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導讀:
今天這篇文章有兩個重要知識點:
1. 按摩,舒服歸舒服,並不能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源。如果你有慢性疼痛的困擾,要看診康復理療科,綜合評估,明確問題,科學康復。
2. 翹二郎腿當時是很爽,但有很大的健康隱患。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腰部垂直於椅面,兩腿儘量不要越過身體中線,如果累了,可以起來走動走動,而不是癱坐或者翹二郎腿。
下面直接看文章吧。
以下正文:

前幾天,一個「下腰部疼痛」的姑娘來門診上找我,她打趣自己說:「25歲的年紀,卻有一個52歲的腰。」姑娘說,前陣子她因為腰痛去按摩、推拿,前一天才「治好」的腰痛,隔天坐班七八個小時,下腰部又痠痛得坐立難安,所以想來試試現代醫學的方法。
她的這番話頗有一種「看完中醫,找西醫碰碰運氣」的意味,但我想通過這個案例跟大家說說,想通過按摩「解決問題」,可能會帶來的一些誤區和隱患。
按摩解決不了的腰痛
是不是很嚴重?
這位姑娘一坐下,便打開了自己手機上的備忘錄,讓我看她記錄下的腰痛場景,以及對付疼痛的方法:
「每天下午四五點開始,下腰部會痠痛得很難受,必須得去洗手間拉伸一會兒,才能靜下心來工作。」
「每天睡前,都得把筋膜球擱在下腰部、右臀部放鬆一下,不然會痠痛得睡不著。」
「每週會去按摩1~2次,按摩師傅說,這個年紀就腰痛,得多去‘治療’。」
……
乍一看,這腰痛出現得也太頻繁了,而且我也被她的按摩頻率給震住了!趕緊進行體格檢查,可是經過一番排查和詢問,發現她的問題根源,是由一個動作引起的。
經常能在地鐵上、電影院或者餐廳裡看到這個動作,只要坐著的時候,你不經意間做了這個動作,一天下來七八小時之後,都有可能引起難以忍受的下腰部痠痛。這個動作就是——蹺二郎腿。

可別小瞧了蹺二郎腿,一旦形成這種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習慣,與坐姿相關的關節、肌肉及其他組織,都很容易陷入「代償死循環」。
「代償」可簡單理解為「代替償還」,是指本不該過度發力的肌肉、關節,因不良姿勢被迫去使勁兒。
據這位姑娘描述,上班時她坐久了,右下腰部就會有點發酸,感覺到不適的時候,她總會下意識地把右腿搭到左腿上,發酸的感覺便能緩解。然而這種「緩解」的錯覺便是「代償」的開始。
在我們坐下來的時候,身體需要用到的關節有很多,如骨盆後方的骶髂關節、腰椎關節、髖關節等。而這個姑娘的腰痛,就主要和骶髂關節有關。

如果坐姿像上圖這樣端正,那麼兩側髂骨應是對稱的。一旦右腿往左腿上一搭,兩側髂骨便會出現不對稱的旋轉。
此時,控制右邊髂骨的髂腰肌(如下圖所示),則需要收縮起來,才能讓右腿跨過身體中線。請注意,這塊肌肉有一端是掛在腰椎上的,肌肉收縮便會讓腰椎承受一個不對稱的力。

而且,腰椎本身在蹺二郎腿時,很容易處於彎曲的狀態。不對稱的力,加上彎曲的力學變化,會讓椎間盤向後「跑」,使得腰椎髂骨周圍韌帶(下圖紫色部分)壓力增加。

一旦這些壓力超過軟組織、關節可耐受的閾值,疼痛就出現了。而且壞習慣形成後,很容易反覆。當天的疼痛固然可以靠按摩緩解,可隔日的疼痛依然會如期而至。
困擾這個姑娘的問題正如下圖所示,疼痛來自於骶髂關節,輻射到臀腿處的紅色區域。

而且,長期蹺二郎腿不僅引起了腰痛,也讓她的右側髂骨比左側更靠近身體的中線。這種不對稱,導致她常常無意識地採取下圖這種站姿:

姑娘恍然大悟:「我被朋友抓拍的照片,總是一副既沒精神又沒氣質的樣子,原來竟和健康問題有關!」
如果按摩真的能解決她的問題,那麼她的站姿還會如此嗎?
高頻的按摩固然能讓關節復位、讓緊張的肌肉放鬆,但並不能改變她被「二郎腿」支配的習慣,越來越難以端坐,也越來越容易腰痛。對有類似問題的人群而言,更重要的是加強薄弱的肌群,以維持好的關節位置。
按摩或推拿後,痠痛雖能被立竿見影地緩解,但關節、肌肉、韌帶或許只想說一聲:感謝你百忙之中的敷衍。
「我是不是有長短腿?」
在看診過程中,我為了檢查她的髖關節活動度,外展關節後,便把兩腿並排在一塊,對比長度變化。躺在診床上的她,立馬緊張地問我:「我是不是有長短腿?」
她之所以會這麼問,是因為她有一次「細思極恐」的經歷。前陣子她去了一家推拿館,師傅給她檢查盆骨時,也進行了差不多的操作,很快就得出了「長短腿」的結論。她回家後馬上對比了所有鞋子的鞋底,發現並沒有鞋底單邊磨損嚴重的情況。
那真相到底如何呢?通過下面這張動圖,可以簡單了解一下「髖關節活動度檢查」。

你可以看到,當我把來訪者的左腿充分外旋,讓關節活動度擴大以完成評估,所以兩隻腳並在一塊時,左側腿也會顯得長一些。這種情況造成的「長短腿」很好矯正,讓右腿得到同樣的外旋,長度就對稱了。
但這樣的操作稍微包裝宣傳,是不是就成了改善長短腿的「一招鮮」?
「能不能一招解決?」
此前有個綜藝節目,讓一位20歲左右的男明星進行正骨,師傅「咔咔」一頓操作後,他當場「長高」了5釐米。這似乎給不少朋友造成了一種錯覺:體態問題「咔咔」幾下就能解決。
這5釐米來自於「關節力學糾正」,關節回到正常位置、恢復正常功能後,含胸、駝背的體態也恢復正常,人就「長高」了。但想要一直保持這5釐米,就得把關節一直維持在正確的位置上。
這個姑娘的問題也一樣,通過手法治療,也能讓習慣了二郎腿姿勢的骶髂關節回到初始狀態。但她若不能根據康復建議,每天放鬆緊張的腰臀部肌肉,並鍛鍊臀、腿、腰的肌肉力量,不改變蹺二郎腿的習慣,就沒辦法保持下背部垂直於椅面的正確坐姿,所以腰痛的問題也會如影隨行。
3個對付下腰部疼痛的泡沫軸放鬆方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放鬆臀大肌
撐起下半身,把泡沫軸置於臀部下方
讓它緩緩滾動,堅持30~120秒後
若有格外緊張的肌肉可重點鬆解
(圖源:YogiApproved)

放鬆臀中肌
左腿伸直,右腿跨過左腿踩在地面上
滾動按壓側面的肌肉,堅持30~120秒後換腿
若有格外緊張的肌肉可重點鬆解
(圖源:YogiApproved)

放鬆梨狀肌
左側大小腿90度彎曲,保持膝蓋穩定
搭在右腿膝關節上方,泡沫軸鬆解梨狀肌
堅持30~120秒
(圖源:YogiApproved)
很多人之所以喜歡按摩,是因為它很容易給人一種「師傅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的快感,尤其是在身體極度疲憊的時候,突如其來的舒緩與放鬆,心裡頭的壓力彷彿也卸掉了大半。
可是,舒服歸舒服,並不能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的根源。
所以,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慢性疼痛煩惱,看診康復理療科後,必須經過嚴謹的觸診、功能評估,了解軟組織、關節狀態,以及排查椎間盤、肌腱、神經等問題後(如有必要需進行影像學檢查),才能進行精確的手法治療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請記住,按摩只是讓你「一時痛快」,並不能讓你一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