慮、抑鬱、敵對、自暴自棄等心理行為問題。
建議有語言發育遲緩史的學生,在一年級期中或期末,會認、會讀、會寫的字過少,或閱讀能力達不到與他們言語或智慧相應的預期水平,就應前往醫院進行系統檢查。
閱讀障礙的診斷並不容易,全面的閱讀評價需測驗單詞的認知和分析、流利程度、讀或聽的綜合能力、詞彙和閱讀理解水平。
此外,有關視覺、聽覺、智力測試、心理評估以及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必不可少,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讀寫障礙的疾病。
三「學習困難門診」能讓「學渣」逆襲嗎?
前不久,各地陸續開設「學習困難門診」的訊息在網上引起了網民的熱議,許多的網友表示「相逢恨晚」,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網友發出疑問「難道看了醫生還能逆襲成學霸」?
那麼,「學習困難門診」到底能提供什麼幫助呢?
學習困難就像發燒、流鼻涕一樣只是表徵,背後有各種各樣的病因,「學習困難門診」的重要作用就是抽絲剝繭破謎團,幫助家長找出孩子學習困難/厭學背後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假如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導致的無法專心學習,則可以通過行為訓練、藥物治療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假如是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導致的學習困難,則可通過心理治療降低不良情緒對學習效能的影響。
假如是聽覺/視覺造成的結果,則需尋求耳鼻咽喉科醫生/眼科醫生的幫助。

那麼假如最終確診是閱讀困難,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確診為閱讀障礙後,積極與學校老師溝通,正視孩子的問題。
降低學業要求,降低書寫任務。
通過多媒體(拼讀遊戲 app)等模式,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記住拼寫。
通過父母讀一句,孩子跟讀一句的方式,減少孩子閱讀的挫敗感,增加其閱讀的信心。
通過打乒乓球、羽毛球等球類運動,提高手 – 眼 – 腦的協調性。
隨著醫學和特殊教育的發展,注意力不集中、讀寫困難這些問題都是有方法可改善的,但學習是複雜的,學習成績受個體的智力水平、自身對學習的興趣、家庭社會教育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並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學習困難門診」就能讓孩子逆襲成為學霸。
總 結
筆者寫到此處,想到了剛接診完的一位小朋友,他 9 月份剛升上初一,因為上課睡覺被老師要求家長帶來醫院檢查。我給他做了一系列的檢查,智力及格水平,特定學習障礙篩查無異常,結合心理訪談以及心理量表測試,最終考慮是情緒障礙所致。究其成因,太過漫長太過複雜。
他雖然並無閱讀障礙,但其實也是「被選中的孩子」,他的身上有著與他人不一樣的特徵,而這些特徵恰可能是導致他與同齡兒交往不良、產生自卑情緒的根源,最終引起厭惡學習、上課睡覺、拒絕上學的後果。
花開有早晚,每一顆種子都值得被期待。
開學月,希望家長們和老師們看見的不只是「成績」這個表徵,嘗試挖掘背後的原因,或者能夠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料:閱讀障礙:可以避免的悲劇,可以改變的命運。李慕琰,南方週末,2021
發展心理學(第 10 版),黛安娜·帕帕拉,人民郵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