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導讀
曾經班上有一個娃,性格真的是不緊不慢,喝水慢、吃飯慢、穿鞋慢……總之他經常最後一個,而且他也一點都不著急。
我不由得感嘆,佛系!
孩子媽和我聊天,說在家裡也是一樣的,大人只能乾著急!
今天和大家嘮一嘮面對慢性子的佛系寶寶,我們應該怎麼做?
目 錄
第一步——心理默唸:慢性子很正常,我不著急!
第二步——該出手時就出手
一第一步——心理默唸:慢性子很正常,我不著急!
因為有時候著急也沒有用!
性子慢和他們天生的氣質類型分不開呀!
每個孩子生來就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兒童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把這種不同歸結為:孩子與生而來的氣質。並且經研究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嬰兒都可以歸類於三種不同的氣質模型。
容易型兒童(40%)——情緒溫和,通常是積極的,就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天使寶寶」;能很好的適應新事物的變化,快速適應新遊戲規則;
困難型兒童(10%)——情緒強烈且消極,伴隨經常大哭、大笑; 接收新事物需要更多適應的時間,生物節律缺乏規律,會給撫養者帶來更多的困難;
慢熱型兒童(15%)——溫和的情緒反應,不會大喜大悲,也不會大吵大鬧; 對新事物和變化適應較慢,並不容易激動,在沒有壓力的情景之下,多次重複觀察之後會逐漸新環境。
所以呀,那些生活中溫和、安靜、慢性子的孩子,往往就屬於慢熱型兒童。

那到底哪一種氣質類型更好呢?是不是容易型更好?
孩子的氣質類型並沒有優劣之分,容易型的寶寶只是對於撫養者來說更省心一些而已。
孩子的氣質特徵代表了孩子探索和回應這個世界的方式,是他們獨特的個人風格,更是與生而來。
就像文章開頭的小朋友,他雖然慢,卻十分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比如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幼稚園每週留一次的「小作業」,雖然做的慢,但是都很好地完成了;比如做手工的時候,他粘的很慢、剪得很慢,但是一定會認真完成,且經常會有自己的創意,會把裝飾好的紙杯放在頭上,然後告訴我,「我是一個廚師」……
所以說,「慢性子」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孩子的性格可能就是如此,而且要相信他們也有把事情能做好的能力,只是慢了一些。
我們會著急,只是因為孩子並沒有跟上我們設想和預期的速度和進度。覺得難受的,其實只有家長自己。
心理學家們對於氣質的論點也一直強調「匹配」(Goodness of Fit),是指環境和氣質的匹配性。當孩子的氣質和家庭教育相匹配時,會給予孩子更廣闊的的發展空間。
當我們有一個慢性子寶寶時,我們家長的腳步也可以稍稍慢下來,多一點耐心,更好的匹配孩子的氣質特點。
因而,當你看到孩子慢慢悠悠著急上火的時候,一定心裡先默唸三遍:慢性子很正常,我不著急!

二第二步——該出手時就出手
作為幼稚園老師,對於這樣的小朋友,大部分時間在班級中都是尊重孩子的性格和天性的,這就是孩子日常的行事風格。
同時我也非常理解各位家長的感受——雖然知道孩子最後會好好完成要做的事情,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看著實在是著急。特別是在班級裡,當我預判小朋友可能會影響班級的流程進度時,老師也得想辦法讓娃別掉隊呀。
那麼,慢性子小朋友可不可能變快呢?什麼時候會變快呢?
在他動力值升高的時候。
那什麼時候娃做事的動力值能升高呢?
我來舉兩個例子:
之前提到的小朋友知識學的很快,大運動發育的比較慢一些,於是你會發現他在教室上課回答問題很積極,在戶外活動時候慢吞吞;還有一次吃蛋糕,平時吃一口歇一口的小朋友居然暴風吸入,原來他愛吃甜食,可是家裡一般不被允許吃。
所以,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有競爭力;還可以讓對當下的事物感興趣,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的動力值大大提升。
可以嘗試這麼做。
1. 競爭遊戲:
在外出換鞋的時候,當一部分快手快腳的小朋友換好鞋後,會讓剩下的娃們開始比賽,完成等待的小朋友給他們加油。這樣,所有人都有事情安排,換鞋的提升速度,等待的加油鼓勁。
在家裡,我們也可以和小朋友進行一些比賽的遊戲,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

2. 靜止遊戲:
類似於「木頭人」的遊戲方式,分為「木頭人」狀態和「行動」狀態,當我們喊木頭人的時候,大家一動不動;當我們喊「行動!」的時候,小朋友可以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你會發現,在每次靜止的時候,娃們的專注力會大大提升!而且進入行動狀態的時候,小朋友要比平時更加迅速!
3. 約定歌曲:
很多時候,一首歌甚至是一聲哨子、一句口號都要比家長的催促更有用。
當幼稚園的孩子在區角玩玩具時,結束時我會放一首收玩具之歌(clean up song),小朋友一聽到歌曲就會自動進入收拾的狀態;當我在整隊或者需要孩子們突然集中注意力時,會大喊一聲「注意!(Attention!)」,孩子們便會看向我接「1,2!」這時候再和娃們宣佈事情,他們也更能豎起自己的小耳朵。

在家裡一些特定的過渡時間,比如收玩具、外出或者上床睡覺,都可以選擇對應的歌曲,歌聲一出,就代表收玩具\外出\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
和娃約定屬於你們的口號,當然也可以問幼稚園老師班級裡使用的口號,這樣當我們和娃說正事的時候,就不用擔心他們心不在焉,說了等於白說。
這樣一來,孩子做事的效率也會提升了,家長們也不至於太著急。
但是,不要忘啦,慢性子是他們的氣質特點之一,就像龜兔賽跑裡的小烏龜,雖然緩慢但也一直在前進呀。不用把小烏龜變成小兔子,家長們不需要這麼做,孩子們也不需要。
所以,當家長們面對慢性子的娃時,第一步先別想怎麼讓娃變快,而是讓我們自己先不要那麼著急。
請跟我再默唸三遍:「我不著急!」
看到這裡,家長們肯定會問,早起要上學了,媽媽也得上班,孩子有起床氣都要遲到了,這時怎麼辦呢?是否可以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呢?你可以看看這篇👉人類幼崽拖延,如何做到不怒不急不發火地催促?家長很難,孩子其實也冤
又比如孩子容易磨蹭拖延,如何長期培養,養成好習慣?你可以看看這篇👉孩子有起床氣,早上必哭鬧又碰不得,怎麼辦?
– 參考文獻 –
Chess,S., & Thomas, A. (1984).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behavior disorders from infancy to early adulthood. New York:Brunner/Maz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