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王冰玉,波士頓大學學前教育碩士、多年中美幼稚園教學經驗,作者公眾號: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導讀
寶爸寶媽們經常發現,孩子不大,模仿能力倒是很強。
和爺爺在一起住兩天,就學了爺爺遛彎的精髓——「手一背」式散步方法;每天吃奶時望著媽媽餵奶的雙下巴,就學會「擠下巴」;看了奧運會之後,天天在床上「一邊蹦一邊撲騰」,說是在練習跳水和游泳。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很多時候,小孩子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模仿,是在表達自己。
學爺爺走路可能是學習到了一個新的走路方式,自己也想嘗試一下;吃奶時很享受很喜歡還很專注,於是喜歡模仿自己在吃奶時看到的媽媽的樣子;看了奧運會後對奧運健兒們的崇拜溢於言表,自己也想體驗下賽場風采。
你觀察過寶寶什麼時候會模仿你嗎?
接下來和大家聊聊幾個關於孩子模仿心理的科學實驗,看完後一定會被治癒。
目 錄
孩子很喜歡很擅長模仿
模仿父母是信任度的表達
模仿父母是歸屬感的表達
父母樹立正確的模仿榜樣
一孩子很喜歡很擅長模仿
首先,我們要肯定的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強,剛剛出生 10-20 天的小嬰兒就會模仿成人的一些面部表情,比如吐舌頭(Meltzoff & Moore, 1977)。

Meltzoff &Moore, 1977
並且,這是一件好事,可以幫助孩子大腦的發育。
從神經科學來講,人類的額下回和頂葉分佈著映象神經元。人類在模仿時,這兩個腦區就會被激活。因而,在孩子模仿時,大腦也在運行工作著。
雖然孩子喜歡模仿、擅長模仿,但是他們模仿也是有選擇性的。
二模仿父母是信任度的表達
有實驗研究了 14 個月兒童對於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模仿意願。
一般來說,「手開關臺燈」對寶寶來說是個熟悉的動作。然而心理學家們讓 14 個月的寶寶們在家長陪同下通過視訊觀看一個新動作的展示:「用頭去觸碰檯燈開關」(Zmyj et al., 2012)。
在實驗中,會有不同年齡段的人去展示動作:14 個月嬰兒(同齡)、3 歲半孩童(大孩子)、22 歲成人。所以,在寶寶們觀看新動作時,會隨機看到時同齡人或者大孩子又或者成年人給他們演示「用頭觸碰檯燈」這一動作。還有一組寶寶作為自然組不觀看任何視訊。
猜一猜寶寶們對於一個新的不熟悉的動作,更願意模仿誰呢?
結果顯示,14 個月大的寶寶更多的會模仿成年人。

Zmyj et al., 2012
一方面,這說明寶寶們認可大人的知識水平與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就存在這種自然而然的教學方式,父母向小寶寶們傳授新的技能,而小寶寶們反過來,適應和學習這些技能。在他們眼中,大人們(特別是熟悉大人們)的行為是可靠的,有權威性的,是更有能力的被模仿對象。
另一方面,說明小寶寶很信任大人,足以做新的嘗試。對於新的技能,新的嘗試,小孩子也會考慮它的可行性、甚至是否危險。如果你看到家裡的寶寶經常性的模仿你,模仿你的語音語調、模仿你的行為動作,說明他很信任你,信任你的一言一行,讓小朋友有安全感。
三模仿父母是歸屬感的表達
不僅僅如此,小朋友的模仿也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表達:他們希望親近大人,建立親密關係,尋找歸屬感。
很多時候,小朋友對大人的模仿在心理學上可以稱為變色龍效應。
變色龍效應又稱「無意識模仿」,是指人們在社會交流時會相互無意識地模仿對方的一些動作、表情和行為方式。其在個體社會認知以及人際交流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所以,在模仿動作發生的同時,在潛意識裡是想要融入所在的社交集體的。
因而,我們經常看到小朋友模仿大人,其實也是一種歸屬感的表現。
不過,聰明的小寶寶們很多情況下都是「有意識的模仿」,希望與爸爸媽媽進行互動。
德國心理學家發現,如果向 12 個月大的小朋友展示帶有互動性的動作時,比如給娃娃帶上帽子或者給娃娃脫掉帽子,寶寶會對互動性動作的模仿明顯增加。而相對於其他的比如敲擊木魚或者拿起木魚錘這些不帶有互動性質的動作,在動作展示前後寶寶對模仿目標動作並沒有太大的變化(Zmyj, Schölmerich, &Daum, 2017)。
這說明,小朋友更喜愛模仿帶有社互動動性質的動作,希望能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動。
寶爸寶媽們可以在家留心觀察下,是不是這樣的呀。如果有的話,一定記得迴應寶寶的社交需求呦~
四父母樹立正確的模仿榜樣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
孩子因為崇拜、信任,因為希望與父母交流互動、增進親密感情而模仿父母的行為。但是,孩子們在小時候的模仿更偏向人而非行為。他們會認為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是安全的、是開心的,但是他們還缺少準確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並不能分辨父母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
所以,也希望父母帶著孩子的這份信任和愛,言傳身教,樹立正確的榜樣。
讓這樣一代又一代擁有愛和正能量的模仿傳遞下去。
– 參考文獻 –
Meltzoff, A. N.,& Moore, M. K. (1977). Imitation of facial and manual gestures by human neonates. Science, 198(4312), 75-78.
Zmyj, N., Daum, M.M., Prinz, W., Nielsen, M., & Aschersleben, G. (2012). Fourteen‐month‐olds'imitation of differently aged models.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1(3),250-266.
Zmyj, N.,Schölmerich, A., & Daum, M. M.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and deferred imitation in 12-month-old infant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48, 17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