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媽媽我怕」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丁香媽媽教育

導讀

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曾怕過,從此內心住著一個可怕的「怪獸」。

這個怪獸可能是暗淡無光的黑夜;可能是雨後的一聲驚雷;也可能是路邊花臂鬍子拉碴的怪叔叔……對我來說,我小時候比較怕……哈哈。

對於孩子來說,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是很正常的,當孩子說「媽媽我怕」,千萬不要覺得「這有什麼好怕的」,也不要逼迫孩子去勇敢。作為家長,我們要了解不同年齡的孩子為什麼而害怕,然後用恰當的方式去引導TA。

好啦,不說了,答案都在下面的文章中,繼續往下看吧,大家可以留言說說自己或者孩子怕過什麼。

下面是正文

前幾天,有媽媽向我們求助,幼稚園老師反映,她的寶寶膽子太小,稍微有點挑戰的遊戲就會往後躲。

聽了之後,她特意帶孩子去商場玩那種能力拓展的探險遊戲,希望鍛鍊孩子膽量。

每次孩子都是嚇得嗚嗚直哭,膽量毫不見長,反而變得越來越來越內向,見了陌生人都要往後躲。

聽上去,真令人心疼。本來幼稚園的孩子說害怕是很正常的現象,只要好好引導,孩子都會慢慢成長。

但採用這種揠苗助長的方式,不僅提高不了膽量,反而害了孩子。

孩子為啥總是說「媽媽,我怕!」?家長又該怎麼正確引導?今天我們請鄧欣媚老師好好說說。

好好的孩子為啥總害怕?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在不同的年齡,孩子害怕的對象不同,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

1 歲前,發育特定階段的結果

1 歲前,孩子於外部變化非常敏感。一些尖銳的聲音,比如狗叫、鞭炮聲等會損害孩子聽力,讓孩子受驚害怕;

6 個月後,孩子能分辨出陌生人和親人了,在陌生的環境裡他會不安,這是由於安全感缺失所導致的。

1~3 歲,糟糕體驗的持續結果

1 歲以後,寶寶學會了走路,活動範圍擴大伴隨的新刺激也增多了。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害怕貓、狗等小動物。

這可能是之前的接觸中,小動物給了孩子不好的體驗,或者是小動物讓他聯想到狗叫等尖銳刺激的聲音,從而產生了害怕情緒。

另外,動畫片塑造的壞角色,通常表情嚴肅長相嚴厲,給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再看見一些表情嚴肅的人,孩子就會帶入動畫片的情節,引發恐懼的情緒。

3 歲 + ,想象力和外界加強的結果

在進化過程中,人們都懼怕黑夜,因為未知讓我們恐懼潛在的危險,兒童也不例外。

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腦補出黑暗中可能出現的可怕物體,這也成了他們恐懼的源泉。

還有一些恐懼,可能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會用「不聽話警察叔叔就會來抓你」「你不乖醫生就要來打針了」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

這樣,一想到警察和醫生,孩子自然就會害怕。

恐懼是孩子的權利

逼孩子勇敢會適得其反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害怕是人之常情,大人都都有害怕的東西,更何況是孩子。

鞭炮聲、狗叫聲、黑暗這些家長看來不起眼的事兒,對孩子來說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

有的家長聽見孩子說「我怕」,第一反應就是「有啥可怕的?要勇敢」

其實這句話不僅起不到安撫孩子的目的,還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理解的,被貼上了「不勇敢」的標籤。

還有的家長會強迫孩子直面這些恐懼,就像文章開頭的案例裡一樣。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得勇敢,還會打擊他們的信心,摧毀他們的意志,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

引導孩子變勇敢

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孩子感到害怕時,不管是告訴孩子「要勇敢」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的。

只有正視了恐懼,熟悉了與恐懼相處,孩子才能真正擺脫恐懼,完成從害怕到勇敢的蛻變。

1

給予安全感、主動做示範

對孩子來說,媽媽就是安全感的來源。

當孩子害怕時,媽媽可以安撫孩子,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這樣才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讓孩子覺得安全之後,再示範如何與害怕的事物相處。

有的寶寶怕貓,每次看到貓都會大哭不止。

這種情況,媽媽可以找朋友或者鄰居家免疫過、性格溫順的小貓,牽著孩子的手慢慢靠近,在旁邊給孩子講講這隻小貓的名字和有趣的故事,讓孩子感到放鬆。

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在給孩子示範摸摸小貓,反覆幾次後,孩子對貓的恐懼自然就消除了。

2

循序漸進,讓孩子有適應過程

有的孩子對一些特定事物特別敏感,儘管在別的方面表現得很勇敢了,但是一旦面臨這種事物馬上打回原形,變得害怕起來。

我兒子在 8 個月時受過玩具聲音的驚嚇,一直到 2 歲,他聽見有聲響的玩具,都會非常害怕。

為了幫他克服這種恐懼,我準備了沒有聲音的、有輕柔音樂和聲音尖銳的 3 種小汽車玩具。

在他玩無聲響的小車時,我把有舒緩歌曲小汽車放在他面前。等他適應了舒緩音樂的小汽車,我再替換成聲音尖銳的小汽車,並且給他打預防針:「寶寶,這個車有點響,它要開過來了哦。」

孩子一開始很牴觸,會縮到我懷裡。我一邊安撫,一邊拿起小汽車在地上跑,慢慢地孩子情緒逐漸穩定了下來,甚至能去摸這個小汽車。

這種方法屬於心理學中系統脫敏的一種方法,讓孩子模仿他人的示範,達到一步步消除恐懼情緒的目的。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能急於求成,恐懼的形成也許是一瞬間的,但消除的過程卻是循序漸進的。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

具化想象,撕下恐怖標籤

對於孩子想象出來的恐懼,家長們除了安慰孩子之外,還可以一起跟孩子聊聊這個他害怕的對象。

比如孩子怕黑怕鬼,你可以讓他描述看到的鬼,並賦予這些「鬼」人格化的特徵,比如「鬼在哪裡呀?」「它在幹嘛呀?」漸漸摘下「鬼」可怕的標籤。

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下自己兒時怕黑怕鬼的經歷,自己又是如何克服的。

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會怕黑怕鬼的人,這也有助於他們戰勝這種恐懼。

4

避免人為製造恐懼

「醫生來打針了」「警察來抓你了」等一些騙孩子的話,也萬萬不可取。

經常這樣說,不僅會給孩子營造恐懼的氣氛,還會造成認知偏差,給孩子將來就診等情況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孩子每次說的「我怕」都是一種求救信號,如果我們能接納包容他,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正確引導,他就有了戰勝恐懼的勇氣,慢慢地也會變得勇敢起來。

策劃:徐瘋瘋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相關文章

這類有破壞力的話,幾乎每個孩子都聽過

這類有破壞力的話,幾乎每個孩子都聽過

我們先來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你今天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了,迫不及待地對著老公一番吐槽。 可是,老公卻慢條斯理地對你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