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wby_777)
導讀
在生活中,安全感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作為家長,我們可能也會很寬泛的認為安全感來自對孩子足夠的愛……
在心理學上,孩子的安全感有了更具象的表達,英文上靠近於Security base,可以理解為安全的基地。
在可以依附的安全基地中,孩子會被需求滿足,被保護照顧,體驗情感依賴,獲得信任保障,也是孩子自信探索世界的安全基礎。
擁有安全感的孩子,也是內心富足的孩子,在互相信任關係中成長的孩子,他們更可能會獲得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地自我評價。
目 錄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哪裡?
什麼是安全/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如何獲得安全感:誤區
如何做?
一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哪裡?
開啟安全基地密碼鎖不在孩子本身,而在養育的人。
只有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她的照顧者,才能為孩子建起或者毀掉安全的基地。
因為安全感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著名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與特定個體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結傾向是人性的基本組成部分」。

孩子在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時,是不知道如何與環境相處的。當孩子害怕、孤獨和感到壓力時,便是依靠他們的照顧者來保護自己和滿足需求。
當我們提供足夠的、可靠的保障和依賴時,孩子的恐懼和壓力便會減輕,會將大人的親密關係與安全和保障聯結起來;但在養育者很少或沒有支持的情況下,孩子會獨自面對壓力和痛苦,那麼孩子就會把親密關係與負面情緒聯結在一起。
這就鮑爾比提出的「依戀關係」的本質。
當嬰幼兒時期建立積極聯結——「安全型依戀關係」時,養育者就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會獲得安全感。
二什麼是安全/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在鮑爾比「依戀關係」的基礎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開展了著名的「陌生情景實驗」。
在實驗中,心理學家們觀察 12 至 18 個月的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下,母親離開後的短暫獨處和母親返回重聚後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根據觀察孩子們表現,將不同的親子相處模式總結幾種「依戀關係」,大致分為「安全的」和 3 種「不安全的」關係。
1.安全型依戀:
養育者可以覺察和了解嬰兒的需求,理解嬰兒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陪伴。
在父母離開時,陌生的環境中孩子也會焦慮哭泣。當父母回來時,可以馬上在懷抱中尋找安慰,平復心情。
2.矛盾焦慮型依戀:
養育者給予孩子的和孩子需要的不一致,產生矛盾和焦慮的心理。當父母離開時,這些孩子會焦慮痛苦,但是當父母回到身邊,他們又想親近卻又很難被安撫。

3.迴避型依戀:
養育者缺乏對嬰兒的關心和耐心,甚至是虐待。所以在這些孩子眼中,父母和陌生人沒有太大的區別。無論是父母離開或者返回,他們都沒有太多的情緒變化。
4.混亂型依戀
養育者的行為會出現前後不一致的情況,比如時而親近時而疏離。父母可能既是安慰的來源,也是恐懼的來源,從而導致孩子行為混亂且困惑。
「安全型依戀」下長大的孩子,養育者是他們的安全基地,在關心和支持下會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更加具備同理心,喜歡與人交往,容易跟人發展出信任的關係。
三如何獲得安全感:誤區
誤區一:物質需求的滿足對於孩子更重要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疼愛孩子,努力賺錢,為孩子提供優質的生活,難道這還不夠嗎?
一個很著名而又有些殘忍的心理學實驗為我們揭示了在親子依戀中,愛遠不僅僅是物質的提供。
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哈里·哈洛開展了以母愛剝奪為實驗方法的恆河猴實驗。哈洛製造了兩個「媽媽」:布媽媽——由絨布製成;鐵媽媽——由鐵絲製成,身上有奶瓶。然後他將出生不久的嬰兒猴寶寶與媽媽分開,然後關進籠子,觀察猴寶寶的表現。

令人驚訝的是,除了必要的喝奶時間小猴子會靠近鐵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它都會依偎在布媽媽的懷裡。並且在受到驚嚇時,它也會馬上跑到布媽媽的懷裡尋找安慰。
哈洛也由此得出,早期依戀關係的建立不僅僅是餵養的需要,更多的是養育者的安慰和照顧。
誤區二:過多的安全感會不會慣壞孩子
恰恰相反,安全型依戀關係的背後是父母可以調節養娃時自身的壓力水平,響應寶寶的需求,安撫寶寶的能力。
我們對嬰兒的需求越是敏感,回應越是充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反而不容易出現那些慣壞的行為。安全依戀聯結下成長的孩子擁有信任感和安全感,往往表現更為獨立自主。
四如何做?
1.讓孩子感覺到被看到、被讀懂
其實給予孩子安全感很簡單,就是讀懂寶寶發出的信號,並準確地響應他們的需求,為孩子提供保障和依賴:
當我發出我餓了的信號時,我的養育者就會提供食物;
當我發出我煩了的信號時,我的養育著就抱著我安慰我;
當我發出我累了的信號時,我的養育者就溫柔地哄我睡覺……
不過呢,很難會有一個簡單的養育公式可以滿足所有嬰幼兒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喜好。有些寶寶喜靜,會被吵鬧的環境驚擾;而有些寶寶好動,更容易被聲音和戶外活動所撫慰。
我們在「看見」寶寶,關心寶寶的同時,也要多花點心思去讀懂他們的信號特點和信號含義——情緒和身體狀態表達出來的特定資訊。
可以觀察寶寶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背部拱起可能是表示消化不順暢(胃食管反流等);蜷縮的臉龐和拳頭可能在告訴大人自己感覺很冷;揉眼睛可能是電量即將耗盡要進入「待機」狀態……雖然每個寶寶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只要用心,都可以讀取這一份「特定資訊」。
可以留意寶寶發出的聲音和聲音的含義。比如哭聲又洪亮又急促,那多半是餓了;聲音很高很尖銳,那有可能是不舒服的表現;斷斷續續哼哼唧唧,也許是累了困了……具體的還是需要需要爸爸媽媽日常多觀察,了解寶寶要表達的意思,更好地照顧寶寶。
可以關注寶寶喜歡的活動、聲音和環境。一些嬰幼兒很容易被音樂和特殊的聲響安撫;一些孩子喜歡在大人的懷裡搖擺;還有一些特別鍾情於戶外的世界,可以滿足探索的好奇心。
可以使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口頭語言的表達,還可以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傳達對寶寶的喜愛。小嬰兒非常喜歡爸爸媽媽的開心笑臉和溫柔撫摸,這些都讓寶寶感受到這個世界是一個暖心舒適的地方,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2.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就是讓小嬰兒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不是來自於自己做了什麼,而是來自於自己本身這個人。
比如面對不哭不鬧的小嬰兒,就喜笑顏開;但當孩子又吵又鬧時,就緊皺眉頭,甚至忽視孩子的需求。
這種前後不一致,忽冷忽熱的行為,很可能毀掉孩子安全的基地。
能給孩子安全感的是無條件的愛,這樣反過來孩子也會對父母百分百的信賴,堅信父母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都會成為他們安全的基地,讓孩子能夠探索、發現,無論成功和失敗,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最終走向自主和獨立。
當然,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放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出現不良的行為時,父母依然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引導孩子建立規則,而不是聽之任之。

最後,可能有一些寶爸寶媽會有疑問,如果覺得自己很難解讀寶寶發出的各種身體和情感的信號,那是不是就沒有辦法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其實,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在照顧寶寶時也會犯錯誤,也會偏離寶寶的需求,這都是很正常的,也不意味著就會發展成為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不必太焦慮。
重要的是父母有這樣的一份心意,重視孩子安全感的獲得並付諸行動,嘗試去和寶寶培養積極的聯結關係,給予無條件的愛,那我們便會成為足夠了解孩子的養育者,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安全感。
– 參考文獻 –
Ainsworth MD, Bell SM. Attachment,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 1970;41(1):49-67. doi:10.2307/1127388
Leblanc É, Dégeilh F, Daneault V, Beauchamp MH, Bernier A.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rospective Links to Brain Morphometry in Late Childhood. Front Psychol.2017;8:2141.doi: 10.3389/fpsyg.2017.02141
Harlow HF.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8;13(12):673-685. doi:10.1037/h004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