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孩子被人打了,其實這是39%-72%的青少年都有的皮膚條紋

導讀

皮膚紫紋的原因很多,通常與肥胖者或孕婦的體重變化有關。除了肥胖,兒童相對常見的皮膚紫紋原因還包括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引起的庫欣綜合徵、兒童虐待(瘀傷)和某些結締組織病(馬凡綜合徵等)。

但是,進入青春期後,14~20 歲的男孩中,這種紫色紋理的發生率約為 39%,而 10~16 歲的女孩則高達 72%。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瘀傷導致的嗎?今天咱們說說。

目 錄

  1. 14 歲男孩的後腰部皮膚多發橫向紫紅色條紋

  2. 這些皮膚紫紋是怎麼回事呢?

  3. 膨脹紋有哪些特點?

  4. 膨脹紋有哪些防治策略?

一14 歲男孩的後腰部皮膚多發橫向紫紅色條紋

Elshimy N 和 Gandhi A 在 BMJ 子刊中報道的一則案例[1],一個最近被診斷為乳糜瀉而開始接受無麩質飲食治療的 14 歲男孩。目前男孩並無症狀,一般狀況良好。6 個月來男孩的後腰部出現一些紫紋,不痛不癢,也無其他不適。

醫生經體格檢查發現,男孩的後腰部皮膚有多條長 15 釐米、寬 0.5 釐米的紫紅色條紋,受累面積較大,呈橫向排列,外觀與皮膚瘀傷相似。然而,男孩並無外傷史,全身其他部位無類似條紋或瘀傷的痕跡,無蒼白、黃疸、紫紺,淋巴結無腫大。

後腰部皮膚多發橫向紫紅色條紋[1]

後續醫生還為男孩安排了血常規、凝血、生化等檢查,均無特殊發現。18 天后,男孩接受隨訪,此時後腰部皮膚紫紋無明顯改變,男孩依然無不適。6 個月後進一步隨訪,男孩的皮膚紫紋仍然存在,但其顏色比之前變淡。

二這些皮膚紫紋是怎麼回事呢?

男孩後腰部皮膚的多發橫向紫紋實際上是膨脹紋(Striae distensae),也稱為萎縮紋,與孕婦的妊娠紋相似,與兒童受傷後產生的皮膚瘀青無關。皮膚紫紋是一種常見的生理性皮膚改變,多見於青春期生長突增的非肥胖、健康的兒童。

據報道,10~16 歲的女孩、14~20 歲的男孩的膨脹紋發生率可能最高,5 歲以下兒童很少發生膨脹紋。14~20 歲的男孩中,膨脹紋的發生率約為 39%,而 10~16 歲的女孩則高達 72%[2]

然而,在不同研究中,膨脹紋的發生率存在很大差異(6%~86%)。在一項韓國的研究中,青少年男孩和女孩在 14 歲以內開始出現膨脹紋的比例分別為 86.2%、77.1%,男女性發病並無差異性[2-6]

膨脹紋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編碼某些基因(負責合成膠原和纖維連接蛋白的基因)的水平降低有關

後者可導致結締組織變薄,青春期兒童的生長突增過程可能導致皮膚機械性拉伸,進而導致真皮彈性纖維斷裂損傷、瘢痕形成以及表皮萎縮。

在這種機械因素(拉伸程度和速率)與激素因素(青春期兒童體內的皮質醇水平增高)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可能出現這種線狀的膨脹紋。

因此,膨脹紋的形成原因可以簡單理解為「皮膚的生長速度趕不上肌肉、皮下組織和長骨的生長速度」。

15 歲男孩在 6 個月內體重增長 11kg 後出現的腰背部膨脹紋[3]

此外,如文章開頭所述,肥胖者或體重變化過快(體重增長或減輕)、庫欣綜合徵、大量吸食大麻、遺傳性膠原組織性疾病(如馬凡綜合徵、Ehlers-Danlos 綜合徵)等人群同樣容易出現膨脹紋[2]。有腰背部膨脹紋的青少年還可能存在相關家族史[5]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位於腰背部的膨脹紋尤其容易被誤認為是非意外傷害(家庭暴力或校園欺凌)產生的瘀傷,患兒可能因此被錯誤轉介到各種社會服務機構。因此,臨床醫生和家長應當提升對這種青春期生理現象的認識。

16 歲男孩的雙側近腋窩處膨脹紋,一開始家長懷疑是校園欺凌[6]

三膨脹紋有哪些特點?

青少年膨脹紋的發生,常常伴隨著青春期的體格標誌,如睪丸增大、乳房發育、陰毛生長和月經初潮等。

青少年膨脹紋的常見部位包括腰背部、臀部、大腿、小腿和下腹部,亦可見於乳房、膝蓋、肩部、腋窩等部位。其中,青少年女性的膨脹紋發生部位以臀部、大腿、小腿為主,而青少年男性則以臀部、腰背部、大腿和膝蓋為主[2]

在外觀上,青少年膨脹紋的發生與發展會經過兩個階段。早期膨脹紋呈紫紅或粉紅色線狀條紋,光滑,通常稍高於周圍皮膚

隨著時間的推移,膨脹紋在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內逐漸變平、顏色變淺,最終可能變成銀白色、帶有輕微皺褶的萎縮性條紋,此時肉眼可能不易觀察到

不同顏色深淺、條紋數目的膨脹紋[5]

在數目上,青少年膨脹紋可能僅有少數幾條,也可以多達數十條,通常長數釐米,寬 1~10 毫米。

腰背部膨脹紋可達 20 多條,58.3% 的青少年在診斷時可見超過 10 條膨脹紋,大多數膨脹紋的範圍不到腰背部的一半,但其累及的範圍可能超過腰背部面積的 50%~75%[5-7]

累及不同範圍的腰背部膨脹紋[5]

在走形上,膨脹紋的長軸垂直於皮膚張力的方向。臀部、大腿和小腿的膨脹紋呈垂直方向分佈,這些部位的膨脹紋與體重和體質量指數(BMI)相關,而位於膝蓋、腰背部者則呈水平方向分佈,男孩膝蓋的膨脹紋與身高有關[2]

有研究顯示,男孩的膨脹紋可能比女孩更為嚴重,其原因可能在於青春期男孩的身高和體重的年增長率高於女孩。絕大多數兒童並無瘙癢症狀,但可能影響美觀。

青少年膨脹紋的發生部位和走形方向示意圖:臀部、大腿和小腿的膨脹紋以垂直方向走形;膝蓋、腰背部膨脹紋以水平方向走形[2,4]

四膨脹紋有哪些防治策略?

從上述發病原因可以看出,青少年膨脹紋主要與青春期的快速生長發育有關。因此,可以通過運動與飲食調整來嘗試控制體重的增長速度。但由於先天與後天因素均可能參與了膨脹紋的發生過程,預防方面頗具挑戰性。

然而,與妊娠或糖皮質激素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膨脹紋相比,與青春期生長突增相關的膨脹紋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明顯變淺,因此通常無需治療,並且預後良好。

目前已經面世的膨脹紋治療方案包括鐳射、光療、化學剝脫療法、射頻消融治療、皮膚磨削術等,大多數治療的目的是增加膠原蛋白生成、減少紅斑或增加色素沉著,但這些方法均難以完全根除膨脹紋

總 結

綜上所述,青少年膨脹紋是常見於青春期生長突增過程中的一種生理性皮膚紫紋,其形成原因是在機械與激素因素共同作用下,「皮膚的生長速度趕不上肌肉、皮下組織和長骨的生長速度」。這種生理現象可能被誤診為家庭暴力或校園欺凌等非意外傷害造成的皮膚瘀傷。

青少年膨脹紋多見於臀部、腰背部、大小腿和下腹部等部位,呈垂直或水平方向分佈的紫紅或粉紅色線狀條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月或數年)而逐漸變成銀白色萎縮樣條紋。膨脹紋通常無需治療,預後良好。

– 參考文獻 –

  1. Elshimy N, Gandhi A. A teenager with lumbar striae distensae(when a bruise is not a bruise). BMJ Case Rep. 2013;2013:bcr2013201962.Published 2013 Dec 18. doi:10.1136/bcr-2013-201962

  2. Cho S, Park ES, Lee DH, Li K, ChungJH. Clinical features and risk factors for striae distensae in Koreanadolescent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6;20(9):1108-1113.doi:10.1111/j.1468-3083.2006.01747.x

  3. Feldman K,Smith WG. Idiopathic striae atrophicae of puberty. CMAJ. 2007;176(7):929-931.doi:10.1503/cmaj.061116

  4. Elsedfy H. Striae distensae inadolescents: A mini review. Acta Biomed. 2020;91(1):176-181. Published 2020 Mar 19.doi:10.23750/abm.v91i1.9248

  5. Boozalis E, GrossbergAL, Puttgen KB, Heath CR, Cohen BA.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eenage boyswith horizontal striae distensae of the lower back. Pediatr Dermatol.2018;35(1):59-63. doi:10.1111/pde.13329

  6. Kadir A A , Badrin S , Hoong L L . Striae in Adolescence: ASuspicious of Bully[J]. 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 2021,18(5):em306.

  7. Leung AKC, Barankin B.Physiological Striae Atrophicae of Adolescence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Axillaeand Proximal Arms. Case Rep Pediatr. 2017;2017:7678086.doi:10.1155/2017/767808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