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別人的苦難遭遇無反應是心腸硬嗎?怎麼更好些?

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導讀

曾經看過一條很暖心的視訊,一個小寶寶看到動畫片裡的人物摔了一跤,於是不禁大哭了起來,連鼻涕泡都哭出來了。

圖片來源:澎拜新聞

別看寶寶年齡小,但也是一位會為摔倒之人考慮、為摔倒哭泣的小寶寶呢。

但是,有些家長看到了卻表示擔憂,家裡的孩子就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好像完全感受不到其他人的心情和處境。孩子對別人的情緒無動於衷怎麼辦?

其實,這兩類寶寶截然不同的表現源於一種感知能力的高低——同理心

目 錄

  1. 什麼是同理心?

  2. 同理心:先天 VS 學習;男孩 VS 女孩

  3. 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同理心?

一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理解或感受他人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能力,會通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能夠與他人共情。

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官網有這樣一句形容同理心的話語:

同理心是人類意義的核心。它是道德行為、多種良好關係、獲得愛和職業成功的基礎。還是防止欺凌與其他形式的殘忍行為的關鍵因素。」

一個擁有同理心的人能更好的感受和回應他人的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種重要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健康的社會關係。

那麼,同理心這麼重要,如果孩子對別人的情緒無動於衷怎麼辦?

二同理心:先天 VS 學習;男孩 VS 女孩

首先,不需要太多焦慮。

其實小朋友對於別人的情緒無動於衷還是一件比較普遍的事情。

因為同理心的基礎是自我認知——一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後,他們才越能理解他人的感受[1]

所以,小朋友們通常對他人的感受非常遲鈍。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在兩歲後,也就是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的年齡,才會慢慢開始擁有同理心的能力。

雖然早在 1971 年的實驗中就證實了新生兒早在出生 18 至 72 小時的時候,聽到另外一個嬰兒的哭聲時,新生兒也往往表現出痛苦的反應[2]。說明小嬰兒也能被情感傳染,但在生命的第一年,共情痛苦更像是一種更具傳染性、反應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反應。其他人的不安只是觸發了嬰兒自己的焦慮或恐懼感。

這種哭聲也被稱為反射性或反應性哭聲。

因此,其實同理心並不單單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可以慢慢學習的。

並且,同理心也會有性別表現差異,很多研究都表明,女性在同理心測試中的分數普遍高於男性,通常會比男性有更多的同理心。也有研究表示在兩歲前男孩女孩的同理心的表達沒有展現性別差異,慢慢地到了童年後期,相對於男孩子,女生往往會更關心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3]

看來,女孩子名副其實是父母的「小棉襖」。這種性別的差異也會讓孩子們面對他人情緒時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三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同理心?

同理心很重要。

同理心是可以通過後天習得的。

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和獲得同理心呢?

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同理心

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同理心的最好方法是自己感受同理心,教孩子同理心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通過你的行動表現出同理心

作為家長,我們其實也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我們會用大人的觀點和看法來衡量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做法也缺少了同理心。

關於家長的同理心,我很喜歡的一個情節出自古裝劇《玉面桃花總相逢》。在劇中,夫妻倆遇到了一個很難管教的小男孩小貝,他頑劣調皮,又打又罵也不起作用。

於是有了下面這一段揣度男孩心理的臺詞:

「他只是一個八歲的孩童,送到這千里迢迢的陌生世界,他只能用反抗和叛逆,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惱恨。」

孩子的行為都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孩子的行為都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再多的管教,可能也不如讓孩子感受到:我懂你,我理解你,我承認你的感受

其實這就是大人的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同時為孩子展示了,讓孩子感受到了同理心。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前文中提到了:同理心的基礎是自我認知。

同理心的核心則是對情緒的理解和感受,這裡不僅僅是對他人的,也是對自己的。

所以,幫助孩子認識和麵對自己的情緒也是他們獲得同理心的重要因素。

然而孩子終究是孩子,不像大人一樣,有自己的方法,可以消解情緒。

當孩子們不表達同理心時,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同理心,而是不知道表達的途徑和出口。我們要做的就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為情緒命名,調節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發現了孩子的情緒波動,首先接納他們的情緒。

然後,我們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談談他們的情緒,能不能為他們做一些事情。「你怎麼了?」「為什麼不高興呀?」「我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嗎?」

最後,鼓勵孩子描述他們自己在那一刻的感受,為自己的情緒命名,比如沮喪、尷尬和憤怒,並鼓勵他們與你談談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如何去調控自己的情緒,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冷靜幾分鐘。

通過這種方式解開孩子的情緒密碼,他們也會學習和了解他人情緒的反應,如何面對和幫助身邊的人情緒問題。

為孩子提供練習同理心的機會

在劇中,還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片段,那個淘氣的小貝把同學芍藥的宣紙弄壞了,身為富家公子的他並不能理解對他而言普通的宣紙卻是同學很珍貴的學習用品。於是,阿嬌先生帶他去了同學家,當他看到破敗的街道和房屋,他突然明白了,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群人。

在那一刻,他也擁有了對於苦難人民的同理心。

在那一刻,他也擁有了對於苦難人民的同理心

所以,同理心的獲得就像學習知識一樣,也需要創造學的環境,也需要實踐和練習。

具體怎麼做?

看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建議吧:

1. 召開家庭會議

在遇到家庭分歧或者衝突時可以舉行家庭會議,在這些會議中讓孩子們發表意見,並鼓勵他們從其他家庭成員的角度出發。這是一個大人和孩子相互的過程,大人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並且孩子也需要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

2. 鼓勵同齡人的同理心

和孩子們多討論學校裡同學和朋友發生的事情,當發現孩子和同齡人發生衝突時,鼓勵孩子聽取和考慮他人的觀點。

3. 日常討論和反思同理心

和孩子在一起時,我們可以觀察孩子日常的同理心表現。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書本又或者電視上,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什麼富有同理心的行為很重要,以及為什麼缺乏同理心可能是有害的。

4. 討論道德困境

與孩子一起討論道德困境,那麼孩子會發現人與人會有許多不同的觀點,這樣也能幫助他們接受身邊不同的聲音。例如,「當我最好的朋友不喜歡另外一個新同學時,我應該邀請那個新同學參加我的生日聚會嗎?」「如果我發現有人欺騙了我的朋友,但那個人和我關係也很好,我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嗎?」

同理心是一個很溫暖的存在,既可以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也可以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健康有愛。

– 參考文獻 –

  1. Bischof-Köhler, D. (2011). Soziale Entwicklung in Kindheit und Jugend: Bindung, Empathie, Theory of Mind.Kohlhammer Verlag.

  2. Simner,M. L. (1971). Newborn's response to the cry of another infa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1), 136-150.

  3. Damon, W., Lerner, R. M., &Eisenberg, N. (Eds.). (2006).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John Wiley & Sons.

相關文章

孩子開始說話帶髒字、咒罵怎麼辦?

孩子開始說話帶髒字、咒罵怎麼辦?

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有些家長反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