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分離後情緒低落,要讓孩子學會說「再見」

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春節結束,你家小孩有好好和親人朋友「說再見」嗎?一個關於成長和獨立的主題……

不用工作的快樂時光總是那麼短暫,春節一晃神就結束了,整個人沉浸在春節結束綜合徵裡,還不想和假期說再見呢!

沒想到,嘿!家裡小孩比自己的反應還要大。臨走時,變得悶悶不樂,甚至直接哭成了個小淚人。

和玩了幾天的小朋友已經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和親戚長輩感情那真也算是相處到位了,分別的時候情緒低落甚至是山崩海裂……

這才發現孩子好好說個再見怎麼這麼難呢!

其實「說再見」這件事對於小朋友來說還真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孩子們需要大人的理解和幫助,教授他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分離和變化。

目 錄

  1. 為什麼小孩子說再見這麼難?

  2. 如何幫助孩子好好「說再見」?

一為什麼小孩子說再見這麼難?

1. 孩子們在學習如何依戀,卻不知道怎麼斷開

「說再見」其實是孩子們成長和獨立的道路上重要的一程。

我們人類的幼崽和其他小動物不同,生來就需要大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人類幼崽們沒有思考和想法,同時也不具備任何能力。

這樣一位沒有生存能力的小傢伙來到世界上,他/她能感受到的安全感不源於自身,來源於人與人的聯結,來源於對於他人的依戀。

就如著名心理學家鮑爾比所說,「與特定個體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結傾向是人性的基本組成部分」。

當我們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分離和說再見其實對於他們來說是對於自身安全感需求的一種挑釁,是對依戀關係的一種威脅。他們越不成熟,就越渴望接觸和親密。

所以孩子們和最親密的人分開時會表現出分離焦慮,他們會哭泣會抗議,會被不安全感包圍。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所接觸的世界慢慢變大,不僅僅和父母,會和更多的人產生聯結。

孩子們學會了與他人建立社交關係,與此同時,他們卻不知道怎麼斷開。

幫助孩子度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分離,其實也是孩子們人生走向獨立的必修之課。

2. 對於孩子們來說,生活中的改變是天大的事情

在我們以往的文章中,經常提到幫助孩子將未來發生的事情「視覺化」,比如在幼稚園我們會把一日流程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比如我們會告訴孩子指針指到 5 時我們就要離開回家了。這種「視覺化」的好處是讓小朋友能都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能夠做好心理準備。

追根溯源是因為孩子們在生活中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所以給孩子們創造規律的生活和可預測的流程,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突如其來的變化也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消極情緒。

對於孩子們來說,生活中的很多小改變也是天大的事情。

生活中的很多小改變也是天大的事情

面對改變,一方面,就如上文提到的,我們儘量為孩子們提供穩定的、流程化、視覺化的生活節奏,當孩子們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那麼心中的安全感也隨之增加了;

另一方面,生活中充滿了變數,並不總是可以預測的。我們同樣也需要告訴孩子生活中的變化就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學會承認變化,接受變化,變化就是一天中非常自然的一部分。

讓孩子知道,我們雖然無法控制變化的發生,但是我們可以控制對變化發生的應對方式。

二如何幫助孩子好好「說再見」?

1. 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我們希望孩子接受分離,成長獨立的前提,恰恰是不要強迫孩子長大,在最早的幾年裡幫助孩子們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為孩子的心理成長打好安全的地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鮑爾比「依戀關係」的理論基礎上,開展了「陌生情景實驗」——心理學家們觀察 12 至 18 個月的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下,母親離開後的短暫獨處和母親返回重聚後的行為和情緒反應。

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一類的嬰兒,他們在父母離開時,陌生的環境中孩子也會焦慮哭泣。當父母回來時,可以馬上在懷抱中尋找安慰,恢復平常。這樣的親子關係被稱之為「安全型依戀」關係。

面對突然的分離,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並沒有向失控的方向發展,而是可以通過後續父母的安撫而回歸正軌。

通過觀察,這一類養育者對於嬰兒的需求更為敏感,會琢磨小嬰兒的情緒,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幫助孩子。

正是這種「安全型依戀」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基地,讓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有獨立闖到世界的信心,有平常心對待分離的底氣。

2. 變化不可控,自己可控

這裡對自己的控制並不一定是要笑著面對分別,而是了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行為,幫助自己接受變化。

「說再見」本來就是件傷心事,孩子的那些負面情緒都是真實存在的。讓孩子把情緒收回去或者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都算不上好辦法,我們最好能夠幫助孩子去面對和適應自己的焦慮和崩潰,接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系列變化。

當孩子面對分別時,家長們也別光看個熱鬧,還是要花點時間聽一聽孩子當下的內心感受,鼓勵他們說出來,告訴孩子們我很理解你!

如果孩子說不出來,那正好就是我們幫助孩子學習自己感受,命名自己情緒的時候,告訴孩子「你現在是因為要和好朋友說再見,所以很傷心很失落,這都是很正常的。」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曾經面對分離的經歷,而且如今高科技的當下我們可以隨時打電話、通視訊,一起出去旅遊都很方便。

面對分離和變化,當孩子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應對方式時,當他們可以面對情緒,走出情緒時,我們的孩子也會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成長為探索世界的獨立個體。

3. 藉助繪本健康告別

接下來推薦的兩本繪本就為各位家長打了個樣,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分離的情緒,如何引導孩子健康的告別,非常適合親子共讀。

快樂地說再見

《快樂地說再見》

故事裡鼴鼠嬰兒莫迪和來暫住的兔嬰兒弗拉布斯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兔嬰兒離開時,莫迪心情很低落。

鼴鼠夫婦很耐心地幫助莫迪排解情緒,媽媽:弗拉布斯回家了,你很傷心,是不是?

莫迪:和弗拉布斯在一起,一切都是那麼美妙。

媽媽:弗拉布斯肯定也是這麼想的。他肯定也在想你,他也不想離開你

媽媽還對莫迪說:如果你能快樂地去想念弗拉布斯,而不是這麼憂傷,你會覺得,記憶中的弗拉布斯會變得更可親,你倆的回憶也會變得更美好。

鼴鼠爸爸園鼓勵莫迪給弗拉布斯寫信,傳遞自己的想念。莫迪不僅僅寫了信還收到好朋友的回信。

最後冬天過去了,兩個好朋友又見面了。

鼴鼠夫婦很理解莫迪的失落,通過談心和寫信的方式幫助莫迪走出了消沉情緒。

克萊爾說再見

《克萊爾說再見》

繪本里講述了克萊爾一家搬家前和自己居住過的屋子告別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再見」不一定只有悲傷,也有很多美好的形式來寄託自己分離的情感。

在繪本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道別的方式:羅西和雅各佈會和爬上樹屋,把臉貼在樹幹上和樹屋道別;走到平時玩玩具的沙坑,在沙堆上寫下「再見」兩個字。而克萊爾最後選擇在已經搬空的房間裡起舞,展開雙臂,一邊跳舞,一邊對著房子說再見……

最後,孩子們都有好好地和自己曾經的家「說再見」。

學會好好說再見,健康的告別其實是每一位小朋友都需要學習的能力,也是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經之路。無論是春節後和親戚朋友的分離,還是學期結束後和同學的道別,又或是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改變,「說再見」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要經歷的一部分。

畢竟在我們一生中,我們都要和過去的日子「說再見」。

– 參考文獻 –

  1. Ainsworth MD, Bell SM. Attachment,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 1970;41(1):49-67. doi:10.2307/1127388

相關文章

孩子開始說話帶髒字、咒罵怎麼辦?

孩子開始說話帶髒字、咒罵怎麼辦?

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有些家長反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