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丁香媽媽教育
導讀: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我們喜歡,有些不喜歡。
我爸爸是局長,你算什麼東西?
你把玩具給我,不然我叫他們都不跟你玩。
那孩子就是naocan,我們一起去罵TA。
類似這樣的”不良示範”,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感到擔憂,那我們要不要去幹涉我們的孩子交朋友呢?
有人說,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然孟母為何要三遷?也有說,不需要去幹涉,讓孩子自己體驗才能有成長,有分辨能力。我們怎麼去把握這個度?下面直接看文章吧。
以下正文:
小朋友之間互相模仿很常見,「學好學壞」自然都有可能。如果家長發現有「學壞」的跡象,要不要隔離「壞孩子」呢?
我家孩子大豐收 4 歲多時,第一次聽到他說「SB」!
當時在小區花園,他和幾個小朋友發現了一隻毛毛蟲,興奮地圍著大樹看。突然一個 6 歲的哥哥小 A 說:
它怎麼爬得這麼慢呀,SB。
大豐收笑嘻嘻地說「SB」!像復讀機一樣,但唯獨選了這兩個字。
我本能地說「不可以說 SB,這個詞不好聽」。豐收抬頭看看我,縮了下脖子,笑得更開心了,沒理我。也沒再說髒話,我也就沒有再說什麼。
後來,我和家人陸續發現,小 A 不僅會說「SB」還會大笑著說「我 Kao,弟兄們上啊!」豐收在玩時,也會說「我 Kao,SB!」。
豐收爸爸還發現他模仿小 A 扮怪獸嚇唬小女孩,甚至出現打人、推人的行為。豐收爸那次特別生氣,嚴令禁止:
以後不許你再和小A玩!
並且讓爺爺奶奶少帶豐收和小 A 玩,試圖淨化他的交友圈。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遇到打人罵人或行為習慣不好的小夥伴,自己娃跟著「不良模仿」怎麼辦啊?
彆著急,今天我們就請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具有 10 年兒童教育經驗的王行老師,和大家好好說一說。

孩子和小夥伴「學壞」
不要急著干預
孩子出現不良模仿行為時,大家急於出手干預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不過出手前,需要注意幾個原則:
1、偶爾的無意識模仿,不要一驚一乍,過於敏感
豐收第一次跟著小 A 說「SB」時,僅僅是對「語音」的模仿,覺得新鮮好玩,並不知道它的「語義」和「語用」(在什麼時候使用這個詞達到什麼效果)。
也沒一直說,就不必特別干預,僅清晰告知「這個詞不可以說,是不好聽,不文明的話」即可。

因為模仿是孩子通過言語、動作的重複體驗來認知資訊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的自主學習過程,很多模仿行為會自行消退。
如果強調「怎麼別人說什麼,你就說什麼?一點主見都沒有?」,那本來「無意識地」模仿,就會被孩子意識到「哦,這就叫在模仿別人」。
如果孩子發現,我們很反感他的行為,他會覺得自己「被否定、被禁止、被批評」甚至有種「被糾正」的不舒服感。
那這種模仿就可能成為「抗爭」的工具:你越嫌我,我越要這麼做。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到堅持自己、對抗父母,而不是思考這件事本身。

2、孩子模仿了不良行為,不要一味杜絕和「壞孩子」接觸
家長在看到孩子模仿別人打人、罵人時,就急得不行。禁止小孩和個別「壞孩子」接觸。
但肯定發現,沒什麼效果。隔離孩子的朋友圈,很難做到,不太現實;二是,孩子會感到自己的「交友權」被侵犯,自己沒能力判斷好壞。表面上是保護,實際上會讓孩子更沒自信;三是,讓孩子生活在這種「真空」的安全環境裡,這種安全一定是暫時的。反而會讓孩子缺乏對危險和錯誤的敏銳度與判斷力。
你把剪刀都收起來,孩子就不知道剪刀是危險的。但實際上,與挫折一樣,危險是人生的常態。真實的生活就是由風險構成的。包括身體上的、情感上的、社交上的。作為父母,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讓孩子具備「判斷力和自控力」。
孩子有足夠的智力從錯誤中學習。於是,我就告訴豐收爸放鬆點,別硬來,適得其反。


已經和小夥伴「學壞」了
家長怎麼辦?
1、明確言行的界限,增強判斷力
孩子模仿不良行為的當下,家長要嚴肅鎮靜,溫和而堅決地告訴孩子:什麼話不可以說,可以替換成什麼話;什麼行為是不可以做的,可以替換成什麼行為。如:
「SB」這個詞不可以說,對人不尊重,你可以說「不行」;
「我 Kao」這個詞不可以,你可以說「哇哦」;
他來叫你去嚇唬人時,你可以說,我不想去,我要玩別的。
後來,豐收再聽到大人或小朋友這樣說,就會跳出來講「不可以說 SB、Kao,更不能對你的家人、朋友這樣說。」

2、多角度提問言行的影響,而不要評判人
兒童的人格尚未定型,不要引導孩子說「小A不好」、「小A是個壞孩子,你不要跟他學」,這會讓孩子單純的把「人」和「行為」劃等號。
孩子覺得爸媽老是批評他們,就是不愛他們。也是因為父母沒跟他們說過「我愛你這個人,但不喜歡你這個行為」。聚焦言行而非針對人的方法,也暗示了你的言行是可以改善和控制的。
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這樣的言行對別人有什麼影響?
小 A 這樣說、這樣做,你覺得誰會不高興?
你們扮演怪獸去嚇唬女孩子,女孩子們是什麼感受?
下次還會和你們一起玩嗎?
他們會怎麼想你?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小A可以說髒話,我就不可以?」你正好可以告訴他「罵人是他的事;你不去罵人,是你的事。罵人是他的選擇,你的選擇是什麼?你想讓別人怎樣看待你呢?」

3、鼓勵孩子自我肯定,自己選擇
為了有改善的動力和積極的自我認知,可以找孩子做得好的小細節,鼓勵他自我肯定。比如:
看到小 A 去抓女孩的時候,你並沒有馬上衝過去,為什麼啊?
看來你猶豫了一下,站在旁邊等了一會兒。
說明,你還是知道對錯的,你不是有意讓別人不高興。
爸爸叫你的時候,你就停了下來。
這些是你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你覺得還有嗎?
我們默認孩子只是暫時犯了錯誤,孩子會更願意改正錯誤。這種積極的暗示特別重要。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和豐收說「你只是不知道,當你知道了就可以做到;你想改善,你就可以改善。」這種信任的方式會賦能孩子,激活他改善的動力。
允許孩子模仿,讓他自己思考,自己選擇,也是在加強孩子的自我;一味地不讓他模仿,強迫他不要再跟這個小孩玩,才是在教孩子如何失去自我。


如果孩子非要和他玩怎麼辦?
到這兒,很多家長肯定還有這樣的疑惑:孩子非要和這樣的小夥伴玩怎麼辦?我能不能不讓孩子和他接觸?
年幼的孩子,心智尚不健全。作為家長,當然可以通過「觀察和評估」做出判斷:減少和這些明顯習慣不良的同伴接觸。
判斷標準有兩個:一是家長自己的價值觀。比如在我們家就是不能隨便打人罵人,更不能惡作劇傷害別人。
另一個是「壞孩子」對自家娃造成的實際影響已經比較嚴重了。比如孩子會經常惡作劇嚇唬比自己小的孩子等。

避免「同伴的不良影響」最核心的是:在平時,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力,教孩子如何判斷、思考、應對和管理的自己的言行。
以後孩子長大,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老師、同學、社會上的人。某種程度上,我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對孩子,或孩子怎麼去模仿別人。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社交圈,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家庭,讓你們的孩子們經常一起玩,形成你和孩子都滿意的友誼圈子。
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讓孩子行為好」,而是「孩子有能力讓自己行為好」。

本文專家

王 行

合作專家
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十年兒童和家庭教育經驗

鄧欣媚

審核專家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製作
監製:蘭蘭
排版:小何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