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老媽聊天,說起我大姐小時候學走路早,學說話也早,原本以為這是她聰明,後來才知道啥都要遵循規矩,走路走早了不見得是好事,當然,啥都比別人晚太多也不見得是好事。
我媽為啥會這麼說,其實都是大姐這個例子比較突出。

我大姐是我們家裡個子最矮,腿型最不好的一個,如今她生了兒子,發現孩子的鈣物質也同樣缺乏,小小年紀就開始補,我媽說這都是大姐小時候啥都比被人早的壞處。
走得太早,腿變形,因為腿那時候還太軟呢。說話太早浪費精神,不如那些說話晚一點的孩子,養養精氣神。
老人說的就是單純憑經驗。可科學上的說明,卻能深入我們的心。
事實上,科學家也就講這一切剛剛好是最完美的。

對於小寶寶來說,他們的最佳學走路的年齡應該在一週歲前後,向前可以追溯到九個月,這時候孩子就有站起來的衝動,還有的寶寶可以到孩子十六個月,這兩個時期都是孩子學走路的正常時間範圍,但更早點麼或者更晚點就不見得好事。
有人說,發育早的孩子是聰明的表現,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說法還沒有定論呢。就算是聰明和後天父母的教育等等方面也有關係。
一個孩子學習說話的早晚,學走路的早晚只能說明孩子的腦發育會早一些,但以後的表現這並不是唯一的依據,就算是聰明的界定也分真聰明和假聰明兩種。所以,家長比用學走路的早晚來判定孩子的聰明程度。

那些看到別人家孩子走路早的家長也不用著急,孩子如果學走路太早,很容易導致孩子O型腿或者X型腿的發生,這對孩子一日後的形象影響非常大。
另外,那些學走路早的孩子在父母的強迫下,很容易對走路失去興趣,這種心態務必影響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的不足,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心態很重要,保持理性的平和的心態是對孩子最好的要求,更是給孩子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最後,還是要對那些給孩子準備了學步車的家長說,這玩意還是別用了,一方面,它是減少了孩子爬行的機會,另一方面孩子核心肌群和腿部力量不足,只能增加孩子體重對於骨骼的壓力,而學步車給孩子造成的危害幾率也是極其大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學習,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