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開啟母乳餵養,你需要知道這三件事

我們都知道,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食物。分娩後,絕大多數媽媽都有哺育新生兒的能力,但還是有不少新手媽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充滿困惑,為什麼別人孩子一出生就有奶?為什麼自己的奶這麼少?怎麼判斷孩子有沒有吃飽?

其實,母乳餵養也是需要學習的,我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母乳餵養最重要的三件事,學會後你的母乳餵養之路一定會信心倍增!

哺乳能力由母親的身體決定——泌乳的原理

乳汁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懷孕後,母體激素水平會逐漸升高,身體已經開始積極的為產後產奶做準備。

孕3-4周,乳房中的乳腺導管就在孕期激素的作用下悄悄的開始發育了,乳腺導管分支逐漸增多。孕8周後,由泌乳細胞組成的乳腺腺泡開始形成,泌乳細胞分泌的乳汁,貯存在這些腺泡裡。

(孕後乳腺的變化)

(孕後乳腺的變化)

細心的孕媽媽會注意到幾個明顯的變化:

孕期乳房慢慢的增大;

乳暈顏色也會變得更深,有時在乳暈上能看到點狀突起的「蒙氏腺」;

還有的孕媽媽可能在孕後期感覺到乳房有輕微疼痛或不適……

這些信號都提醒我們,乳房從懷孕開始就「低調」地為生產母乳做準備,一直到孕晚期,我們的乳腺組織發育成熟,乳汁生產的場所建造完畢,為寶寶出生後第一口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乳腺就像一串串葡萄,從成長到成熟,在等候最後的豐收。

對於一個健康的母親來說,乳房經歷的這一系列變化是懷孕後的自然過程,由孕期的激素調控,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換句話說,無論你想不想餵奶,只要經歷了懷孕、分娩,大自然將自動為你的孩子準備好口糧,儲存在乳房中。

三個關鍵因素助力成功母乳餵養

分娩後,母乳餵養就可以開始了。頭一個月是母親和嬰兒開啟母乳餵養之路的開始,如果能順利度過這段磨合期,那麼接下來的日子會容易很多。而度過磨合期的關鍵,在於分娩後的頭三天抓住這三大關鍵因素:肌膚接觸,正確含乳和頻繁吸吮。

01

肌膚接觸

最初,肌膚接觸用於早產兒的「袋鼠護理」,經過三十年的大量研究,發現肌膚接觸的益處非常多,現在,它同時被廣泛推薦給足月兒的父母,無論嬰兒是剖宮產還是順產,健康新生兒都建議與母親進行肌膚接觸。

👉肌膚接觸的益處?

穩定寶寶的心率、呼吸、體溫,減輕寶寶的壓力,增加母嬰的互動,促進哺乳成功率,延長哺乳時間。

👉肌膚接觸的最佳時間?

分娩後頭兩小時是初生嬰兒自主含乳的黃金時間,也是母乳餵養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的新生兒機敏、清醒,沒有受到不良干擾的情況下,新生兒能表現出最佳的生存本能——自主尋乳,順利含接乳房。

👉新媽媽們怎麼做肌膚接觸?

有人問,孩子出生後把臉跟媽媽碰一下,就睡到小床去是做了肌膚接觸嗎?

當然不是。美國兒科學會和美國婦產科學會的新生兒復甦指南提到,如果新生兒呼吸,皮膚顏色正常,具有良好的肌肉反射, 應立即將初生嬰兒擦乾,進行「母嬰肌膚接觸」,期間用溫暖的毛毯蓋在母嬰身上。注意不是那麼簡單的碰一下噢~

拓展閱讀👇:

都知道寶寶出生要早吸吮,但是有一點常常被忽視

都知道寶寶出生要早吸吮,但是有一點常常被忽視

對雙胞胎來說,每個乳房都能獨立維持每個嬰兒的適當溫度,肌膚接觸使嬰兒接觸到母親身體無害的細菌,並在嬰兒皮膚表面定植,從而保護嬰兒免受病原菌的侵害。

操作要點

包著尿布的寶寶胸對胸貼著媽媽裸露的胸前,嬰兒的手臂不放在中間,肩膀接觸到母親的胸部,頭轉向一側,這樣鼻子就不會被堵塞。

媽媽乳暈上的蒙氏腺散發出氣味吸引新生兒,使得嗅覺靈敏,而視力還不太好的新生兒容易找到乳頭,蒙氏腺體的分泌物還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媽媽的乳房每次哺乳前無需特別清潔、消毒。

肌膚接觸時,新生兒會表現出良好的自主尋乳的本能,他開始出現腳向下蹬,四肢、身軀和頭部扭動,逐漸向乳房靠近,當他的下巴貼近乳房時,嘴巴就會張開往上一大口含住乳房。

這是一個嬰兒自然含接的過程,新生兒出生後大約經過60-90分鐘左右才會真正吸吮到第一口奶,有過這段自主尋乳且含上乳房經驗的寶寶,之後的哺乳會更為順利。

02

正確含乳

錯誤的含乳可能會使每一次哺乳都被疼痛包圍,還會影響寶寶攝入的乳汁量,最終影響母乳的產量,母乳餵養平添許多的困難。那麼如何正確的含乳呢?

👉找到一個讓自己舒服的哺乳姿勢

哺乳應該是一件讓人身心愉快的事,這個時候媽媽就不要有「犧牲下自己,只要寶寶吃到奶」的想法了。要知道,有時候,媽媽可能需要一天餵奶12次以上,想象一下,如果姿勢不舒服,媽媽的身體會很難堅持下去。

具體的姿勢可以參考搖籃抱,半躺式,側臥式等等,不管寶媽們採取哪種姿勢,都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嬰兒的頭和身體成一條直線,臉、胸部及腹部在同一平面,嬰兒身體貼近母親,「肚子對肚子」。

2、臉貼近乳房,鼻子對著乳頭,確保嬰兒的頭和頸得到支撐,新生兒要托住臀部,避免將媽媽的手臂放在頭後枕部,這會影響寶寶自己調整吸吮位置。

搖籃式

搖籃式

交叉搖籃式

交叉搖籃式

橄欖球式

橄欖球式

側躺式

側躺式

如果寶寶跟媽媽沒有「肚子貼肚子」,則寶寶可能需要扭頭才能含到乳暈,吸吮難度加大,吞嚥也會不舒服,還會影響呼吸,寶寶可能會出現煩躁、哭鬧的表現,媽媽的乳頭也容易疼痛。

👉引導寶寶正確含乳

媽媽哺乳姿勢舒服了,接下來看如何引導寶寶正確的含乳。

首先我們可以輕柔地用乳頭逗弄寶寶的上脣或鼻子,或者先擠出幾滴奶吸引寶寶,如果這一招不見效,可以讓寶寶的下嘴脣或下巴接觸乳房,當寶寶張大嘴時,動作輕快果斷地引導寶寶含上。

注意

這個過程要避免把乳房塞給寶寶,而是讓寶寶貼近乳房,寶寶的後枕部沒有東西阻礙頸部活動,寶寶可以自主的控制頭部,調節含接的姿勢;

媽媽們也要注意不要用拇指和手指捏起乳頭,送到寶寶的嘴裡,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彎曲形成的「C形手」在乳房中部位置支撐乳房,通常寶寶的下巴先接觸到乳房,並牢固地靠到乳房上作為一個支撐點。

成功的含乳往往是不對稱的,寶寶含住的不是乳頭,而是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寶寶的下脣外翻,這樣的含乳,就是我們所說的深含乳。

反過來說,如果含乳淺了,媽媽的乳頭靠近牙齦或硬顎,自然會很痛,乳頭也容易咬破,最重要的是寶寶雖然用力的吸,但是吸到的乳汁並不多,寶寶吃不好也吃不飽,媽媽乳房的乳汁也不能有效排出。

(左:低效的銜乳;右:合適的銜乳)

(左:低效的銜乳;右:合適的銜乳)

03

頻繁的吸吮

當哺乳媽媽和寶寶都做好充分準備後,現在的頭等大事就成了怎麼有源源不斷的奶可以供應給寶寶?

說到這個問題,大家首先肯定會想到傳統的「催奶」方法,比如多喝湯,多按摩,月子酒等等。其實,這些都不靠譜,甚至可能對自己和寶寶不利。

了解怎麼科學「催奶」前,我們先來看乳汁的分泌和寶寶的需求是怎麼調節的。醫學上,人們將乳汁的生成過程分為III期,泌乳I期,泌乳II期和泌乳III期。

1️⃣泌乳I期

為孕16周到產後48小時左右的時期,這期間分泌的乳汁,我們叫做初乳。分娩後,如果第一時間餵奶,媽媽的乳頭神經末梢會接收到寶寶發送的「訂單訊息」,該訊息會經由下丘腦再到垂體,從而產生泌乳素及催產素,促進乳汁生產及輸出。

這個時期,寶寶餓了,就餵給他吃,就算剛開始還不太熟練,稍加磨合也能很快就學會了。

2️⃣泌乳II期

為產後48~72小時,到產後大約10天的時期。這個期間奶量突然增多,也就是老百姓所謂的「下奶了」,我們稱之為「生理性乳漲」。這個時期很容易讓人覺得,只有到了「生理性乳漲期」才有奶吃,而這之前媽媽沒有奶,要給寶寶添加配方奶。看了前面,很明顯這也是錯誤的。

初乳、下奶期這種進化上的安排,不僅僅是考慮到初乳營養濃縮,能夠滿足初生嬰兒的生存需要,也要與新生兒出生時櫻桃粒大小的胃容量相匹配。

(1天、3天、1周、1個月,不同日齡寶寶胃容量大小)

另外,初乳量少、粘稠,適合剛出生吸吮、吞嚥、呼吸還不穩定的新生兒學習怎麼吃奶,為「下奶」後乳汁流速更快做準備,這對新生兒是一種保護。

3️⃣泌乳III期

為產後10天后的時期,這個階段是我們與母乳餵養相處的主要階段。很多「催奶」的十八般武藝都用在這個階段的母親身上,然而,研究發現,這個階段乳汁的多少,主要不是由媽媽決定,跟乳房大小也沒關係,而是由寶寶決定的!

奶,多吃多產,靠的是乳汁從乳房中移除,控制產奶速度和產奶量的是寶寶的吸吮。每次餵奶時,寶寶吸吮媽媽的乳頭,通過乳頭的神經傳導向大腦中的總司令「催乳中樞」下達命令,「催乳中樞」根據寶寶的需求調整產奶量,逐漸達到「供需平衡」。

就像把葡萄做成葡萄酒一樣,做多少,取決於市場需要多少。如果不顧市場需求,做多了,可能會導致乳汁淤積,導致乳腺炎;做少了,寶寶吃不夠,嗷嗷待哺。

而頻繁的吸吮,除了寶寶為自己生產足夠的糧食外,同時還緩解媽媽的生理性乳漲。如果出生後被迫母嬰分離,只要媽媽身體允許,最好在分娩後一小時開始手擠奶,最遲也不要超過分娩後六小時。

由於最初幾天初乳量少,用吸奶器吸,初乳很容易就「消失」在吸奶器裡了,建議手擠用醫用針管、小勺收集初乳比較好。

3招判斷新生兒是否吃飽

判斷孩子有沒有吃飽,最粗暴的辦法就是把奶吸到瓶子裡再喂,但是這樣真的好麼?

很明顯,親喂肯定比瓶喂好,下面我就教大家在親喂的同時,從大小便、體重和精神狀態三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寶寶是不是吃飽了。

01

看大便

新生兒出生後的頭幾天排出的是墨綠色、有時看起來也像黑色的胎便,24小時內至少要一次。通常三天左右胎便排完,大便逐漸過渡到黃綠色、黃色的大便,頻繁的餵養與黃色的糞便出現時間有關,黃色的糞便越早出現,嬰兒體重回升的速度越快。

(寶寶出生第一週正常的排便)

如果出生第一個24小時內沒有解胎便,或出生後第四天之後,少於4次大便,則建議請醫生評估。

當然,母乳是自然的通便劑,有些寶寶每次吃完奶都會排便,如果體重增長良好,就是正常現象,幾個月後,寶寶的消化道趨於成熟,排便次數會減少,有些母乳餵養的寶寶出現3-4天排便一次,甚至7-10天或更久,如果其他情況良好的話,也很可能是正常的。

02

小便

小便在判斷進食量方面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因此不能用小便量作為是否吃飽唯一的判斷指標。通常來說,寶寶出生後第一天至少要有一次小便,第二天至少要兩次小便,生後4-5天24小時內至少有六次小便提示母乳餵養還不錯。

寶寶出生2-3天時,新媽媽可能會注意到尿布上有橙紅色的沉澱物,這是一種高濃縮尿酸鹽結晶,這種現象對母乳餵養的寶寶來說非常常見。

隨著泌乳II期的到來,奶量增多後,這種現象就會隨之消失。如果寶寶出生5天后仍看到這種橙紅色的沉澱物,尤其是一天大便少於3次時,就要聯繫醫生和哺乳顧問評估餵養情況了。

03

體重

體重能給我們客觀的資料,這是判斷寶寶有沒有吃飽的金標準。

但是新生兒並不是從一出生就開始增長,新生兒第一週,會經歷一個正常的生理性體重下降期,下降的範圍大概在7%-10%。大約生後第二週,體重開始逐漸回升至出生體重,如果兩週後新生兒的體重仍未恢復到出生體重,就需要找原因啦。

如果體重的丟失在正常範圍,體重回升符合生理情況,提示寶寶進食良好。如果寶寶失重很多但吃奶的時候態度積極、有條不紊、吞嚥很好,換下來的尿布在增多,那麼他也很可能非常健康,注意監測。如果寶寶失重不多,但嗜睡、不吃奶、不排便,那他也有可能需要一些幫助,需要密切關注餵養情況。

最後是看精神狀態和吃奶表現,如果寶寶吸吮有力,有時能在嘴角看到奶汁,吃完奶後表情安詳、滿足,睡眠踏實,清醒時警覺,機敏,沒有不能安撫的頻繁哭鬧,一般來說,寶寶吃到了足夠的奶!

參考文獻:

1. UpToDate患者教育

2. https://www.bing.com/images/search

3. Mayo clinic: Size and volume of a newborn`s stomach

4. Postnatal weight loss in term infants: what is 「normal」 and do growth charts allow for it?

相關文章

孩子手上的皰怎麼來的?你可能真猜不到

孩子手上的皰怎麼來的?你可能真猜不到

導讀 吮咬手指、啃指甲是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常見現象,嬰幼兒、年長兒愛吮手指並不稀奇,這些習慣還可能延續至青少年時期。 然而你可知道...

5 歲孩子被車撞了,真的是意外嗎?

5 歲孩子被車撞了,真的是意外嗎?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沒有什麼比失去自己親愛的孩子更讓父母傷心了。 曾經就有一個週末,有一位 5 歲的小男孩被父母送到了急診室裡。孩子是作為路...

女孩能比男孩長的高嗎?

女孩能比男孩長的高嗎?

今天的內容是個純科普,雖然內容很學術,但是看起來很有意思,一點也不枯燥。 看完感覺,女孩的整體平均身高不會超過男孩了,但孩子長得高不是白長的...

孩子的智商真靠爸媽遺傳嗎?答案是……

孩子的智商真靠爸媽遺傳嗎?答案是……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當家長自己不是學霸時,有一個學渣娃也不足為奇。然而,我們還是經常能夠看到,即使是一些學霸家長也在...

這種情況補維生素 D 有致命危險!

這種情況補維生素 D 有致命危險!

作者介紹:黃新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公眾號: 小新聊病例 導讀 我們知道維生素 D 是預防佝僂病的重要舉措,隨著兒保意識的普遍提高,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