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經常有家長問:如何讓孩子成功?
卻鮮少有人問:如何教孩子失敗?
「失敗」在我們眼中趨向一個貶義詞。有時候是孩子害怕失敗,有時候是家長害怕孩子經歷失敗。
確實,如果孩子經歷失敗,家長會有很多擔憂,擔憂失敗的經歷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擊垮孩子的心理防線,所以我們會盡量幫助孩子規避失敗的可能,盡力為孩子創造鮮花和掌聲的成長環境。
我們今天就從家長的擔憂說起,聊一聊失敗到底會帶給孩子什麼。
目 錄
擔心失敗會降低孩子自尊心
擔心孩子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後果
如何培養孩子「成長的心態」?
一擔心失敗會降低孩子自尊心
確實,遭遇一些挫折和坎坷可能會降低孩子的自尊心。
但是自尊心水平並不是簡單地越高越好,越高也並不代表孩子在學業和事業上更加成功。
發表在《社會與臨床心理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篩選了課堂上成績為 C、D、F(成績較差)的一部分學生參與了實驗。
在第一次測驗後,學生們會接受不同的郵件資訊——被隨機分到控制組和提升自尊組,之後再一次進行測驗。
最後結果發現,成績越差(D 和 F)的學生在接受提升自尊的干預後,反而在測驗上表現得更差了。

相比 D、F,成績為 C 的學生並沒有因為分組而表現出現前後的較大差異。
這說明,其實並不是我們簡單地幫助孩子提升自尊,他們就會變得更好,表現得更好。
當高自尊脫離了心態和能力,反而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孩子招架不住。
二擔心孩子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後果
心理韌性(Resilience)代表了孩子的抗擊打能力,直譯過來是彈力,恢復力,順應力。
在心理學上,是指當我們已經處於壓力、挑戰甚至是面對威脅和冒險的環境中時,是否能在情緒和行為上做出有利的調整,快速適應環境並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但是心理韌性並不是精心呵護、保護出來的。
在有關心理韌性的心理模型中,能力在高度的壓力狀態下的確下降,但是當人們處在較低或中等水平的壓力狀態反而可以提高心理韌性。適量強度的壓力、威脅和挑戰反而可以成為增強個體適應能力和發展的一種潛能。
心理韌性就是我們的一根心理皮筋,適當的力量就可以讓這根皮筋迅速恢復,然後再「彈」回去。

所以,一次兩次地失敗並不會擊垮孩子,在合適的引導下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強。
並且,失敗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讓孩子們承擔後果——「當我做 A 時,B 就會發生」。
如果我不學習,我就會在考試中不及格;
如果我不練習,我可能會失去舞臺表演的機會。
失敗的體驗可以將孩子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決定和最終的結果聯繫在一起,當再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他們也會更加謹慎,三思而後行。
看得出,失敗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偶爾地失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失敗,有沒有提升自己的能力來克服失敗。
這裡也要再提一下之前講到過的概念——「成長的心態」。
「成長的心態」是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杜維克提出,是指人們認為可以通過努力和解決問題來改變自己的能力和處境。與「成長的心態」與之對應的是「固定的心態」,人們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自身的一些能力是無法改變的。
面對失敗,孩子更多的用成長的心態還是固定的心態來看待很重要,成長的心態可以幫助孩子在失敗中學習和成長。
三如何培養孩子「成長的心態」?
1.家庭中的「成長」氛圍
孩子面對失敗時候的心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失敗,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依舊是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杜維克和海默維茲發現父母的「失敗心態」對於孩子影響很大,關乎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失敗經歷以及自己的能力智力。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認為失敗很可恥、很可怕,那麼孩子遇到挫折、遭遇失敗時,他們也會懷疑否定自己。
比如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
「你怎麼連數學這點東西都學不好?」
「爸爸媽媽太失望了。」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數學。」(雖然安慰了孩子,但是也否定了他可以努力變好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要比孩子先學會接受失敗。
重要的不僅僅是我們會幫助孩子慶祝勝利,更是我們也可以容忍和理解他們的失敗和挫折。

2.誇獎孩子,誇他的努力,而不是天賦
還是心理學家杜維克的一項早期研究,邀請五年級的學生們完成任務。
在第一輪簡單測試任務後,無論表現得如何,學生都會收到積極的反饋,但誇獎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一組學生因為聰明而受到誇獎,「你一定很聰明!」
而另一組學生因為努力而受到誇獎,「你一定很努力!」
接下來的第二輪任務難度升級而讓所有人都無法完成,之後第三輪任務再一次調成了簡單模式。
結果是,因為之前失敗而灰心的「聰明組」比第一輪表現差了 20%;而同樣經歷失敗的「努力組」成績卻提高了 30%。
杜維克認為聰明的那一組孩子的心態更趨向於「固定的心態」。這一群孩子容易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看做固有的能力,會認為結果是一定的,難以改變的。即使在後續的實驗中,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孩子們也會選擇了解和測試表現相關的內容,比如告知其他人的測試分數,而不是獲得解題的思路提示。
所以這種「固定的心態」導致遭遇失敗後,他們就會下結論——自己的能力還無法完成目標任務,在後續簡單的測試中他們依舊持有能力不匹配的想法而導致成績下降。
反之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們更容易獲得「成長的心態」,他們會更好奇能夠幫助他們破解難題的提示資訊,希望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所以,家長要誇孩子做了什麼:
誇孩子取得的進步——「今天老師跟我表揚你,主動上講臺嘗試解題,媽媽聽了為你開心!」
誇孩子努力的行為——「我今天看到你花了整整一個小時鑽研數學題,我覺得你特別有學習精神,很棒!」
3.面對失敗,可以正面管教
我們可以參考正面管教中的方法步驟來幫助孩子:
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我們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或者直接表達出我們的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被傾聽,他們更願意去解決問題、克服問題。
比如,「你跟媽媽說一說你怎麼想的,我想聽一聽,媽媽很關心你。「
「我知道你這次沒有考好,你覺得很丟臉,很難過。「
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感,加強聯結
可以和孩子講述自己的失敗經歷,拉進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告訴孩子失敗之後你會感覺難過、尷尬、傷心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沒有什麼大不了,都是可以解決的。

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讓孩子關注問題的解決:「嗯,我很理解你,你看能不能想一個辦法,可以讓事情變得好起來,你可以做些什麼?」
當孩子付諸行動時,還需要父母多多費心,關注他們的努力和進步,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
總 結
最後,再幫助大家總結一下重點——如何「教會」孩子失敗:
不要過度保護,讓孩子承擔低風險後果
容忍和理解孩子的失敗和挫折
正面管教幫助孩子直面問題
真誠地誇獎孩子努力和進步的行為
當然啦!
在最後也要強調一點,千萬不要橋枉過正,比如人為的給孩子製造困難和挫折哦!
– 參考文獻 –
Forsyth, D. R., Lawrence, N. K., Burnette, J. L., & Baumeister, R. F. (2007). Attempting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ruggling college students by bolstering their self-esteem: An intervention that backfired.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6(4),447.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Haimovitz, K., & Dweck, C. S. (2016).What predicts children’s fixed and growth intelligence mind-sets? Not their parents’ views of intelligence but their parents’ views of fail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6), 859-869.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
簡·尼爾森. (2016).正面管教: 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