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手管還是不管?關鍵要看這一點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丁香媽媽教育

導讀:

如果孩子吃手指或者安撫奶嘴,一般在4-5歲前不會造成錯頜畸形,所以不要太擔心這個問題。但是吃手可能會把手吃壞,讓家長們感到焦慮,因此,1歲後或者2歲後開始糾正這個問題是完全可以的。

之前轉過的兩篇類似的文章:孩子總愛吃手指,家長應該怎麼辦?,」媽媽,我不再吃手啦!「,今天這篇從另外的角度給大家一些糾正新思路。

下面是正文:

俗話說——小孩手上三斤蜜。

吃手,全世界孩子不成文的同款愛好。只是這個癖好,多數家長一提起都會眉頭緊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曾經,作為一位走在育兒資訊前沿的科學育兒派,我一直是堅定支持:

「兩歲前的孩子吃手,理由充分,理應支持。」

探索世界:口欲敏感期,通過口來探索和體驗周圍的事物。

認識身體部位:吃手是「跨通道認知」身體各部位的手段,可以促進腦部發育。

自我安慰:心理需求,通過吃手自我安撫,釋放情緒,還有緩解出牙痛。

但最近,現實卻讓我焦慮了。

我發現,上幼稚園後,小正吃手的習慣愈發嚴重。無論是走路、排隊、看書、睡前,小手指總是時不時就會不自覺地伸進嘴巴里。有時提醒他後,他還會躲起來偷偷吃。

明明兩歲後已經逐漸戒掉的癖好,最近卻愈演愈烈,大有吃手上癮的趨勢。曾經宣稱「吃手不用管」,如今卻愁「該管不該管」?

管 or 不管?

兩歲後,該管還得管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管或不管,要看時間,也要看孩子情況。

雖說吃手對於低齡寶寶,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但隨著年齡增長,如果孩子到了 2 歲後,依然還有頻繁吃手的習慣,就得引起關注了。

長期吮吸手指會對發育帶來負面的影響:輕則引起牙齒排列異常,影響咬合功能,逐漸形成上頜前突、下頜後縮、噘嘴畸形;重則還可能會引發嘴呼吸、口齒不清、語言障礙等等問題。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甚至連手指也會因過度吮吸而成繭、破損、甚至變形。

最關鍵的是,長期對吃手的依戀,會讓孩子處於「嬰兒遲滯狀態」,導致孩子心理成長的滯後,跟不上同齡人的步伐。

所以,如果說,兩歲前,孩子吃手要「無為而治」。那麼兩歲後,孩子仍然吃手,就得「有所作為」了。

育兒有道

戒癮有方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我們既要管,更要有目的,有方法地管。

雖然孩子在逐漸長大,但是自我安慰的需求卻是持續存在的。想要幫助孩子戒掉吃手,那麼就要幫助孩子找到新的自我安慰的方法。

今天就一起來聊聊,在幫助孩子戒掉吃手這件事上,都有哪些科學有道,實操性強的好方法。

1

追根溯源,對症下藥

一般來說,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吃手的需求會逐漸減少。但如果孩子長期吃手,或者原本戒除,如今又出現這種「捲土重來」的倒退性自我安撫行為,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到問題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上幼稚園、媽媽上班、搬家等,生活環境發生變化、養育人員出現更換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緊張、焦慮,而無所適從。常見的吃手原因還有:孤獨、沮喪、難過、無聊、飢餓、犯困、生病……

家長需要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異常」,找到吃手高發的場景和心理狀態,才能有策略地各個擊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解決吃手問題的前提,是解決孩子內心的焦慮。

例如我就發現,小正雖然上幼稚園沒哭沒鬧,看似一片祥和。但每當他上課、排隊、玩遊戲等候的時間,就喜歡不自覺地把小手伸進嘴巴里。

跟老師溝通後,才明白,還沒完全適應幼稚園生活的他,面對獨處或無聊的時刻,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就會吧唧吧唧地吃起小手來消遣寂寞。

而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他打敗無聊——有很長時間,我每天都給他的手指畫上不同的表情,讓他無聊時就可以自己玩「手指小人國」的遊戲。這種自導自演,自娛自樂的方式,很快就讓他找到了獨處的快樂,忘記了吃手這件事。

還有很多孩子發生吃手等退行性行為,都跟缺乏安全感有關。

提升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伴。用溫柔的語言,笑容,眼神,給予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愛的互動,減少內心的焦慮。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睡前吃手,媽媽就陪伴在旁邊,溫柔地跟孩子說——媽媽握著你的手,看著你入睡好嗎?就這樣連續幾天,孩子慢慢就做到了不吃手也能甜甜地睡著了。

還有的孩子,每次出門見到陌生人就會緊張,忍不住就開始啃手指。這時候,媽媽輕輕牽起他的手,摟著他的肩,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媽媽愛的包圍圈裡,孩子的焦慮慢慢就會化解掉。

2

表面無視,正向引導

發現孩子吃手,先彆著急去解決。

許多媽媽看見孩子吃手,就會立刻告誡他:

別吃手!

不許把手伸嘴裡!

立刻把手指拿出來!

但這種看似有威懾力的提醒,實則卻是隱性的心理暗示,會不斷加深「吃手」這件事在孩子腦海裡的印象。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而且,如果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粗暴地責罵、恐嚇、甚至一巴掌拍掉孩子的手,只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更低,吃手的行為反而屢禁不止。

越不讓吃,心裡越想吃。而抵消這種負面影響的最好辦法,就是表面無視,正向引導。

每當發現孩子又不自覺在吃手時,不聲不響地走過去,抱抱他,親親他,或者拉起他的小手去玩遊戲、做手工、拼拼圖,讓孩子的手裡有活,眼裡有事,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慢慢地弱化孩子對吃手的依賴。

而且,一個人「看不見」還不行,得全家一起「看不見」。

好的教育,需要全家人一致的配合。

3

繪本助力,心理自助

與其喋喋不休的嘮叨,簡單粗暴的訓斥,都不如讓同伴的力量帶來積極正面的示範,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我應該這樣做」。

尤其是正處於「模仿敏感期」的孩子,特別喜歡模仿同齡人。

繪本恰恰就是這位靠譜的小夥伴。這裡,我就要給大家強烈安利這本《大拇指,真好吃!》了。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寶貝,你愛吮手指嗎?露露也愛!有大拇指陪伴的感覺棒極了!

可是大家都笑話她,說吮手指是「小寶寶」才會做的事;專家也說了,如果繼續吮手指,她的牙齒就會突出來~

天啊,露露該怎麼辦?

故事剛開頭,就戳中了所有孩子的心聲!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對啊,要跟自己親密的手指夥伴分開,太讓人傷心了!(先共情,俘獲孩子的心)

可是繼續吃手指,又好像確實危害多多耶。(同伴們的話,會更讓孩子信服)

怎麼辦呢?(引起孩子的關注和思考)

主人公想出了 12 個步驟來矯正吮大拇指的習慣。小朋友,快來看看她都做了些什麼事?(同伴想出來的辦法,會比父母的說教更有效。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腦洞大開,使盡渾身解數的露露,有鼻子有眼睛,會笑會哭的大拇指,書裡生動地刻畫了露露跟老朋友分離過程中讓人難分難捨,啼笑皆非的故事。孩子們被都得樂不可支的同時,也會更願意心悅誠服地承認和糾正同款毛病。

這時候我們也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孩子:

寶貝,你覺得露露的哪個辦法最有效果?

那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我們一起試一試?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兒童本位出發。

我們時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了無數的大道理,卻常常忽略給予孩子「可行的辦法」。

而書中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既真實刻畫出了露露戒除吃手時的糾結和痛苦,也詼諧幽默地描述了露露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讓孩子看到小夥伴成功的例子,更增強了信心。

最重要是,書裡讓孩子看到——雖然自己失去了「大拇指」的陪伴,卻收穫了更多人的愛……戒掉了壞習慣,但也得到了心靈上的療愈。

用故事打動孩子,用同伴的力量影響孩子。就算過程中偶有反覆,孩子行為出現倒退,但只要我們能夠放下焦慮,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少點指責和否定,多點鼓勵和肯定,那麼吃手這塊絆腳石,總有一天能被踢開。

審核專家   鄒麗娜

審核專家 鄒麗娜

兒童心理諮詢師 / 北京市高級教師

審核專家   何劍亮

審核專家 何劍亮

浙江大學醫院附屬第二醫院綜合牙科主治醫師

責編:徐瘋瘋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相關文章

家人育兒觀不合?這樣做親測有效

家人育兒觀不合?這樣做親測有效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堅果殼心理 導讀: 有了孩子之後,夫妻養育觀念不一致、隔代養育的衝突是很常見的現象。 在很多育兒群裡,一旦吐起槽來,前三名...

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堅果育兒;作者:蘇微 導讀: 哈哈,大家不知道有沒有過一種感覺,從小到大,別人總是告訴我們要通情達理,不要隨便發脾氣,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