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波士頓大學教育學碩士,育兒專欄作者,作者公眾號:胖臉冰玉育兒說(wby_777)
導讀
有些家長反應,怎麼還在上幼稚園的孩子居然時不時就冒出帶髒字、帶咒罵的話語,有時候是「屎尿屁」、有時候是「去死吧!打死你!」,還有的時候更加不堪入耳……
這可怎麼辦啊?還是個小小人兒,怎麼就開始學壞了呢?!
首先,面對孩子說話帶髒字、咒罵的情況,我們請先不要直接定義為負面的「說壞話」、「壞孩子」——而是孩子在語言學習的道路上,他們使用了不恰當的詞彙來表達。
想想看,「屎尿屁」也算不上什麼大壞詞,只是孩子們在錯誤的時間使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至少在最開始的時候是這麼一回事。
當我們用這樣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說髒話」時,就能更好的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接下來和大家詳細嘮一嘮孩子說話帶髒字、咒罵這件事。
目 錄
關於小朋友說髒話的調查
孩子為什麼會說髒話?
如何應對?
一關於小朋友說髒話的調查
2013 年的一篇調查研究會告訴大家,隨著孩子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無法阻止孩子們接觸髒話、狠話、詛咒的話語。
甚至家長們會發現孩子在年齡很小的時候,突然某一天就蹦出幾個令人頭疼的詞彙,甚至不知道是哪裡聽來的學來的。
在對 12 歲以下的孩子「忌諱詞語」量的統計顯示,1-2 歲的幼童就知道大約 13 個這樣的詞彙了,3-4 歲有了新的飛躍詞彙量可以到達 51 個,11-12 歲的大孩子們「忌諱詞語」數量為 68 個。
孩子們到底從哪兒學會的這些詞語?又為什麼會去使用呢?
二孩子為什麼會說髒話?
1. 模仿行為
模仿是幼兒發展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特別是對於 3 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正是學習積累詞彙和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年齡。所以,他口中的「髒話」通常只是在重複他們所聽到的內容,有的時候還會覺得有點好玩,就像我們給孩子展示單詞閃卡,孩子也會跟隨重複。
孩子們可能是模仿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的說話方式,玩耍時同伴使用的詞彙,也可能是外出時捕捉到路人的話語……
2. 吸引注意力
當孩子模仿單詞發音的同時,也會觀察周圍的人是如何反應的,通過大人的反應,也會慢慢地理解這些詞的含義。
同時,孩子們也會發現,有一類詞彙可以特別地引起父母的注意力。即使注意力是消極的,但是當渴望得到關注,和家長產生聯繫時,他們就會選擇這種極端、叛逆的方式來博關注。

3. 詛咒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也解釋了孩子為什麼選擇「說髒話」這種叛逆的方式來吸引注意力。
因為孩子在詛咒敏感期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時期,一般在三歲左右,孩子們會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接觸到的「帶髒字」、「帶詛咒」的話語,他們會覺得這些語言很不一樣,甚至覺得有點酷。
孩子就會嘗試使用這樣話語來發展自己的力量,而且還會很叛逆,越是被制止就越頻繁、不分場合地使用。
等到過了敏感期這個階段,孩子們也開始意識到在社交中罵人的話是帶有攻擊性和冒犯性的,孩子又會恢復正常。
4. 表達生氣和憤怒的心情
雖然孩子理解了這些「忌諱詞語」背後的含義。但是小孩子也有生氣、憤怒、沮喪的時候,他們也會想通過語言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但是有時候受制於詞彙量的限制,無法準確地用語言來正確表達自己,孩子們可能就會用他們心中最簡單的、最有爆發力的詞語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
三如何應對?
1. 不要過分回應,忽略也是很好的策略
孩子們會經常重複那些可以獲得家長關注的行為,無論是大笑還是發怒,在咱孩子眼中都是得到了回應,被關注了!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忽略孩子的說髒話的行為,不予回應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特別是那些還處在模仿階段的孩子,剛剛開始說一些帶髒字、詛咒的話語;還有就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吸引注意力的孩子。
孩子們發現這一類話語也激不起什麼水花,他們自己也就平靜了。
2. 想要解決問題,按照步驟來走
孩子說髒話時不給任何的反饋,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孩子從進幼稚園的那一刻開始,就等於進入了屬於他們的小小社會,孩子們的分辨能力和控制能力還未成熟,還是很需要家長的提醒和引導。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精神病學貝雷辛教授和臨川心理學斯珀林博士給出的建議,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步驟,當家長們聽到孩子說髒話,可以這樣溝通:
詢問背後原因,了解內心訴求
我們可以先幫助孩子們理清邏輯和思路,他們為什麼會選擇說髒話,他們希望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可以問問孩子:
「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因為你很生氣嗎?」
「你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能和我說說你的感受嗎?」
如果孩子答不上來也沒關係,家長也會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訴求。
「你是不是希望媽媽注意到你?」
「妹妹一直拿走你的玩具,你有些生氣了對嗎?」
「你心裡不太同意媽媽剛剛說的話,你不服氣對嗎?」
有的時候當我們了解孩子到底想表達什麼的時候,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孩子們也一樣,當他們明白自己真正的內心訴求時,才會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有其他途徑也能夠幫助自己完成心中所想。

告知不可接受,建立同理心
家長可以問一問孩子:
「你認為這個詞讓聽到的人有什麼感覺?」
「如果你聽到其他人這樣來對你講話,你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
也可以直接告知我們聽到後的感受:
「你這麼說,我聽了感覺很不開心。」
「媽媽聽了很傷心。」
這樣的對話也是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的過程。
同時也讓要告訴孩子這些話是有攻擊性和冒犯性的,會傷害到別人,這是一種不太合適的、人們也不太能接受的表達方式。
我們可以用更適合的語言來進行溝通和交流:
「媽媽一直都很關注你,如果你想讓我注意到你,可以直接到我身邊來呀!可以告訴我,‘媽媽,我需要你陪我一會兒。’或者‘媽媽,我想抱抱。’」
「你可以告訴妹妹,‘我不喜歡你拿走我的玩具。’」
「如果你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告訴媽媽,‘我不同意你說的內容。‘媽媽很樂意平靜地和你談一談。「
「如果你真的很生氣或者很難過,你可以直接大聲說出來,告訴爸爸媽媽‘我生氣!’‘我難過!’」
一起解決問題,定製規則
最後一步,我們就可以把之前的談話內容變成一條新的家庭規則。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起名字,可以叫「我會好好說」或者「使用合適的語言」。
如果孩子或者大人的情緒非常需要發洩,也可以稍稍開個後門:允許在臥室裡安安靜靜地發洩一會兒。這一條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遵守,特別是父母,畢竟所有語言系統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但是一定要「自己關起門來說」。
也要和孩子說清楚如果不能遵守家庭規則會有怎麼樣的後果,在提醒無果的情況下,可能就會請孩子進入冷靜角(關於冷靜角之前有文章介紹),可能相應的獎勵就不能兌換。
孩子情緒不好就讓去一邊冷靜一下,設置「冷靜角」合理嗎?
為孩子做出表率
如果想要孩子使用合適的語言,那麼父母應該守住的第一道防線應該是自己的語言,家庭的環境永遠是對孩子影響最為直接和深遠的。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可別做了負面的表率。
最後,有些小朋友會在幼稚園裡,跟其他小朋友學會說這樣的話甚至有些不好的行為,關於這些的處理,大家看之前的文章吧👉:孩子和「壞孩子」交朋友,我要不要干涉?
– 參考文獻 –
Jay, K. L., & Jay, T. B.(2013). A child’s garden of curses: A gender, historical, and age-related evaluation of the taboo lexic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26(4),459-475.
Swearing. HealthyChildren.org.(n.d.). Retrieved September 28, 2022, from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family-life/family-dynamics/communication-discipline/Pages/Swearing.aspx
Calechman, S. (2020, January 14). What to do when your child swears. Harvard Health. Retrieved September 28,2022, from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what-to-do-when-your-child-swears-2020011418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