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別人家的孩子」是中國孩子成長教育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從孩子還不懂「別人家的孩子」含義的時候就開始了。
隔壁的某某家的孩子已經都會爬了……
同事家某某的女兒每次成績都是前三名……
你看你們班的某某某,最後考進了重點高中……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 2009 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 83.4% 的受訪家長表示,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生活中的比較很難避免,但是在教育中總是提起「別人家的孩子」,家長們很容易掉進比較的心理陷阱中,而孩子就會成為那個「買單「的人。
我們今天就嘮一嘮家長是怎麼掉進「陷阱」中,孩子又怎麼為比較「買單」。
目 錄
我們為什麼會比較孩子?
為什麼向上社會比較會成為心理陷阱?
家長比較,孩子「買單」
避免比較,我們應該如何做?
一我們為什麼會比較孩子?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我們會和別人比較,也會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現象——人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評價驅動力,就是與他人比較。這就是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而在家長們眼中,孩子們自然也是自我評價中的一部分。

在社會比較中,有兩種不同的比較,所要達成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向上的社會比較——顧名思義就是將自己與自認為更好的人進行比較,一般我們會通過向上比較達到改善當前的狀態或者能力的目的。
向下的社會比較——將自己與比我們更差的人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向下比較,我們會對自己的能力或者某種特質感覺良好。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可以不斷提升自己,朝更優秀的方向努力發展,我們總是會選擇「向上的社會比較」來拿孩子和那些各方面更好的娃進行對比,希望孩子可以努力前進、提升能力。
但為什麼有的時候向上的社會比較會成為心裡陷阱呢?
二為什麼向上社會比較會成為心理陷阱?
給大家嘮一個關於向上社會比較的研究成果,很有意思。
中國暨南大學通過對 430 名中國大學生的問卷統計發現,那些在社群網路平臺上進行向上社會比較會導致年輕人產生更多的衝動性購買行為。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著網路上人們展示出的好生活好人設時,就不會不自主的和自己進行比較,然後就不受控制地買買買。
那麼,向上的社會比較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心理變化最後驅使衝動消費?這可能和我們總是喜歡拿孩子作比較的心路歷程是一樣的。
研究結果顯示,在向上社會比較會增加消極情緒和反芻思維,從而產生衝動性購買行為。
為什麼會有消極情緒?是因為我們在向上社會比較中,看到網上的「亂花漸欲迷人眼」,心裡面會自然而然產生的嫉妒,焦慮和沮喪的負面情緒。

為什麼會有反芻思維?反芻思維指經歷了不好的事情後,會對其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也就是說人們就在負面的事情、負面的情緒裡跳不出來了而想東想西。
最後,便有了不理智的衝動消費。
所以,當我們一直把目光聚焦在「別人家的孩子」上,就掉進了消極情緒和反芻思維的心理陷阱中,會一直在「比不過」、「不夠好」的想法裡無限循環,人容易變得不理智,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並且,這一次,會是孩子來買單。
三家長比較,孩子「買單」
被一路比較著長大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自信水平降低——經常把咱們孩子和其他表現更好的孩子進行比較,他會慢慢相信自己真的不如其他人,他們會變得不自信。
壓力水平升高——孩子們會對自己的表現結果產生壓力,擔心自己會受到負面的評價。
社交焦慮——當孩子的自尊自信水平降低後,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擔心自己沒有可以被他人喜歡的優點,所以會抗拒和他人建立聯結,特別是和優秀的孩子。
親子關係——這個更不必說,「別人家的孩子」有時候就像一道魔咒,慢慢拉開了孩子和我們的距離。

四避免比較,我們應該如何做?
1. 關注孩子自身的進步
我們拿孩子做過多的向上社會比較,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也會形成我們自身的內耗,被消極情緒和反芻思維所支配。
在新聞裡也說,「孩子之間的差異性是很大很大的,你可能看到某個孩子活潑外向,演講很厲害;而你的孩子很內向,動手能力卻很強。孩子之間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家長總喜歡以自己孩子的弱點去比其他孩子的長處,就很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多多關注孩子自身,不僅僅是對孩子好,也是對我們自己好。
當孩子努力過後,我們卻只看見最後結果其他孩子表現的更好,孩子會很受打擊;但如果我們的反饋是正向,看到的是孩子通過努力提升一面,孩子也能做到不斷地成長,做更好的自己。
當孩子感覺很糟時,他們不會表現的更好;只有孩子感覺充滿力量時,他們才會發揮的更好。
所以,讓我們多關注孩子所付出的行動和取得的進步,那些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改變、來控制的能力。比如,「媽媽看到你這次彈鋼琴很認真很專注,能用深呼吸控制自己情緒了,真棒!」
「你看你是第一次演講,你有了新的經驗,這是你的新技能,以後還能不斷升級。」
2. 向上同化,心裡賦能
當然啦,比較這個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把孩子們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我懂!
當我們發現已經陷入「別人家孩子」比較之中時,可以再多加一個步驟——「同化」,就能有更好的表達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 2022 年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父母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做的社會比較,可能對孩子的學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向上同化」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會擁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更少的自我設限。
「比較」更像是下定義,告訴孩子,你不如其他人——「你看看人家 xxx,怎麼你就不能給我省省心呢?」;
「同化」更像是提要求,告訴孩子,我覺得你也像那些優秀的人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幫助孩子心理賦能——「我發現 xxx 有一個優點,他很喜歡嘗試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比如這次演講。
她媽媽私底下告訴我 xxx 之前也沒演講過,而且在家裡練習時候也磕磕絆絆的,你看最後效果是不是挺不錯的。在我心裡你也可以的,這也會成為你的優點!」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想要同化的行為一定是孩子蹦一蹦,試一試,努力後可以達到的目標。目標定的太高不切實際,比如相信咱孩子每次都能拿第一名,咱孩子聽了還是容易洩氣,容易有壓力。

3. 進行平衡的比較
當我們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真的做的很好,真的忍不住要說一說的時候,我們可以進行更「平衡的比較」。
我們在比較自己家娃表現不如別家娃時,也要同時指出咱們孩子更優異的另一個方面。就如新加坡管理學院早起教育高級講師楊建輝博士所說,「這樣的比較給了兩個孩子一個平衡的比較,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的優點和缺點。」
並且很關鍵的一點,我們還是要和孩子討論下一次可以做些什麼,可以採取哪些行為來提高自己。
其實無論是關注孩子自身的進步,向上同化,心裡賦能,還是進行平衡的比較,不僅僅是幫助孩子,也是幫助家長們自己走出向上比較的內耗陷阱,我們要儘可能的少比較;在無法避免、忍不住要比較的情況,也別盯著比較這事,把傷害值調低,咱們多關注比較後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和進步。
– 參考文獻 –
Feslingc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 117-140.
Liu, P. , He, J. , & Li, A. . (2019).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impulse buying: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negative affect and rumin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96(JUL.), 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