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訊:黃珊珊(微博:三三醫生),皮膚病性病學碩士,皮膚科醫生,皮膚美容主診醫生,擅長損容性皮膚病診治、醫學美容治療,倡導循證醫美、理性護膚。
導讀
請大家先來看幾張圖,圖上這些疙瘩,是疣?是痣?還是瘤呢?


圖片來自:soapgoddess.com


圖片來自:MedicineNet.com


圖片來自:MedicineNet.com
目 錄
這是一種什麼疾病?
哪些人群好發皮贅?
哪些疾病要與皮贅相互鑑別?
長了皮贅怎麼辦?
一這是一種什麼疾病?
謎底揭曉。這些疙瘩既是疣也是瘤。
不過,它們雖然名為軟垂疣,但並非乳頭瘤病毒感染導致的疣,跟病毒感染無關,不具傳染性。
它們雖然也名為軟纖維瘤、纖維上皮息肉,但並非真正的皮膚腫瘤,對身體和皮膚健康並無影響。更常見的叫法,是皮贅。
從它的這些名字:皮贅、軟垂疣、軟纖維瘤、纖維上皮息肉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它是:質地柔軟、會掛下來、有個蒂的皮膚贅生物。
皮贅一般 2-5mm,部分會保持這個大小、而不被注意到,部分會逐漸長大。有時由於摩擦或壓迫,刺激變紅髮癢,或是蒂扭轉導致皮贅血供不足,出現梗死,顏色發紅甚至發黑。


皮贅蒂扭轉導致梗死
圖片來自:www.visualdx.com
多見於易摩擦部位,比如腋窩、頸部、腹股溝、乳房下、眼瞼。因此推測摩擦可能是誘因之一。
目前並不清楚皮贅是什麼引起的,也沒有明確的方式預防。
二哪些人群好發皮贅?
皮贅非常常見,推測一半的成年人至少有一處皮贅,年齡越大越常見。而且,在下列情況下會更常見。
1.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發生多發皮贅的可能性更大。皮贅的數量與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存在正相關,30 個以上皮贅的患者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有認為它可能是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徵的皮膚表現,可以作為糖尿病風險的篩選手段。
2. 懷孕
懷孕時容易出現皮贅,產後會可能自行消失。


一 32 歲孕婦左側大陰唇處巨大皮贅
圖片來自:Zahide Eris Eken , Pempe Oltulu, Sibel Alper et al. Case report of a very large skin tag in an unusual location that grew rapidly during pregnancy. J Dermatol. 2014,41(4):366.
3. 外傷
外傷後在受傷部位會可能出現新發皮贅。
4. 克羅恩病(一種炎症性腸病,以腹痛腹瀉為主要表現)
可能與反覆腹瀉相關,容易出現肛周皮贅。
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34.2% 兒童克羅恩病患者存在肛周皮贅。作者認為肛周皮贅可作為克羅恩診斷的初期線索。


克羅恩病的肛周皮贅
圖片來自:Burton I Korelitz. Anal skin tags: an overlooked indicator of Crohn’s disease. J Clin Gastroenterol.2010, 44(2):151-2.
三哪些疾病要與皮贅相互鑑別?
雖然皮贅好認,但有時會可能錯認成下列疾病:
1. 絲狀疣

圖片來自 https://www.myskin.it/news/verruche-filiformi/
絲狀疣是皮膚感染人乳頭瘤病毒後導致,呈絲狀,仔細看,它是粗糙的分叉的(有指狀角化性突起)。
2. 孤立性皮膚神經纖維瘤


圖片來自:dermnetnz.org
皮膚神經纖維瘤是良性的神經鞘腫瘤,表現為皮膚顏色的、質地中等軟度(比皮贅稍硬)、表面光滑的丘疹或結節。用手指按壓,皮損會內陷,外表面變成內表面,稱之為「紐扣孔」現象。
3. 表面有凸起的真皮痣(Unna 痣)


圖片來自:https://www.sciencephoto.com/media/1027543/view/intradermal-naevus
4. 表面光滑的真皮痣(Miescher 痣)


圖片來自:dermnetnz.org
真皮痣為真皮內聚集成巢的痣細胞,真皮內的痣細胞通常不能產生黑色素,因此為膚色或黃褐色。部分帶蒂,質地柔軟有彈性,表面有乳頭樣凸起或是光滑的。
5. 各種各樣的脂溢性角化

圖片來自:https://www.grepmed.com/images/3892/seborrheic-table-keratoses-dermatology-photo
脂溢性角化為不成熟的角質形成細胞良性增殖形成的表皮腫瘤。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卵圓形斑疹,顏色可為膚色、棕色或黑色,表面不平、有黏附樣外觀。當在脖子上多發時,乍看可能與皮贅混淆。
四長了皮贅怎麼辦?
皮贅雖然無害。但是不好看,或是因為首飾、衣物摩擦出現刺激,會造成困擾。
可以採取手術切除,冷凍,鐳射,電灼。一般治療效果佳,去除後不容易復發。但有可能好發部位出現新發。

冷凍術後,皮贅脫落
圖片來自:André Antunes , Bart Rossel , Els Adriaens. Efficacy Evaluation of the Pixie® Skin Tag Cryogenic Device on Skin Tags in a Prospective,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Comparative Clinical Trial.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1,11(3):995-1007.
注意:雖然這是家用冷凍設備的治療效果,但這是經過多項隨機對照研究的設備,目前國內這類設備尚不成熟,請謹慎自行操作,如需治療,請至正規醫療機構。

圖片來自:taobao
那麼,網上有很多去疙瘩的藥膏,可以買來自己去除皮贅嗎?
動手之前,先來看看以下案例。
一位 45 歲女性,自行使用某去疣產品,停留沒有超過 30 秒洗掉,自訴用後皮膚似被「融化」了,繼而變成了黑色。這是她右胸部的淺表壞死性皮損。

圖片來自:Marlie H Fisher, Mary K Hill, Jeremy Hugh. Necrotic Ulcerations After the Use of an Over-the-counter Mole and Skin Tag Removal Product. Cutis. 2022,109(2):27-28.
一 25 歲女性使用某去疣產品後腹部的色素減退性瘢痕。按照說明書,每次外用 20 分鐘,治療區域出現了痂殼,7 天后脫落,遺留瘢痕。

圖片來自:Said Hilton , Günter Reinerth, Heike Heise, et al. Hypopigmented scar formation after application of over-the-counter wart and mole removal cream. Wien Klin Wochenschr. 2011, 123(5-6):183-5.
一 11 歲男孩,使用某去疣產品,外用 20 分鐘後出現刺痛,繼而變成深棕色,結痂,1 周後痂殼脫落,遺留凸起的紅色瘙癢性瘢痕。

圖片來自:Josephine C McAllister, Camila R Petzold, Peter A Lio.Adverse effects of a mole removal cream. Pediatr Dermatol. 2009,26(5):628-9.
這些產品通常宣稱純天然、安全、有效,不用手術。適合幾乎所有皮膚類型。
病例報道中的去疣產品,成分列表中,部分為高濃度水楊酸,部分為血根草,但作為非處方產品,還有可能含有成分列表中未列出的不安全成分。
高濃度水楊酸主要在於剝脫,需要專業醫療人員操作,自行購買使用有風險。
血根草含生物鹼複合物,會誘導線粒體凋亡和角質形成細胞 Bcl-2 蛋白質的活化。血根草(sanguinarine)也可以從其他植物中提取,在成分表中可能以薊罌粟(Argemone mexicana)、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等形式出現,因此部分即使宣稱不含「血根草」的產品也可能含有血根草提取物。
這些產品的風險在於可能導致皮膚壞死、瘢痕形成、色素改變,甚至掩蓋原本可能的癌前病變和惡性皮損,影響醫生判斷,導致不能及時處理、出現轉移。
所以,珍愛皮膚,請遠離它們。
– 參考文獻 –
www.health.harvard.edu
uptodate:皮膚良性病變概述
www.mayoclinic.org
Abbas Rasi, Razieh Soltani-Arabshahi, Nasim Shahbazi. Skin tag as a cutaneous marker for impaire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a case-control study. Int J Dermatol, 2007 , 46(11):1155-9.
Young Ah Lee , Peter Chun , Eun Ha Hwang ,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Crohn Disease in Children. Pediatr Gastroenterol Hepatol Nutr. 2016, 19(4):2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