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請多多關注孩子的抑鬱傾向

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前一段時間微博上有很多關於兒童抑鬱的討論,以前還主要是討論年齡稍大的青少年抑鬱現象,但最近好像有了低齡化的趨勢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由於病毒的侵襲,反覆的封控、隔離、居家,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變成了一塊方方正正的網課螢幕,同時框住的還有少年們健康的心理發展。

今天就和大家嘮一嘮兒童抑鬱傾向的問題。

目 錄

  1. 疫情之下,抑鬱傾向低齡化

  2. 兒童抑鬱傾向的表現

  3.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一疫情之下,抑鬱傾向低齡化

其實,說起抑鬱,青少年一直以來是我們關注的對象,初中高中青春期的孩子處在一個飛速成長的階段,不僅經歷著生理和認知的發展——身體的轉變,大腦的發育,也處在社會化的一個過渡期。

所以,青少年很容易出現一些情感的波動和思想的變化。更別提在疫情中和社會的聯結不但沒有加強還減弱了,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心態很容易出現變化,甚至低落和抑鬱。

疫情三年,孩子們成長軌跡完全被改變了,有不少家長發現很多小學生也表露出了抑鬱傾向……

在加拿大的一項藝術研究中,收集了大量兒童在疫情期間的畫作,發現口罩對於孩子們的影響太大了!

這張畫乍一看是一個溫馨的、令人嚮往的聖誕節,充滿了戶外的元素,有雪人、有雪橇、還有奔跑的聖誕老人……但是定睛一看,這是一個被口罩框住了聖誕……

還有熊熊燃燒的烈火上,是一個又一個的口罩,圖片上寫著——把它們都燒掉;另一張畫作上面是一個地球,但已經戴上了口罩;

還有這個獨自在家孤獨絕望的小女孩……
還有這個獨自在家孤獨絕望的小女孩……

還有這個獨自在家孤獨絕望的小女孩……

從畫風就可以看出來,

從畫風就可以看出來,疫情給兒童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

今年年初《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了長期新冠疫情化對兒童青少年生活和健康的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有 9% 的小學五至六年級學生和 13% 的中學生出現了中度以上抑鬱症狀。

我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021 年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小學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初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約為 3 成,而高中階段則高達 4 成。

兒童抑鬱是我們經常會忽略的,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事實上,大約 10 個小學生裡面就可能會出現一個抑鬱的小人兒,這不是一個讓人輕鬆的數字。

特別在當下,疫情化生活下長期心理上的壓力和生活中的無聊,嚴重缺乏戶外的經歷和活動,從而加劇了兒童出現更多的心理健康狀況,如焦慮,甚至抑鬱症。

我們關注和重視兒童抑鬱傾向,就要先了解孩子抑鬱時的行為表現。

二兒童抑鬱傾向的表現

兒童抑鬱症的一些常見症狀包括:

  • 睡眠模式紊亂:包括入睡困難、睡眠中斷、夜驚、早醒等情況;

  • 反覆或長期疼痛:這種疼痛是心理性的軀體不適,且持續反覆發作;

  • 情緒改變:情緒低落,而且容易遇到困難就心灰意冷,一點刺激就暴跳如雷

  • 興趣減退:突然對他們曾經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認知遲鈍:記憶力注意力下降,學習困難;

  • 自傷:出現自傷行為,甚至萌生自殺的想法或企圖

如果出現這樣的表現,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是在傳遞抑鬱的警報信號。他們需要專業心理上的幫助。

作為家長,我們也要未雨綢繆,在疫情不斷反覆的大環境下,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三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1. 允許孩子展露負面情緒

我們會有一個誤區,就是孩子稍微表露出自己低落的、負面的心態,家長們就趕緊想辦法讓孩子把情緒收回去。

有時候是否認情緒,有時候是轉移注意力。

——「這不在家也挺好的嗎?有吃有喝的,有什麼可難過的?」

——「別想了,咱們一起玩個遊戲。」

一方面,無論家長回覆的內容是否有道理,轉移注意力是否有效果,孩子的負面情緒是真實存在的——孩子們會想念朋友、學校生活以及戶外的遊戲活動;另一方面咱說句心理話,大人們面對長期足不出戶的情況也會著不住,也會有心生鬱悶,更何況孩子呢?

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保護好孩子,遠離負面情緒的泥沼。但這種做法很可能適得其反,最後孩子會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和適應自己的焦慮、低落和煩躁,也不知道如何接受和克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

我們不想讓孩子悲傷,反而讓他們把最真實的負面情緒都積攢在了心裡。

把最真實的負面情緒都積攢在了心裡

所以,當孩子看起來心情低落的時候,需要家長們接納和理解自己的脆弱心理,聽一聽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告訴他們大人們也會因為長期居家而心情沮喪。這樣反而更有助於孩子走出當下暫時的負面情緒。

2. 製作自我安慰箱

和孩子們一起製作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安慰自己的小箱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箱子裡都裝的是可以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小物件——自己最喜歡的書,一板最愛吃的巧克力,軟乎乎的毛絨玩具,一張開心的照片,對自己有效果的解壓神器……等等。

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孩子打開這個自我安慰箱,學會自己來幫助自己緩解負面的心情。

3. 安排規律的作息時間

兒童聯合國基金會發布了《2021 世界兒童心理健康報告》中主要探討了 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早期階段的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其中發現,在疫情生活中可以維持規律的作息時間,花時間進行體育活動的這一部分兒童青少年群體更不容易受到抑鬱症狀的影響

這是因為有規律的時間安排可以幫助孩子感到生活是可控的,有條不紊的,能都讓孩子感受到對未來具體的期待,對抗病毒給生活帶來的不確定性。

每天可以保持和學校裡同步的生活,在上網課、寫作業以外的時間裡也安排一些每一天的特定活動,比如週一可以是計劃日——家人們聚在一起商量一個出玩的目的地,一起做一份詳細的計劃書,等解封在一一實現;週二可以是電影日,大家圍坐在一起看電影;週三可以是遊戲日,孩子可以自我放鬆,玩一玩電子遊戲……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們即使在家也要保持定期運動。可以做一些室內的遊戲活動,兒童瑜伽,劉畊宏跳操,Switch 遊戲健身環……這些都可以安排一日流程中,在家裡也要保持動起來!

4. 組織家庭娛樂活動

2020 年,英國高校聯合發表的文獻綜述分析了有關 4~21 歲兒童青少年的隔離、孤獨和心理健康的論文後,發現兒童青少年的孤獨感和和心理健康問題有關,特別是抑鬱症方面。

如果遇到隔離的情況,那麼更要趁著這段時光多去陪伴家人和孩子,多多組織一些家庭娛樂活動,減弱孩子們的孤獨感。

一起做運動,一起搭積木拼樂高,一起看電影,一起下廚房,一起家庭 KTV,一起和見不到的親人視訊……

能做的事情其實還不少,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我們總是抱怨平時忙,沒時間陪孩子,這不也算是個機會嘛。

我們也可以讓孩子掌握主動權,讓孩子來組織家庭活動,爸爸媽媽積極配合。當身邊可以提起興趣的事情多了,自然而然焦慮感也就隨之下降了。

最後希望孩子們都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 參考文獻 –

  1. Art work! childart.ca. (n.d.). Retrieved October 28, 2022, from https://www.childart.ca/art-work

  2. 中國科學院,《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

  3. 兒童聯合國基金會,《2021 世界兒童心理健康報告》

  4. Loades, M. E., Chatburn, E.,Higson-Sweeney, N., Reynolds, S., Shafran, R., Brigden, A., ... & Crawley,E. (2020). Rapid systematic review: the impact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59(11), 1218-1239.

相關文章

孩子開始說話帶髒字、咒罵怎麼辦?

孩子開始說話帶髒字、咒罵怎麼辦?

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有些家長反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