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導讀
有很多家長,特別是一歲半、兩歲寶寶的家長,在後臺留言:
孩子好像進入了一個階段,有事沒事就喜歡尖叫。看到喜歡讀的繪本會尖叫;碰到不想吃的食物會尖叫;有時候自顧自就大聲尖叫起來。家長們則是筋疲力盡加上不知所措。
孩子總是尖叫怎麼辦呀?是正常的嗎?
目 錄
孩子為什麼會尖叫?
哪些尖叫情況需要值得注意?
孩子尖叫怎麼辦?
一孩子為什麼會尖叫?
孩子會使用尖叫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很正常的。
語言病理學家伊萊恩·韋茨曼認為「尖叫為幼兒提供了一種交流方式,直到他們掌握更復雜的語言系統」,因為在 18 個月左右時,孩子認識的詞彙非常有限,在不能很好的用語言交流的情況下,孩子們需要用另一個出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孩子尖叫背後要表達的內容,也就更更好的應對了。孩子尖叫有這些可能的原因:
1. 我是自尋開心的尖叫寶寶
小朋友其實對於發聲這件事非常感興趣,他們喜歡聽到自己的聲音。在 18 個月左右,他們很熱衷於鍛鍊聲帶肌肉,探索自己的音域對孩子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在詞彙量有限的情況下控制聲帶肌肉創造各種聲音,看看自己的聲音極限在哪裡。
並且,對於「充電五分鐘,放電一整天」的孩子們來說,他們也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消耗自己的無限精力,尖叫就是他們選擇的方式之一。

2. 我是需要關注的尖叫寶寶
很多時候,寶寶都希望爸爸媽媽陪在自己的身邊,這樣能感到安全感並且自己的需求也能第一時間被大人察覺到。但是安靜的等待對於寶寶來說有一些困難,所以,他們會選擇尖叫,這和他們扔東西、哭泣一樣,他們想通過這種得到爸爸媽媽的注意力。
寶寶們尖叫的時候也在說:「這裡,看我!」
3. 我是表達情緒的尖叫寶寶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的尖叫聲和大人一樣,是因為厭煩、憤怒或沮喪。
當他們遇到不想聽繪本;當他們想買玩具但大人沒有同意;當到了回家的時間卻不想走的時候,當他們想玩危險物品(打火機)家長不讓玩時,「不善言辭」的孩子們就會使用尖叫——「不好!」「不行!」「我不要!」
而且這種尖叫可以看做是即將到來的情緒風暴的預告,如果繼續發酵,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更猛烈的——嚎啕大哭、滿地打滾……

二哪些尖叫情況需要值得注意?
雖然說小朋友很多尖叫情況都是正常的,但有一些情況是值得家長注意的,因為經常性的尖叫也有可能是自閉症的傾向。
那麼,自閉傾向的尖叫有什麼特點?怎麼去注意呢?
1. 尖叫沒有目的性
在上文我們介紹了寶寶會尖叫背後的原因,他們為了開心,為了博關注,為了告訴大人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哪一種,寶寶們其實都帶有目的性。如果寶寶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就會從尖叫情緒中解放出來。比如,當家長給了孩子們關注,他們自然而然就不會再去尖叫了。
但是自閉傾向的尖叫是沒有目的性的,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選擇尖叫,僅僅是單純的崩潰,沒有任何理由,他們感覺到自己感官、情緒和資訊已經負擔過重,而且自閉症患者無法控制自己的崩潰。
2. 尖叫不需要旁觀者
通常小孩子鬧情緒也在測試家長的底線,如果通過發脾氣也沒有得到關注、沒有得到玩具,孩子們可能就會放棄這種方法了。
但是自閉症的情緒崩潰不一樣,單獨一個人沒有旁觀者時也會大聲尖叫,叫起來也很難被安撫。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跡象時,請儘早去醫院做問診和檢查。
三孩子尖叫怎麼辦?
對於孩子的尖叫問題,我們可以對症下藥:
如果孩子是為了開心和釋放能量而尖叫。
我們可以抱抱他們,拍一拍他們的背,有助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恢復他們原來的行為。可以和寶寶約定一個合適的「室內音量」,當寶寶大聲尖叫時,我們可以用正面的語言「請使用你的室內音量」來代替「不要尖叫」的指令。也可以適當帶著孩子出門「放一放電」。
如果孩子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力而尖叫。
那麼我們可以走到孩子身邊,讓寶寶知道大人了解他的需求、明白他的感受,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是不是需要什麼幫助,告訴寶寶自己之前為什麼不在身邊,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

如果孩子是為了表達負面情緒。
那麼首先我們面對孩子鬧脾氣,要先保持自身情緒的穩定,以免發展成為尖叫的孩子和崩潰的家長。
特別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我們要先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來幫助他的,是理解他的。如果孩子不容易安靜下來,那就儘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我們可以玩遊戲、可以讀一個孩子喜歡的故事、看一個有趣視訊。
等孩子完全平靜下來後,我們再平靜的和孩子說,剛才讓孩子不高興的事情,哪些是父母沒有理解孩子需求的,那我們及時滿足合理需求;哪些是堅決不能做的(危險的行為,損傷別人利益的行為),咱們為啥不能做,以後我們也不要這樣做。
當然,以上是一些基本的操作,還有進階的版本。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不斷的發展,我們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引導孩子的行為。
可以嘗試:
正確的行為——替代法+正面強化
替代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孩子使用尖叫來表達自己,那麼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還有些更好更合適的方法可以使用。
比如,當孩子開心激動時,可以選擇唱歌、可以「使用室內音量」、可以和大人商量出門消耗多餘的精力;當孩子想得到注意力時,可以直接告訴大人,「爸爸媽媽,可以過來陪陪我嗎?」;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可以嘗試深呼吸、可以用語言來描述「我現在很生氣」。
這些都是可以替代「尖叫」的方法。
在生活中,只要孩子使用這些替代的方式,那麼一定要及時給予正面的強化。正面強化就是當孩子出現了我們期望的行為時,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適當的獎勵。這個正面強化可以是物質上的,比如一張貼畫紙。
不過呢,也更推薦家長用精神上的獎勵:比如鼓勵的話語、延長戶外遊戲的時間、額外獎勵一次動物園的參觀活動、舉行家庭表彰大會等等。
負面的行為——消退法
消退法是一種行為療法,就是我們對負面的行為不予關注,不予理睬。那麼,這種行為發生的頻率就會下降,甚至消失。

消退法並不是針對孩子的所有行為,更多的是棘手負面行為,一般會作用於以下需要干預的行為:
尖叫
發脾氣/大哭
有危險的抓撓行為(確保安全和不會抓撓到別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當我們針對尖叫使用消退法時,他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資訊:尖叫實際上並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因為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一方面,他們有能力使用替代的方法;另一方面,有一小部分孩子在得到任何回應或關注後,會更強化尖叫是一種可行的交流方式。
所以,消退法可以很好的針對和弱化孩子「尖叫」這一特定行為,慢慢的孩子在引導下就不會再選擇「尖叫」來表達自己了。
最後也要提醒各位家長,消退法是在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使用的方法,如果對症下藥與正面強化有明顯的效果,那麼我們並不需要到使用消退法的地步。
並且,我們使用消退法時要配合替代法+正面強化一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使用消退法前,要確保孩子是安全的。
使用的過程中,觀察孩子狀態,同時切記只是忽視孩子的這一個行為,不是漠視孩子的情感,對其他的需求還是要及時滿足,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