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黃新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公眾號: 小新聊病例
導讀
我們知道維生素 D 是預防佝僂病的重要舉措,隨著兒保意識的普遍提高,曾經的「兒科四大病」之一——營養性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已經非常罕見。
對於絕大多數健康兒童來說,食物獲取的維生素 D 通常不足以滿足機體需要,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 D。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種特殊的疾病,補充維生素 D 可能會有致命危險!
目 錄
人體對維生素 D 有很好的耐受性,沒那麼容易中毒
兩個特殊的案例,發病過程非常相似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不總結可能會踩坑
一人體對維生素 D 有很好的耐受性,沒那麼容易中毒
我們都知道,對於健康人群來說,每天補充 400-800IU 的維生素 D 是安全的。2011 年,美國醫學研究所評估了維生素 D 可以耐受的上限值,他們認為,對於 0-1 歲嬰兒,每日攝入 1000IU 維生素 D 不會出現高鈣血癥、高鈣尿症及異位鈣化的風險。
極端情況,兒童誤服 36000IU 的維生素 D 也不至於引起中毒,這種情況不需要洗胃!只需要停服維生素 D 一段時間即可。
這是因為,人體對維生素 D 有較大的耐受性。更多關於維生素 D 中毒的相關知識,筆者既往曾寫過《維生素 D 吃多了怎麼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正是基於上述意見及研究,兒保科醫生對於維生素 D 缺乏的兒童(維生素 D<20ng/mL(50nmol/L),經常會給 1000-2000IU/天,甚至更大。
不久前,有患兒因兒保檢測維生素 D 低於 30nmol/L就診,兒保科醫生建議每天給予 1600IU 維生素 D。
家長來我門診再次諮詢筆者,我當時回覆:「一般而言,如果給予 400~800IU/天可以長期服用,不用監測維生素 D 水平;如果給 1600IU/天或更大劑量,則需要定期檢測。如果想要更快使維生素 D 水平恢復正常,可以考慮相對大劑量的補充方法。」
關於每日究竟吃多少維生素 D 的知識,筆者此前寫過《維生素 D 缺乏,補多少合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我知道,如果這麼說,很多兒保醫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但,為什麼我會小心謹慎地給出不同的建議呢?這種因為,這個患兒有不明原因的發育落後,維生素 D 缺乏只能解釋其一部分臨床表現。
發育落後可能存在未知病因,我們對於未知的東西,還是要保持敬畏好一些。如果對於非常健康的個體,則補充維生素 D 可以給相對大的劑量。
那麼,為什麼不同專業的醫生會給出不同的建議呢?這可能是不同專業醫生面對的疾病人群不同,這就涉及我們今天要談的這個特殊的疾病。
二兩個特殊的案例,發病過程非常相似
言歸正傳,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特殊的病例。
患兒小 A 出生後不久,因為黃疸住院,當時醫院檢查了生化,醫生只關注到與黃疸相關的指標,忽略了有一項指標偏低,我們姑且稱之為 X。
很多人會很奇怪,難道不是每一項異常的指標都需要關注嗎?並非如此,因為 X 指標在兒童通常是升高才有臨床意義,X 指標下降很罕見,輕微降低見於健康個體或其他繼發因素(比如檢驗誤差),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是見於非常罕見的罕見病,而這個罕見病幾乎絕大多數兒科醫生都不認識。
4 月齡時,患兒小 A 因為身長和體重增長緩慢就診,醫生評估大運動落後,檢查頭顱彩超未見異常。
9 月齡,患兒小 A 因胃納差 1 個月就診,家長說患兒不吃任何輔食,只喝奶,兒保醫生建議改變食物形狀和味道,補充維生素 D 等。
10 月齡,患兒胃口越來越差,還是不吃輔食,並且出現了嘔吐的症狀,兒童消化科醫生給予護胃、口服補液鹽和中成藥等治療。
11 月齡,患兒胃口仍不佳,輔食還是不吃,嘔吐沒有加重,兒保醫生檢查維生素 D 偏低,建議 1000IU/天的維生素 D。
1 歲,患兒嘔吐較前明顯增加,胃納依舊不好,醫生此時檢查生化及電解質發現患兒存在嚴重高鈣血癥,血離子鈣 2.2mmol/L,總鈣高達 4.1mmol/L(正常為 2.25~2.75mmol/L)。
小知識:低鈣血癥時看離子鈣,高鈣血癥以總鈣為參考標準,血鈣大於 2.75mmol/L 為高鈣血癥;當血鈣大於 3.5 為嚴重高鈣,超過 3.75mmol/L 則認為是高鈣危象,需要緊急治療。
按血鈣升高水平可將高鈣血癥分為輕、中和重度:
輕度:總鈣 2.75~3.0mmol/L
中度:總鈣 3.0~3.5mmol/L
重度:總鈣>3.5mmol/L
高鈣危象:總鈣>3.75mmol/L
鈣離子的調節,筆者總結為「三種激素、三個器官」,即甲狀旁腺激素(PTH)、降鈣素、1,25- 二羥基維生素 D3這三種激素共同調節,參與調節的器官包括骨骼、腸道和腎臟這三個器官,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異常均可導致高鈣血癥。
這些激素如果發生紊亂,骨質再吸收增加、腸鈣吸收增加和尿鈣重吸收增加等,會導致高鈣血癥的發生。
在高鈣血癥的病因鑑別方面,根據甲狀旁腺細胞功能是否紊亂分為兩大類,即 PTH 依賴性高鈣血癥和非 PTH 依賴性高鈣血癥。
即便有這些知識儲備,甚至通過查閱文獻,按照高鈣血癥的診治思路,有可能也根本查不到病因,比如下面這張鑑別思路:

事實上,患兒已經 3 次查過某項指標提示與高鈣血癥有關,即我們前面說的生化中的 X 指標,我們不妨來看另一個案例檢查結果,讀者不妨猜一下哪個是 X 指標(實際上,患兒出生後先後查過 3 次這項指標),如下:

注:非小 A 患者的檢驗,而是下面相似案例患者的檢驗結果,此處只是為了說明這個異常指標的隱匿。
為什麼通過常規思路,無法找到具體病因呢?
正常情況下,經過消化吸收的鈣,在「三種激素、三個器官」的調節下,多數鈣離子用於成骨,這樣血液的鈣離子可以維持一定的穩態。但是,成骨活動除了上述「三種激素、三個器官」之外,還需要一個重要的酶——鹼性磷酸酶(ALP)。
ALP 升高我們都非常熟悉,在兒童主要見於 4 種情況:
生理性升高(即生長期兒童 ALP 正常升高);
肝膽疾病,如肝炎、阻塞性肝病、肝硬化及肝臟腫瘤等;
骨骼疾病,如佝僂病、軟骨病、代謝性骨病、骨髓炎和骨腫瘤等;
其他,如腎小管酸中毒、甲狀腺及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及藥物影響。
但是,如果我問,ALP 降低見於什麼情況?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回答得上來。
對於 ALT、AST 和 ALP,我們通常會看有沒有升高。但是,鹼性磷酸酶(ALP)降低呢?很多醫生會很驚訝,鹼性磷酸酶還會有降低的情況??

來源:2021 年《兒童臨床常用生化檢驗項目參考區間》(WS/T780-2021)
低鹼性磷酸酶血癥少見,多為繼發病因。
導致低鹼性磷酸酶血癥的原因有:抗凝劑干擾、甲減、大量輸血、心肺體外循環、惡性貧血和肝豆狀核變性(嚴重肝功能衰竭時)等。
嚴重甲減時會出現低鹼性磷酸酶血癥,這很可能是甲減導致的 Zn 與 Mg 缺乏造成的。極少數的情況下,見於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是你是否多一個心眼留意異常的蛛絲馬跡。事實上,上述案例已經不是筆者第一次診斷此病了。
更多關於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的知識,以及精彩的病例分析,見筆者此前曾寫過的「小新探案」系列《嘔吐、抽搐和發紺:難倒 6 個亞專科,從一個細節看出「破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三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不總結可能會踩坑
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我們不打算科普,但是我們需要從上述兩個病例總結經驗,避免踩坑。
如果你對這兩個病例進行分析,你會驚奇發現,他們的發病過程幾乎一樣!上述連結這個病例,患兒已經因為反覆高鈣血癥發作,在一次極端高鈣血癥時心臟猝死,夭折了。
我們知道,維生素 D 有助於提高血鈣水平,對於高鈣血癥病人來說攝入較大劑量的維生素 D 是存在風險的。上述連結裡的案例,是在確診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治療才夭折的,固然沒有糾紛。但是,如果回憶一下發病過程,肯定會不寒而慄。

也就是說,病例從身高體重增長落後及胃納差就診,因為查維生素 D 缺乏,給與增加維生素 D 口服劑量,進一步加重了原有的高鈣血癥,高鈣血癥會影響胃腸道功能,導致嘔吐。
我們不妨假設可能的發病過程:
患兒因為高鈣血癥、高鈣尿症,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及成骨,所以才會出現身長、體重增長及大運動落後;
因為高鈣血癥,胃腸道功能紊亂,影響消化吸收,才會出現胃納差;
因為高鈣血癥加重,進一步導致胃腸道蠕動異常,從而導致嘔吐。
假如,患者在這種情況下,因為高鈣危象出現生命危險,那麼維生素 D 增加劑量是否促進這一過程,恐怕難辭其咎。
那麼,重點來了,從這兩個病例,我們得到什麼啟示呢?
對於健康的個體,只要加強監測,給予較大劑量的維生素 D 是比較安全的;
維生素 D 對於非高鈣血癥的兒童來說是安全的,並不是對維生素缺乏症的人安全,使用較大劑量的維生素 D 時需要先排除高鈣血癥;
當維生素 D 缺乏,又遇到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時,補充維生素 D 存在風險,更不用說補充較大劑量的維生素 D;
對於發育落後,特別是有胃納差、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要注意鑑別病因,補充維生素 D 前,建議檢查鈣和血鹼性磷酸酶水平;
嚴重高鈣血癥的嬰兒,需要考慮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的可能性;
並不是佝僂病都可以補充維生素 D,遺傳性低鹼性磷酸酶血癥可出現佝僂病表現,補維生素 D 反而會加重病情;
任何時候,沒有一種醫療策略能適用於所有的人群,但是也別帶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理,對所有需要補充維生素 D 的兒童進行抽血;
對於存在不明原因發育落後、佝僂病、嘔吐和胃納差的兒童,需要帶著敬畏心理,積極尋找病因,「常規治療」可能不合適,甚至存在風險。
全文 over,更多精彩病例,歡迎關注小新醫生的公眾號「小新聊病例」。
– 參考文獻 –
中華兒科雜誌 2021,59(3):21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