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1月17日晚上,一女子舉著一條魚,來到當地醫院求助,這場面著實讓人有些費解,到底怎麼回事?
原來當晚,廣西北海的陳女士在家中殺魚時,不慎將一條泥猛魚的鰭刺扎進了右手大拇指,自己嘗試了好幾次都無法將魚刺取出。無奈之下,陳女士只好手捧著這條魚去到醫院求助醫生。

到達醫院後,護士給陳女士右手紮了一條綁帶以減輕負擔。由於擔心泥猛魚攜帶的細菌較多,醫生首先對陳女士的右手進行了消毒。

隨後,醫生對傷口迅速進行局部麻醉,找到魚鰭刺進去的方向把它剪斷,在調整好角度後順利將魚鰭拔了出來。

拔出來的魚刺非常尖銳,並且旁邊還生長著一個倒刺一樣的分叉,如果硬拔風險可不小,可能會引起海洋創傷弧菌感染。

北海市人民醫院銀灘院區醫生賴泳成介紹:「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話還是會比較嚴重的,急性的會導致肌肉軟組織壞死,嚴重的甚至會需要截肢,威脅到生命。這位病人的魚刺目前是拔出來了,後續除了抗破傷風,還需要繼續觀察傷口,進一步用一些抗生素之類的藥。」

陳女士觀察無礙後順利離院。

廣東東莞81歲的莫伯洗蝦時
手指被刺了一下,最終要將整個左胳膊切除來保命!
11月5日是莫伯的生日。家人為了給他祝壽,買了很多菜,有魚有蝦還有蟹。中午,莫伯動手洗蝦的時候,一隻蝦太生猛,刺到了他的左手。沒有傷口,沒有出血,甚至也不疼,他就沒有在意。

過了兩天,他的左上肢卻突然開始腫痛,連動也不能動,而且不斷加劇,直至難以忍受。更嚴重的是,左手掌及前臂出現了很多水皰、滲出,還有局部瘀斑,左手手指遠端局部輕微發黑,壓痛明顯,人也發起了高燒。
11月9日,莫伯來到東莞市人民醫院普濟院區就診。醫生考慮其為左上肢感染,馬上積極救治,給予強效抗感染治療。但他的病情仍在進展,左上肢出現壞死,血壓下降,右手指和雙下肢足趾也開始出現紫紺,病情越來越嚴重。
11月11日,莫伯出現休克,生命體徵極其不穩定,查炎症指標明顯升高,腎功能也轉差了。11月11日晚上,莫伯被轉至ICU。
主治醫生楊淑娟介紹,留取莫伯的血液及左上肢皰疹液送檢病原學基因組檢測顯示:創傷弧菌。至此,導致莫伯病情進展迅速的原因找到。
之前,醫生反覆詢問,莫伯卻從未提到洗蝦時手指被刺了一下的情況,他根本沒想到就是那一下導致的這一切。

醫生表示,創傷弧菌膿毒症起病急、進展凶險、救治困難,約50%-70%的患者在48小時死於膿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礙。莫伯年齡大,基礎疾病多,身體狀況差,手術耐受性很差,手術風險極高。
「只有截肢才能保住生命,在失去生命與失去左胳膊之間,怎麼選?」醫生說,一個81歲的老人家失去左上肢,意味著什麼,沉重無比。但為挽救生命,最終,所有家屬包括患者本人也同意手術。
11月13日,醫生為莫伯在全麻下行左肩關節離斷、筋膜組織瓣形成術,整個左胳膊從肩關節處開始切除。經治療後,炎症指標下降,血壓好轉,同時肢體末梢循環改善,當日再次送檢血病原學基因組檢測未監測出創傷弧菌。
術後,莫伯一度情緒低落,和家屬視訊時流露出想回家。醫護人員每天鼓勵、安慰老人家,家屬也視訊給老人打氣加油。莫伯情緒逐漸穩定,並積極配合治療。再過幾天,他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創傷弧菌被稱為「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細菌,如果接觸到被這種細菌汙染的海產,如被海洋魚類、貝類、蝦、魚鉤等刺傷或食用生蠔、生魚片等,可能感染此菌。
這種細菌相對罕見但十分凶險,感染後致死率極高,一旦感染,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發病24至48小時內會出現下肢腫痛、潰爛、休克等,還可能導致多臟器功能不全,如不及時正確搶救,70%以上的患者會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症狀與病因
人群可以通過兩種途徑接觸並感染創傷弧菌,一是食用了被創傷弧菌感染的產品(尤其是生吃牡蠣等海鮮),二是傷口接觸了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感染可引發不同的兩種綜合徵。一種是傷口感染,一種是原發性敗血症。
在處理貝類或魚類時,在將預先存在的傷口暴露於海水之後,可能會讓傷口感染。蜂窩織炎通常是輕微的。然而,在高風險人群中,感染可能迅速蔓延,產生嚴重的肌炎和壞死性筋膜炎。
大約三分之一的原發性敗血症患者在入院後12小時內出現休克或低血壓。四分之三的患者有明顯的大皰性皮膚病變。血小板減少症很常見,並且通常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症狀。可能發生胃腸道出血等併發症。
原發性創傷弧菌敗血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死亡率很高。在美國報告的所有食源性感染中,創傷弧菌的病死率最高達39%。
在急性休克事件中倖存的人通常需要在重症監護室中長期住院。儘管可能從實際的創傷弧菌感染中完全恢復,但由於相關的多器官系統損傷,可能存在持續的發病率。
識別症狀,及時處理
一旦感染了創傷弧菌,其症狀可能表現為:胃腸炎、傷口感染、膿毒症。其中最嚴重的是創傷弧菌所引起的膿毒症感染性休克,72小時內不處理死亡率可達100%。
食源性創傷弧菌感染可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一般不發熱,和普通的胃腸炎不易區別。但是,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炎、免疫缺陷疾病等患者,他們一旦發生創傷弧菌感染,容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
喜歡生食海鮮的人群,需要長期接觸海水的人群,如果有慢性肝病、長期嗜酒、免疫力低下等,就需要特別注意預防。
醫生提醒: 接觸海鮮時如果身上出現傷口紅腫並快速蔓延,需及時到醫院進行處理;
對於近來有海水、海鮮接觸史,出現發熱、皮膚損害或低血壓、下肢感染症狀起病的患者,應提高對創傷弧菌感染的警惕性,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才能提高搶救成功率。
每年被海鮮扎傷的人很多,但真正引起嚴重感染的並不多,只有免疫力十分低下的人才會被感染。像抵抗力差的老年人,或肝功能不好的人都是危險人群,而且傷口產生後,還要處於潮溼、浸水等特定環境中才會發作。
而且,被海鮮刺傷後不一定會引發感染,是否感染可根據肢體是否紅腫作為判斷依據。

大家在處理家禽、魚、蝦、蟹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儘量戴手套,以減少意外的發生。如果不小心被扎到,應儘可能擠出殘血,及時拿酒精或者碘酒擦洗消毒,在傷口未癒合之前,不要讓傷口沾水。一旦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應儘早就醫。
來源:廣州日報、中山六院、極目新聞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兒科黃哥黃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