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黃綠青藍紫,這種色彩斑斕的汗液你肯定沒見過

導讀

生活中,家長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容易出汗的孩子穿著的白色上衣(尤其是腋下)被汗液染出黃色「汗斑」,尤其是伴有多汗症的腋臭患者。這實際上是汗腺分泌的著色汗液,稱為色汗症(chromhidrosis)

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除了黃色,彩虹色中「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任何一種著色,都可能成為色汗症的色彩。以下我們先通過一則案例[1],來了解色汗症的原因與應對策略。

目 錄

  1. 兄弟陸續出現藍綠色汗液

  2. 色汗症是怎麼形成的?

  3. 色汗症有哪些表現與影響?

  4. 色汗症有哪些防治策略?

一兄弟陸續出現藍綠色汗液

故事的主人翁是年齡分別為 12 歲和 9 歲的兩兄弟,既往哥哥患有尋常痤瘡、尿道下裂和行為異常。6 個月來哥哥的腋窩、頸部、胸部、手臂、眼周、前額出現明顯的藍綠色汗液

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況是在哥哥參加一項使用賴甲環素治療痤瘡的臨床試驗幾周後開始出現的,目前已經停藥。由於男孩喜愛穿著深色衣服,衣物染料可能導致汗液染色,一開始醫生考慮假性色汗症的可能性。

然而,停藥後哥哥曾換用紅黴素治療痤瘡,但紅黴素對其色汗症並無作用,即換藥後汗液還是藍綠色。後續醫生得知,即使在不接觸深色衣物的正常皮膚,或者男孩穿著白襯衫後,用酒精棉片擦拭後依然呈藍綠色。

酒精棉片擦拭手臂皮膚後形成藍綠色的手印圖案[1]

奇怪的是,上述患兒初診 2 年後,年齡小 3 歲、無慢性病史和用藥史的弟弟的頸部、耳周、手腕、前肘窩同樣出現藍綠色汗液。醫生最終考慮兩兄弟的診斷為家族性色汗症

二色汗症是怎麼形成的?

正常汗液為無色液體。顧名思義,色汗症是汗液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這是一種罕見病。普通人群中高達 10% 可能出現色汗,但很少被注意到,也很少人因此就診[1]

人體汗腺主要包括小汗腺(幾乎遍佈全身,以手掌、足底、腋窩最為多見)和頂泌汗腺(大汗腺,分佈於腋窩、乳暈、會陰、臍周等局部區域)2 種,據此真性色汗症可分為頂泌汗腺色汗症和小汗腺色汗症。此外,有學者也將假性色汗症歸為第 3 種類型[2-4]

小汗腺和頂泌汗腺示意圖 https://www.absoluteaesthetics.co.uk/news/miradry-for-underarm-body-odour/

簡而言之,真性色汗症的形成原因是大、小汗腺自身功能失調或攝入外源性色素後,汗腺分泌出有色汗液

具體而言,絕大多數頂泌汗腺色汗症為特發性原因,被視為是由內在因素所致,其發病過程與脂褐素有關。脂褐素是一種黃棕色色素,通常存在於各種組織細胞的細胞質中,頂泌汗腺同樣含有脂褐素顆粒。

頂泌汗腺色汗症患者體內的脂褐素數量增多和/或處於氧化狀態,且脂褐素氧化程度越高,脂褐素顏色越深,而脂褐素氧化會導致汗腺分泌的汗液著色,因此才導致這類色汗症患者相應呈現出黃色、綠色、藍色等「彩虹色系」(輕中度氧化)甚至棕黑色(高度氧化)等更深的色彩[2-4]

3 歲半女童夜間睡眠後枕套經常變成深藍色[3]

小汗腺色汗症通常是由外源性因素所致,即患者攝入一些水溶性著色劑(如檸檬黃、食用色素和調味劑)、銅等重金屬以及某些藥物(奎寧、左旋多巴、利福平等)後這些有色物質或其代謝產物隨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排出。

此外,小汗腺色汗症亦可能是由內源性因素所致,例如高膽紅素血癥患者的掌蹠皮膚可分泌綠色汗液[5]

16 歲男孩患有鐮狀細胞性貧血和高結合膽紅素血癥,足底出現小汗腺色汗症:足底多發深綠色斑點,皮膚鏡檢查顯示沿皮紋分佈的綠色色素沉著[5]

假性色汗症是一種外源性過程,是由無功能紊亂的小汗腺分泌的無色汗液與局部表面微生物(細菌、真菌)代謝產物或藥物中的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而產生有色汗液,汗液被衣物染料著色也屬於假性色汗症。假性色汗症有時與上述其他類型汗液不易區分,皮膚微生物培養、汗液檢測或活檢有利於鑑別。

細菌感染為該類型最常見原因,產色細菌主要包括粘質沙雷氏菌、芽孢桿菌、棒狀桿菌等[2,6]

13 歲女孩的假性色汗症:軀幹、四肢紫紅色斑塊,伴瘙癢,口服紅黴素後痊癒[6]

三色汗症有哪些表現與影響?

頂泌汗腺色汗症最為常見,可能出現在任何年齡,嬰兒期甚至生後 40 天即可發病,但通常見於汗腺分泌功能達到功能狀態的青春期,其平均發病年齡為 18.4 歲[7-8]

頂泌汗腺色汗症主要見於腋窩和麵部,面部色汗症則較為罕見,後者通常見於頰部、前額和眼瞼。頂泌汗腺色汗症可由熱水浴、皮膚摩擦和情感刺激(如疼痛、性生活或焦慮)誘發。患者的衣服可能被汗液染上相應顏色,藍色(50%)和黑色(18.8%)是最常見的顏色[8]

4 月齡女嬰的特發性藍色色汗症,尤其分佈於腋窩區域[7]

小汗腺色汗症往往是全身性的,其分佈與小汗腺相符,其平均發病年齡為 41.7 歲,以男性為主,與高膽紅素血癥相關的綠色色汗症更為多見(61.5%)。

假性色汗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 26.3 歲,最常見的汗液顏色為藍色和紅色/粉紅色[8]

除了汗液顏色改變,患者通常並無症狀,但也可能在情緒或應激情況下感到溫暖或刺痛後才出現色汗[2,9]儘管色汗症並無直接相關的併發症,但可能帶來心理社交問題(如患者需要頻繁更換衣物),尤其是合併臭汗症(腋臭)者。

9 歲女孩的藍色色汗症, 發作前先有刺痛感:腋窩皮膚藍染,可用酒精棉片脫去,但很快復發[9]

四色汗症有哪些防治策略?

預防策略上,建議經常洗澡,出汗後及時更換衣物,保持腋窩清潔衛生,減少局部出汗可形成不利於產色微生物繁殖的微環境,這將有利於預防和治療假性色汗症。

色汗症的根本治療方案是對因治療,尤其是小汗腺色汗症的治療強調停用誘發色汗症的藥物、食物或治療高膽紅素血癥。

頂泌汗腺色汗症呈慢性病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頂泌汗腺分泌量逐漸減少,這種色汗症可能隨之消退,因此無症狀患者可予以觀察等待,但該型也可能伴隨終生。

由於頂泌汗腺色汗症常常原因不明,因此治療上缺乏特殊療法,常只能採取對症治療手段,後者包括通過手動按壓或外用藥物(辣椒素軟膏,每日 1~2 次)促進頂泌汗腺分泌,從而排空腺體,此法可維持無症狀 48~72 小時。必要時可選擇肉毒素注射治療

對於考慮假性色汗症的患者,通常使用局部或全身抗菌藥物(例如口服紅黴素 250 mg tid)來根除致病微生物。超過 90% 的患者在 28 天內獲得完全緩解[8]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種方法對於兒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尚未完全明確。

總 結

綜上所述,色汗症可分為頂泌汗腺色汗症、小汗腺色汗症和假性色汗症,除了汗液顏色改變,患者通常並無症狀。除了較常見的腋下黃色色汗症,患者的汗液還可呈「赤橙黃綠青藍紫」中的任何一種色彩或棕黑色等更深的顏色。

不同類型色汗症的原因與治療存在差異,其中頂泌汗腺色汗症呈慢性病程,多缺乏根治手段,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可能隨之消退,必要時可通過藥物等方法緩解色汗表現。

– 參考文獻 –

  1. Gaffney DC, Cooper HL. Coloured sweat in two brothers: First report of familial chromhidrosis. Australas J Dermatol. 2016;57(1):e23-e25. doi:10.1111/ajd.12262

  2. Wilkes D, Nagalli S. Chromhidrosis. [Updated 2021 Jul 6].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Jan-. Available from:https://www-ncbi-nlm-nih-gov-443.webvpn.bjmu.edu.cn/books/NBK554395/

  3. Balasubramanian S, Amperayani S, Dhanalakshmi K, Kumar R. Chromhidrosis--colored sweat in a toddler. Indian Pediatr. 2015;52(4):337-338.

  4. Semkova K, Gergovska M, Kazandjieva J, Tsankov N. Hyperhidrosis, bromhidrosis, and chromhidrosis: Fold(intertriginous) dermatoses. Clin Dermatol. 2015;33(4):483-491.doi:10.1016/j.clindermatol.2015.04.013

  5. Park JG, Prose NS, Garza R. Eccrine Chromhidrosis in an Adolescent with Sickle Cell Disease. Pediatr Dermatol. 2017;34(5):e273-e274.doi:10.1111/pde.13201

  6. Pistone G, Bellomo L,Alaimo R, Bongiorno MR. Pseudochromhidrosis: the role of dermoscopy in diagnosis. Int J Dermatol. 2014;53(10):e473-e475.doi:10.1111/ijd.12450

  7. Nagehan ASLANa, Tuğba KOCAa, Vahide BAYSAL AKKAYA. Early-Onset Chromhidrosis in an Infant: Case Report.Turkiye Klinikleri J Dermatol 2017;27(1):17-9

  8. Kashetsky N, Mufti A,Bagit A, Sachdeva M, Yeung J.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in chromhidr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Acad Dermatol.2021;85(4):998-1002. doi:10.1016/j.jaad.2020.08.135

  9. Suessman A, Srinivasan S.Chromhidrosis: An Unusual Cause of Skin Discolorat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19 Apr 4]. Pediatr Emerg Care.2019;10.1097/PEC.0000000000001790. doi:10.1097/PEC.0000000000001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