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之前我們講胃食管反流時,常常描述孩子是個快樂的嘔吐者,這些小朋友是沒有問題的,等吐著吐著,長大了,胃食管等發育成熟了,就沒啥事了。
但是,還有另一種,醫學上稱為飢餓的嘔吐者,這種小朋友就不能等了,出現了就得去檢查和治療。
那這種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咱們說說。
簡單粗暴版
如果孩子在生後 3-8 周左右,出現吃奶後,就噴射樣的嘔吐,非膽汁狀,然後吐完就哭著想再吃奶,反覆出現,需要考慮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問題,儘早就醫。
如果孩子就是溢奶,吐奶前後都挺高興的,那基本就是胃食管反流了,不需要就醫,隨著長大能自行恢復,但如果出現體重不增,孩子吐奶前後面部不舒服(像大人反酸、燒心的表現 – 就像吃了個酸橘子似的),需要就醫。
如果孩子不是典型的噴射樣吐奶,但是反覆出現吐奶,有體重增長緩慢問題,也建議就醫明確原因,也可能是幽門狹窄。
明確幽門狹窄問題,手術治療,效果非常好。
目 錄
- 飢餓的嘔吐者
- 非典型的也可能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 和快樂的嘔吐者怎麼鑑別?
- 怎麼診斷這個疾病呢?
- 怎麼治療呢?
- 怎麼預防該疾病呢?
飢餓的嘔吐者
啥叫飢餓的嘔吐者,就是先嘔吐,然後吐完就餓,就想吃,挺形象的吧,這種一般屬於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IHPS)。

圖片來源見水印
從上圖能看到胃下端連接十二指腸的部位,也就是幽門處,肌肉肥厚、狹窄,這個問題導致孩子進食後,食物不能下降進入腸道,只能吐出來。
哦,先不要害怕,有些食慾旺盛的小寶寶就是吐完接著吃,但不都是幽門狹窄啊,典型的幽門肥厚性狹窄是在餐後,立即出現的劇烈的噴射性嘔吐,嘔吐物裡面沒有膽汁,就是沒有綠了吧唧的顏色。
那為啥會有這個表現呢?就是食物向下走,想進入腸道,但是下面不通,上面還一直向下進食物,那咋辦,只能向上噴出了。
這種噴出的食物,那是食物一到量就開始向外噴,大多是吃完就吐,多在飯後 10 分鐘內就吐。
另外,因為膽汁是經過膽總管進入十二指腸的,而幽門位置高於十二指腸,所以嘔吐物是不含膽汁的,多是剛吃進去的食物(就是奶啦),有時會聞著挺酸的,因為有胃酸。

並且,典型的孩子,通常有消瘦、脫水錶現,同時有代謝性鹼中毒問題,因為雖然孩子餓,進食意願很強,但吃了就吐出來,沒攝入多少。另外,因為總是吐出去胃酸,會導致體內的鹼多,有鹼中毒問題。
同時,查體時,能在幽門位置(右上腹部的腹直肌外側緣)摸到硬的,類似「橄欖狀」的包塊[1]。
為啥會有這種包塊呢?因為幽門肌肉肥厚以環形肌為主,肥厚的肌肉向上(胃部)和向下(十二指腸)擴展,中間寬,兩端窄,質地會像軟骨一樣[2],所以摸著像橄欖或者紡錘一樣。
如果能摸到上面的這個表現,那基本就能診斷是這個疾病了,一般會在剛吐完後觸診,這個時候,包塊基本不會被擴張的胃竇掩蓋,摸得更清楚[1]。
另外,這些小嬰兒,在嘔吐前,患兒上腹可見自左向右推進的蠕動波,就是胃的形狀,是從左向右的,如下面視訊所示。
視訊來自 NEJM
然後,能看到孩子腹部的大包: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3,4]
最後,就是這個問題,不是生下來就出現的,剛出生的前幾周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孩子吃奶、二便都是正常的,隨著長大,隨著幽門肥厚的越來越厲害,在生後的 3-8 周出現嘔吐表現,很少在生後 3 月齡後再出現[1]。
哈哈,看完這些,是不是就放心了,覺得自己娃就吐幾口,肯定不是幽門狹窄了?嗯,還真不能,因為隨著醫學發展,大家帶孩子看診越來越及時,這麼典型的不多見了。
繼續看下一條。
非典型的也可能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真的到體重下降、脫水這麼嚴重的程度,那是長時間攝入不足才會導致的,而現在,孩子一吐就會帶孩子就醫,所以,很早就會診斷這問題,很少見到上面典型的症狀了。
在早期就診斷的孩子的症狀裡,孩子們營養通常很好,會出現嘔吐症狀,但基本沒有鹼中毒問題。另外,現在醫生們摸到幽門「橄欖狀」包塊的幾率更低,從之前的 87% 下降到 49% 了。
這是因為,孩子們營養很好,皮膚、脂肪都很好,不好摸,另外就是一有嘔吐,就可能進行超聲檢查,都不摸了,然後就是不知道有這個體徵,有時摸到類似的包塊也以為是正常表現。
我們說餐後的噴射性嘔吐是典型的表現,但是有些孩子,因為有唇顎裂或者甲狀腺功能減低時,因為密封性不好,沒法形成噴射所需要的壓力,或者就是沒有力量,就沒法出現這種嘔吐。
還有就是早產兒,也因為力量不足,嘔吐也不是噴射樣的,吐後的食慾也不強,感覺和這個問題不搭邊,但也不能排除哦。另外,早產兒出現這個問題的時間比足月兒晚,是不是和肌肉肥厚需要時間,而早產兒長得慢有關呢?
所以,綜上,對於孩子出現反覆的嘔吐,感覺不對的或者 hold 不住的,或者影響孩子生長的,或者合併一些其他症狀的,進行檢查是不錯的,超聲檢查也沒啥不好的影響。
和快樂的嘔吐者怎麼鑑別?
這個快樂的嘔吐者之前說過幾次,就是胃食管反流小嬰兒的表現,小寶寶只是吐啊吐,但是經常是溢一口奶出來,有時也會噴出了幾口,但這種孩子都沒啥不舒服的表現,體重增長良好、餵養良好,對於這種,和上面講的還是有典型的區別的。
這些小寶寶的吐奶症狀,可能會持續到孩子 1 歲或以上,隨著越來越成熟,吐奶問題逐漸減少,自己就好了。
但是得注意一點,胃食管反流的孩子,在生後 3-4 月齡時,其吐奶的頻率可能會增多,可能和孩子運動能力增強,總是想起來,腹肌用力,腹腔內壓力高有關。
對於這些吐奶次數增多的小朋友,不要覺得是有啥問題,或者媽媽喂得不好,都是正常表現。
但如果孩子出現吐奶時有不舒服表情,或者出現像是抽搐的表現(Sandifer 綜合徵,看下面連結的 2 篇文章),或者體重不增,或者拒奶等等問題,這就是胃食管反流病了,需要就醫哦。
以為寶寶癲癇了,沒想到他們只是在吐奶?
孩子進食後斜頸、彎背、身體僵硬,如「公雞打鳴」,這是怎麼了?
四怎麼診斷這個疾病呢?
如果在 3 月齡內,有典型的餐後就噴射性嘔吐表現,非膽汁性,吐完就想吃,同時醫生能摸到幽門處(右上腹部的腹直肌外側緣)摸到硬的,類似「橄欖狀」的包塊,那就能診斷了,但目前多還會通過超聲確診下。
通過超聲,測量幽門肌肉的厚度,長度和幽門直徑,以此診斷是否是該疾病,這個就是超聲醫生的內容了,超過正常範圍會在報告中提到該問題。
超聲檢查的技術要求還是挺高的,有些地方可能會對於這些嬰兒會進行 x 線檢查,會發現胃部擴張,有氣液平,有蠕動波,結合在一起形成幽門狹窄的「毛毛蟲徵」。

上圖來自參考文獻[1]
圖片 A 裡面的長箭頭是蠕動波,圖 B 裡面的短箭頭是氣液平,星號是胃擴張,整體上看是毛毛蟲徵。
圖片 C 和 D 是超聲檢查表現,短箭頭提示幽門肌肉增厚,圖片 C 的長箭頭是蠕動波,D 裡面的箭頭提示幽門肌肉增厚和長度變長。
五怎麼治療呢?
明確後,就手術治療吧,幽門環肌切開術安全有效,術後幾個小時就能進食,首選手術治療。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5]
目前還有通過腹腔鏡進行該手術的微創方式,也可以選擇,術後嘔吐發生率更低。
保守治療時,需要持續鼻十二指腸餵養,同時使用用抗膽鹼能藥,一般需要持續數月,直至幽門狹窄梗阻情況隨著嬰兒體重增加而好轉,目前該治療的資料較少,只對不能手術的孩子進行該治療。
六怎麼預防該疾病呢?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的病因和媽媽妊娠期抽菸(風險增至 1.5-2 倍),生後使用奶瓶餵養(風險是親喂的 2.3 倍左右),遺傳因素,生後前 2 周使用阿奇黴素或者紅黴素(是不用的 8-13 倍,之後使用風險也會增加 2-6 周是 3-4 倍)有關。
所以,排除我們不能做的,咱們能做的是:
孕期媽媽不要抽菸(爸爸也不要抽,總之不好),生後能親喂的就親喂,生後如果真的需要使用抗生素,選擇適合的抗生素,好在新生兒期用阿奇黴素和紅黴素的機會也不多。但話說回來,該用時還是得用啊。
另外,也不用太擔心,這個疾病的發病率是國外是 2-3.5/1000,國內是 0.3-1/1000(也可能和統計不全有關),也不是這麼容易就患的。
在男女比例上,男孩遠大於女孩,比例在 4-6:1,早產兒稍高於足月兒,所以,哈哈,生個女孩吧(誰不喜歡女孩呢?嗯,和男孩呢)。
最後,說說醫生心裡的話,對於這種,能診斷,能治療,效果很好的疾病,我們真的不咋看重和擔心,比起其他那些終生有症狀,後遺症大的,不能自理的疾病,這個真沒什麼。
– 參考文獻 –
- Anthony P Olivé.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uptodate.2022.
-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 8 版.
- Willard W. Sharp.Infant With Projectile Vomiting.IMAGES IN EMERGENCY MEDICINE| VOLUME 63, ISSUE 3, P308, MARCH 01, 2014
- Saula PW, Hadley GP.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in the third world. Trop Doct. 2011 Oct;41(4):204-10. doi: 10.1258/td.2011.110145. Epub 2011 Sep 13. PMID: 21914675.
- Kawadu S. Jawade.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A 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30 Infants.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and clinical research.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