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上門掌摑5歲幼童!當孩子遭遇校園衝突,如何避免暴力升級?

11月9日,「家長上門掌摑5歲幼童並推倒其家中老人」的事件引發關注。

事件起因是這位家長聽聞兒子在幼稚園被同班同學戳破頭皮,遂到對方家中討要說法。期間,該家長突然情緒激動,用手擊打對方幼兒面部,致其仰面倒地,還在衝突中推倒了對方的家長、幼兒祖父,致老人腿部骨折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01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父母該如何應對?

就像新聞事件中的打人男子一樣,聽到孩子被打傷,家長當然會感到傷心和憤怒,這些情緒都會寫在父母臉上。但如果父母對事情反應過度,情緒過於激動,會讓孩子感到過於恐懼,以為周圍世界是非常不安全的,自己是非常容易被傷害的,或者自己已經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這些對於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世界觀的建立等都沒有好處。

所以,最關鍵的,聽到孩子被打傷、被欺負時,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既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切,又不要帶給孩子過多的害怕和壓力。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影響是:「你現在很安全,爸爸媽媽會跟你一起,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一起去解決這個事情,一切都會好起來。」

同時,也不要責備孩子,有些父母聽到孩子被打,恨鐵不成鋼,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傻/笨」、「你就不知道打回去嗎」。

父母是出於好意,但在孩子聽來,則是對自己的責備:好像被人欺負是自己的錯,如果自己更靈活、更強大,就不會被欺負了,甚至孩子會為自己的弱小、膽小而感到自卑、不自信。

而且,如果父母總是這樣責備孩子,孩子以後再受人欺負,可能就不敢告訴父母了,只能自己去默默承受,變得更加膽小不自信。

具體而言,當確定孩子被欺負了之後,父母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應對:

1.讓孩子學會及時制止對方。可以大聲說:「你這樣做讓我非常不舒服,請你馬上停止對我這樣做。如果你還這樣做,我就告訴老師(家長)!」 ;一開始他不一定做得到,你需要在家裡做角色扮演進行演練。

2.讓孩子及時求助老師。然後告訴孩子,這可不是打小報告,而是合理的求助。你看,我們如果被壞人欺負,不也會報警嗎?一定要請老師幫忙制止這種不良行為。

3.讓孩子結交一些朋友。受欺負的孩子往往孤立無援,如果有朋友的幫助,對方也不容易下手。

4.如果確實有必要,家長可以去跟老師交流,了解事情的原因,了解欺負孩子的同學的情況,如果欺負孩子的同學自身存在問題,就要請老師和學校進行必要的干預,這是父母需要做的。

02

發現孩子有暴力習慣,家長該如何處理?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在學校起衝突,甚至經常被告發「打人」、「欺負同學」,這也需要警惕。

肯高迪亞大學和內梅亨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孩子打人」的核心原因,是共情能力差。孩子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不知道別人會有多疼。想解決孩子打人的問題,根本上要讓他知道「我打了別人,別人會非常痛苦,會經歷本來不必經歷的負面體驗」。

對待有打人習慣的孩子,適當懲罰是必要的,孩子打人、咬人的特殊情況下,你也打他咬他明顯不合適,可以退而求其次,取消孩子喜歡的事情。譬如:取消了未來一個月內所有新玩具的購入計劃,取消出遊計劃等。

值得一提的是,懲罰本身就夠了,沒必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尤其不要因此故意冷著臉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這樣他才知道,不是爸爸媽媽不愛他了,只是他自己做錯了,才在譬如買玩具這一件事上受到了懲罰。

當然,提升共情能力才是杜絕暴力的關鍵,家長可以在情緒平穩後開展「共情訓練」。問孩子這幾個問題:「你知道不知道你打了他,他當時是什麼樣的感受?你知不知道他捱打之後會特別難過?你知道不知道你這樣做也會讓爸爸媽媽感到難過?」

每個問題問完要給孩子充足的思考和回答時間,並且保證他是專心聽、認真想的,而不是心不在焉隨口應付。

為了不讓共情訓練顯得太過說教,可以夾雜一兩句鼓勵,比如「因為爸爸媽媽非常在乎你的成長,你對我們很重要,所以你這樣做很讓爸爸媽媽難過,但我們相信你能改正過來。」

03

以身作則,才是杜絕暴力的良法

開頭提到的新聞事件中,孩子目睹了父親掌摑5歲幼童、推倒老人的全過程,這很容易埋下暴力的種子。

日本熊本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的聯合研究發現,僅僅是看到衝突場景都會永久性地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與童年從未目睹家庭暴力的同齡人相比,經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後,其右腦視覺皮層的一個名為舌回的部位出現了萎縮。視覺皮層在大腦皮層中主要負責處理視覺資訊。研究小組認為,這個部位萎縮會使視覺記憶力下降

在心理上,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更有可能出現抑鬱、焦慮、敵對、偏執和其它精神病症狀;在行為上,長大後更可能延續暴力行為,成為暴力行為的施暴者或受暴者。

更有甚者,充斥暴力的生長環境還會縮短孩子的壽命。2014年,杜蘭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在肢體衝突環境中的頻繁暴露甚至能夠在孩子的DNA上留下「疤痕」。這些孩子在生活中遇見的類似事件越多,他們的端粒就越短,端粒是染色體DNA末端一段高度重複的序列,能保護其它的DNA。端粒在染色體複製過程中逐次變短,彷彿是細胞的壽命時鐘,也就是說,較短的端粒通常意味著較短的壽命。

同時,即便這種暴力行為發生在孩子父母之間,也會導致不良後果,有研究發現,夫妻之間總是打架或者互相扔東西的話,孩子在社交中對他人採用暴力行為的概率會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從爸媽那裡學到了「拳頭才是硬道理,打架能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喪失對外界的信任感。

由此可見,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使用更加溫和與有效地手段去應對沖突事件,讓孩子認知到:理性平和的處理方式比暴力更加有力量,這樣方可切斷暴力的代際傳遞鏈條,讓孩子獲得滋養與靈活的人際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