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堅果育兒;作者:蘇微

導讀:

哈哈,大家不知道有沒有過一種感覺,從小到大,別人總是告訴我們要通情達理,不要隨便發脾氣,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

所以,我們學會了總是去照顧別人的情緒,但似乎從來都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去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最後受傷害的往往是自己。

現在,我們有了小孩,我們不讓孩子重蹈覆轍,又該怎麼辦呢?今天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

以下正文:

新學期伊始,很多孩子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面臨新的問題:老師喜歡我嗎?新的學校我能適應嘛?同學好相處嗎?孩子帶著一些期待和忐忑心情等待開學。

還有一些孩子來諮詢:我希望同學和老師喜歡我,儘量都讓著別人,有時候會委屈自己,很想交到好朋友。但是我卻沒有交到好朋友,感覺大家有時候孤立我,也都不帶我玩。

開學對於這些孩子而言是一個災難事件,甚至有些孩子因為同伴交往而抑鬱、退學等。

那麼處處與人為善、多多幫助別人、為別人著想、委曲求全,真的就能夠獲得友誼嗎?

事實並不是這樣。心理學著名教授Jordan Peterson在多倫多大學的課堂上說,做一個「不好惹」的人也許會讓你生活更好。

在這裡我們不是要教給孩子殘忍對待同伴。而是告訴孩子:憋屈的善良不如做個「不好惹」的人!

溫和善良不等於軟弱

溫和善良不等於軟弱

辜鴻銘先生在《國人的精神》中對國人的個性有這樣的描述:「在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薄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也就是說:你可以善良,對他人抱有最大的善意和包容,但是並不是沒有攻擊性,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底線。當別人攻擊你的時候,傷害你的時候,你要大聲說不,甚至進行有效反擊。

不為難別人不是沒有原則

有些孩子總是在為別人著想,怕別人為難,怕別人不樂意不高興。但這樣做會犧牲自己的情緒和利益。

有孩子說:我不能優秀,因為我要是考的比我朋友好,他們就會疏遠我。

還有孩子會說:我要是不答應每次幫她,她會不高興的。但是每次幫她,我就沒有時間做我的事情。

也有孩子會說:我的事情,我不想麻煩朋友,我怕給別人造成麻煩,但是我的朋友卻越來越覺得麻煩我是應該的。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當一份友誼讓你感覺憋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換個朋友了。真正的友誼應該是讓雙方都感到舒適,而不是一方舒適一方憋屈。

自我反省不等於有錯

我們往往會讓孩子多反省自己,哪些做得不好?怎麼改正?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好嗎?

孩子說自己不受歡迎的時候你是不是說過:

「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是不是也有錯。」

「為什麼他不招惹別人,就招惹你,你肯定也有問題。」

「你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哪裡做錯了。」

但是一定是孩子的錯嗎?我們要告訴孩子,反省不僅僅是盯著錯處和不好的地方,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做得好的地方。

該如何讓孩子把握住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收穫平等互惠的友誼呢?答案就是就是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有些孩子明明感受到委屈、憤怒、不公平,但是因為害怕說出自己的感受會引起衝突,而不敢表達;還有孩子甚至會內心自我批評:「我怎麼能有這種感受,太斤斤計較了,我們都是朋友,我這樣是不是太小心眼了。」

其實不是的,負面情緒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感受,並向對方合理地表達這種感受。

如果朋友是無意冒犯,或者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當你表達之後,對方會更了解你,你們的關係會變得更親密。

如果朋友是故意冒犯,當你表達了你的感受之後,對方以後會有所顧忌,減少再次被冒犯的可能。

勇敢說「不」,拒絕不合理要求

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但它是有原則和底線的‍。那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拒絕別人的請求?

第一,當你有重要的事情要完成時;

第二,當他從來不幫助你時;

第三,當事情超出你的能力範圍時。

在一段友誼中,付出和獲得是相當的,友誼才會變得更緊密。

丟掉玻璃心,不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

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你,不要想著討好所有人,讓大家都喜歡你。

當別人對你有不好的評價時,如果是針對事情,可以吸收好的建議;如果是針對你個人,可以不用太在意,甚至可以反擊。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幫助他明是非,辨善惡,懂取捨,才能讓孩子收穫更好的友誼。

相關文章

孩子尿床怎麼破?

孩子尿床怎麼破?

導讀 經常會有家長的問到,孩子上小學了還在尿床,怎麼辦? 確實,兒童尿床是一個很普遍現象。 據統計5歲的孩子仍有15%的兒童仍在尿床,雖然發...

一名12歲新冠孩子的信,看完禁不住流淚

一名12歲新冠孩子的信,看完禁不住流淚

這封信是在一位曾經金山公衛中心隔離的新冠小姑娘寫的。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做?孩子的這封信給了我們答案。 「困境時更能發現可貴的人和事」,小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