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訊:黃珊珊(微博:三三醫生),皮膚病性病學碩士,皮膚科醫生,皮膚美容主診醫生,擅長損容性皮膚病診治、醫學美容治療,倡導循證醫美、理性護膚。
導讀
游泳或者洗澡後,身上出現了好多小疙瘩,有時癢癢的,還有些會累及到手足,那這個是什麼原因呢?水的問題?浴巾的問題?不是會什麼不好的疾病吧?
今天請黃珊珊醫生給大家講講。
目 錄
先來看幾例報道
假單胞菌(Pseudomonas)是何方鬼怪?
假單胞菌毛囊炎長什麼樣?
哪些情況下容易出現感染?
感染了怎麼辦?
怎麼做可以降低改善風險?
一先來看幾例報道
42 位兒童,在同一時間使用公共浴池後,出現類似蟲咬性皮炎的皮損,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emedicine.medscape.com (Courtesy of Andy Montemarano, MD)
一家酒店,相鄰時間段在泳池遊過泳的 36 位客人中,26 位在 1-5 天后出現丘疹、膿皰,癢,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www.mayoclinic.org
33 位參加泳池派對的兒童回家數天後分別出現泳衣部位的毛囊性丘疹膿皰或手掌、足底的紅色結節,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dermnetnz.org

圖片來自:Yu Y, Cheng AS, Wang L, et al. Hot tub folliculitis or hot hand-footsyndrome caus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JAAD, 2007,57(4):596-600
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水不乾淨?過敏?傳染病?
他們的共同特徵是玩過水。
醫生從他們皮損的新鮮膿皰和浴池/泳池中分離出了假單胞菌,考慮診斷為:假單胞菌毛囊炎。因在熱水浴池中常見,又稱熱浴疹、熱浴毛囊炎。
這是由於接觸了假單胞菌汙染的水後,假單胞菌感染皮膚導致。
二假單胞菌(Pseudomonas)是何方鬼怪?
假單胞菌屬是一類革蘭染色陰性的變形菌,包括 191 種細菌,廣泛存在於潮溼的環境中,如土壤、水,生命力頑強。
其中人類最熟悉的、研究的最多的是銅綠假單胞菌(P. aeruginosa),你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個名字 – 綠膿桿菌,因其感染後多見綠色膿液或滲出液,因而得名。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感染人類治病(機會性致病菌)。

圖片來自:www.cdc.gov
除了假單胞菌毛囊炎,假單胞菌感染皮膚還可出現壞疽性深膿皰病、假單胞菌趾間感染、綠甲綜合徵等。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誘導化療後出現的左膝壞疽性深膿皰病
圖片來自:Anna K.M. Korte, Josephine M. Vos. Ecthyma Gangrenosum. N Engl J Med2017,377:32.

假單胞菌趾間感染,綠色浸漬
圖片來自:dermnetnz.org

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導致的綠甲
圖片來自:www.msdmanuals.com
三假單胞菌毛囊炎長什麼樣?
主要表現為汙水接觸區域(尤其溼泳衣區域)毛囊處的丘疹、膿皰或水皰,癢或者觸痛。少見情況下,表現為手掌足底的結節,觸痛明顯,稱為假單胞菌熱手 – 足綜合徵。
一般在接觸汙水 48 小時內出現,也可能出現在暴露後 14 天。
皮損的形態並不具有特異性,皮損的分佈和病史是潛在病因的線索。大多時候只是累及皮膚。少見情況下,會伴有身體其他症狀,如:低燒,頭痛,乏力;中耳炎,外耳道炎;胸部觸痛;淋巴結腫痛;結膜炎;鼻炎;肺炎;尿道感染。
多見於使用渦輪浴缸、浴池、泳池、spa 池、水上樂園後。
有時使用了假單胞菌汙染的潛水設備、洗澡工具(如海綿)、毛巾、手套、充氣游泳/洗澡玩具,可能感染。
少見的報道,雖然沒有明顯的水暴露,但在蜜蠟脫毛或使用搓澡巾暴力摩擦後的微小創口給微生物進入皮膚開了綠色通道,出現了感染。水汙染的程度與感染的風險存在劑量 – 反應關係。
四哪些情況下容易出現感染?
泳池、浴池、浴缸消毒護理不當。熱水、高 pH(大於 7.8)、低氯水平(低於 0.5mg/L)。
人群密集,貼身泳衣,頻繁的過長時間的接觸水。
五感染了怎麼辦?
這是一個自限性疾病。不治療,2-10 天會自行消退,罕見覆發(除非重複接觸),不留瘢痕,只是可能會遺留暫時的脫皮或色素沉著。
銅綠假單胞菌天生對大部分抗生素有耐藥性,也很容易對之前敏感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且並無確切證據顯示治療會改變病程。所以,大部分情況下無需治療。
但如果嚴重泛發或伴有免疫缺陷,成人可以口服環丙沙星,一天 2 次,一次 250mg,7-10 天。
六怎麼做可以降低改善風險?
出水後及時脫掉泳衣或溼衣,用沐浴液或肥皂沖澡。
清洗泳衣。
海綿、水上玩具使用間期晾乾,保持完全乾燥。
浴缸或泳池定期維護消毒。測試浴缸或泳池的水中消毒劑水平和 pH。我國《公共場所衛生指標及限值要求》(GB37488-2019)規定,泳池中游離餘氯水平應控制在 0.3-1.0mg/L,pH7.0-7.8。
– 參考文獻 –
[1]. www.cdc.gov
[2]. A Alomar, V Ausina, J Vernis, J M de Moragas. Pseudomonas folliculitis. Cutis, 1982, 30(3):405-9.
[3]. P A Hogan. Pseudomonas folliculitis. Australas J Dermatol, 1997, 38(2):93-4.
[4].S Ratnam, K Hogan, S B March, R W Butler. Whirlpool-associated folliculitis caused by P
seudomonas aeruginosa: report of an outbreak and review. J Clin Microbiol. 1986, 23(3):655-9.
[5]. R M Trüeb , M Gloor, B Wüthrich. Recurrent Pseudomonas folliculitis. Pediatr Dermatol, 1994, 11(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