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導讀
為什麼我家娃幹什麼都很佛系?
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
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怎麼培養娃的競爭意識?
確實,在當下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父母們確實非常容易焦慮,都希望競爭意識可以從娃娃抓起。
想要了解和幫助娃提升競爭意識這件事,咱們還是得從競爭背後的心理學講起。
目 錄
競爭背後的心理學
避免「有毒競爭」,競爭是把雙刃劍
為孩子創造「健康競爭」的環境
一競爭背後的心理學
生物之間的競爭是進化的自然結果。在殘酷的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必須要競爭才能有吃、有喝、有「房子」,大家都活得很不容易。
這種競爭意識也一直延續,體現在人類的身上。在心理學上,這種「競爭力」被看做一種人格特質。說到人格特質,自然而然地會想到基因,是不是在我們的身體裡存在著「競爭基因」呢?
看到過一個很有趣的解釋:
《輸贏心理學》的作者之一阿僕利·梅里曼接受採訪時表示人體中存在的競爭基因會調節前額葉皮層中多巴胺的水平——大腦中起到計劃、思維、記憶、規則改變和適應的激素。
所以,一部分人會成為「憂慮型」,他們的多巴胺水平較高,但在壓力大的時候,大腦會因多巴胺而超負荷,神經系統不堪重負,表現得更糟。
而一部分人則會成為「戰士型」,他們在平時並沒有足夠的多巴胺,甚至會注意力不集中,但當時當壓力來臨時,反而大腦中的多巴胺會達到最佳水平。只有 50% 人的競爭基因既可以成為「憂慮型」又可以成為「戰士型」。
基因真的很神奇,有的娃就是天生的「戰士」,他們喜歡競爭,有壓力才能發揮自己;而有的娃生來就是「憂慮者」,反而在他們最佛系最放鬆的狀態才是身體認可的最佳狀態。

那佛系娃怎麼辦?社會就是充滿競爭的啊!
其實除了我們生來的基因編碼,娃們的成長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競爭力通常被看作一種人格特質,但是相較於五大人格特質中外向性和神經質等,競爭力在我們生命週期中表現地其實沒有那麼穩定。
簡單來說:基因雖然強大,但還能對娃造成影響的,就是圍繞在孩子們身邊的環境因素。
那家長們應該如何做呢?
二避免「有毒競爭」,競爭是把雙刃劍
首先,競爭是有兩面性的,家長們也需要辯證地看待這件事情。
甚至有一些學者持競爭有害論。
美國教育作者阿爾菲·科恩對於競爭有害論的看法在育兒領域廣受關注,他認為競爭具有破壞性,尤其是對於兒童而言,並且表達競爭是一種有毒的養育孩子的方式。
想一想咱孩子面對競爭場景是不是有這樣的反應:
持續拒絕參與活動
假裝生病以避免活動
直接告知他們不想參加
表現出抑鬱、焦慮、睡眠困難或食慾不振的跡象(大多數孩子在大型比賽或者考試之前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焦慮,但不會一直持續並且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這是孩子在釋放「有毒競爭」的危險信號,這個時候咱就別在推孩子一把,逼他一下,他的心理已經處於失衡、不健康的狀態,即使孩子參與了競爭,效果也只會適得其反,造成以下負面的影響。
不必要的巨大壓力
導致負面情緒
降低自尊水平
這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為孩子創造「健康競爭」的環境
相較於競爭有害論,其實大部分學者還是認同競爭是必要的、習以成性的,畢竟咱們就生存在一個競爭的社會中,奧林匹克的口號都是更高、更快、更強。
如果咱孩子在一個健康競爭環境中,那他們的表現可能是這樣的:
要求再次參加活動(還想玩!)
能夠面對輸與贏(輸了也沒關係呀。)
學習新技能並想變得更好(我今天學會了……!)
提高自信和自尊心(我覺得我做的很好。)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杜維克在《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中提到:在競爭中培養成長的心態很重要,而不是固定的心態。
固定的心態是指孩子認為自身的一些能力是無法改變的,比如自己的某一項成績很差,就一直會用這樣固定的思維來看待自己。固定心態的孩子在競爭中覺得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證明自己,並且經常以一種全有或全無的方式評估自己,比如一次沒考好就會不斷否定自己。
成長的心態相反,孩子們相信他們可以通過時間和努力來提升和添加新的技能。所以,當孩子參與競爭時,如果自己表現的不好也沒有關係,還可以學習和提高。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心態使他們願意接近競爭環境、願意嘗試。

家長們如何培養孩子在競爭中的成長心態呢?
1. 關注孩子可控的一面,而非輸贏
面對孩子在競爭環境中的表現,家長們可以先把輸贏放到一邊,孩子還有很多可待挖掘的閃光點啊!
輸贏不可控,但這些閃光點是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控制的,比如他們付出的努力,他們取得的進步。光看最後的輸贏結果其實是一種偷懶的行為,在過程中能發現激勵孩子的點確實需要家長們花一些功夫。
在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是表現地非常專注?
孩子們是不是做出了很多嘗試?
孩子們是不是展現自己堅持的一面?
孩子們是不是學會了新的技能?
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剛剛上臺準備參加活動就退卻了,如果大人告訴他,「我看到你剛剛在嘗試,我看到你在努力,爸爸媽媽覺得你有這樣的想法已經很勇敢了。」對於得到反饋的孩子來說,他並不是一個輸了的孩子,而是因為邁出一小步而值得表揚獲得進步的小人兒。
家長對孩子的反饋很重要,我們如果先看到的是孩子通過努力提升一面,那麼孩子也能看到自己在競爭中做的好、成長的一面。

2.競爭是多樣性的,鼓勵在合作中競爭
聖托馬斯大學博士和他的同事就針對兒童在競爭與合作下的表現和動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實驗中,9-14 歲年齡段孩子會在三種情況下進行球類活動:
競爭:一對一進行比賽;
合作:兩名玩家一起共同獲得最後的得分;
競爭+合作:2v2 的形式進行比賽,兩名玩家聯手和另一對玩家競爭。
最後結果發現,合作和競爭的結合給娃們帶來了更大的滿足感,而且通常也獲得了更高的分數。
所以,在競爭的設定上大人們可以多花一些心思。
比如,在幼稚園老師們就可以把使用分組競爭的方法;在家裡也不用擔心,可以讓孩子和媽媽合作成為一隊,然後一起和爸爸比賽。有兩個娃的家庭也可以讓媽媽爸爸各帶一個娃,這樣分組玩遊戲。
加入合作元素這樣小小的改變會帶給孩子們更多的動力和樂趣,會更願意參與到活動中來。
3.失敗也是競爭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其實孩子們害怕失敗是人之常情,他們害怕失敗的原因之一很可能就是:擔心父母對自己失望。他們會擔心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或者贏得比賽時,就不會被愛、被認可。那麼,在這樣缺乏安全感的情景下,孩子們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如果他們不贏,父母永遠不會重視他們,被捲入「有毒競爭」中。
作為家長能幫助他們的就是,我們首先要給孩子一個信號,爸爸媽媽允許你的失敗,接受你的失敗。我們也可以分享自己曾經失敗的經歷,最重要的,還有在失敗的經歷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在進入社會「毒打」前,多經歷失敗,然後引導孩子以健康的方式繼續前進。他們也能夠在競爭不斷升級的環境中,願意參與競爭,以平常心來對待。
– 參考文獻 –
Bronson, P., & Merryman, A. (2013). Top dog: 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 Random House.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Tauer, J. M., & Harackiewicz, J. M.(2004).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6),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