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太宰治的作品《竹青》改編自清代作家蒲松齡的鉅著《聊齋志異》中的「竹青」篇。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這部作品講述了自幼父母雙亡的魚容被親戚領養,在養父的意願下娶了一名相貌醜陋且毫無禮數的女子為妻。

後來他為了考取功名,參加了鄉試,由於名落孫山而歸鄉。在吳王廟下榻睡覺時,他夢見了自己與一名叫竹青的溫柔貌美的女子相遇。

回到家後,魚容因不滿妻子的嘲諷而再次參加鄉試,卻仍舊落第,在吳王廟中又遇到了竹青,並和她一同前往竹青的居所。

可過了不久,魚容想起了家鄉的親人與妻子,竹青便勸導魚容歸鄉。當魚容回到家中的時候,發現原本相貌醜陋又粗俗的妻子變成了竹青的模樣,就連性格也變得和竹青一樣溫柔體貼。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太宰治在發表《竹青》時正逢太平洋戰爭中日軍節節敗退的時刻,而同一時期的日本文學界在戰爭的陰影下顯得異常混亂,《竹青》的浪漫主義文學色彩和幽默的敘述風格讓太宰治在戰爭期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日本文學界也因太宰治在戰爭中堅持創作的精神而給予他至高的評價。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 東京三鷹禪林寺太宰治墓上的家族家紋鶴丸。鶴丸是舊時日本貴族階級才可使用的家紋,太宰治的父親當選為貴族院議員後,便開始使用鶴丸作為津島家的家紋,一直延續至今。

01 「噤聲」的文學

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直到昭和二十年(1945)九月二日,日本政府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籤降儀式,自此戰爭才正式結束。

這一時期,許多知名的日本作家都被徵用為戰地作家,太宰治的很多作家友人都奔赴了戰場,他的老師井鱒伏二就曾被陸軍徵用,編制進了前往新加坡的部隊,一年後才歸國。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太宰治在強制兵役的身體檢查中因發現有「肺浸潤」,沒能通過徵用條規,這才倖免前往戰場服兵役。

日本政府為了統一戰時人民的思想,設置了嚴格的文學作品審查制度,但凡不符合當局規定的作品,基本上都遭到了刪改和禁令。太宰治在《文藝》上發表的《花火》,就被政府以「對一般家庭有不良影響,是極其令人不愉快的作品」為由進行了大量的刪減。

日本文學界在這樣一種戰爭氣氛的籠罩之下,失去了明治維新後,新派作家和優秀作品不斷湧入文壇的繁榮景象。但即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宰治的選擇仍然選擇了繼續創作。

02 太宰治的中國情結

昭和二十年(1945)四月,《竹青》發表於《文藝》。在這之前太宰治就曾發表過同樣取材自《聊齋志異》的作品《清貧譚》,這兩部作品都和以前的文學風格大不相同。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向浪漫主義風格轉變,主要是因為戰時日本當局對作品題材嚴格限定,由於不能隨意地以現代背景為選材,便從古典文學中尋找創作的靈感,這一點與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的原因也是契合的。」太宰治本人在《清貧譚》的序言中表明瞭這個觀點。

到了創作《竹青》的時候,太宰治的動機卻大不相同了,原因是太宰治曾在文學報國會的號召之下,表示「願為實現中日兩國全面和平共處效力」,並積極響應文學報國會的號召執筆了以魯迅留學日本的經歷為題材的作品《惜別》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太宰治在《竹青》的註釋中也向讀者傳達了希望中日兩國和平共處的信號:「《竹青》是希望讓中國的讀者能閱讀到才寫出來的,應該被翻譯成中文才對。

03 

特立獨行的「鶴派」文風

日本的作家在戰爭中大致分為三派:一是像雄鷹般凶猛地渲染戰爭狂熱思想的宣傳者,可以稱之為「鷹派」;二是像鴿子般老實卻又喜歡被主人放飛在外,不碰紙筆以沉默示意的不滿者,可以稱之為「鴿派」;三是像家雞一般被主人強行圈養起來,被迫加入了「鷹派」的妥協者,可以稱之為「雞派」。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太宰治卻不在這三派之中盤旋,好似鶴立雞群般經常在浪漫主義色彩的題材中渲染出獨特的幽默風範,可以稱太宰治為「鶴派」,這一點讓太宰治在戰爭時期的作品受到了文學界及讀者的好評,並得到支持。

04 用浪漫、不妥協與戰爭對峙

在狂熱與消極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下,一方面他並沒有屈服於政府的管控,另一方面也沒有像年輕時那樣四處發洩自己的不滿,而是沉浸在不斷髮掘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中,仍不乏以詼諧幽默的趣味敘述方式來表達自己在戰爭時期的獨特情感。

這大大緩解了人們在戰爭影響下所產生的緊張氣息,也為被戰爭氣氛所籠罩的日本文壇帶來一種全新的風貌,更加展現了太宰治獨特的個人內涵與文學魅力,日本文學界對他這一時期作品的評價甚至超過了人間失格時代的他。

太宰治寫給中國讀者的小說,你讀過嗎?

△ 2015年4月1日,在太宰治故鄉青森縣金木村的太宰治紀念館「斜陽館」的米倉中,舉辦了關於太宰治與中國文學關係的展覽,從中也可一探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正如文學評論家奧野健男所說,「太宰治的那種不妥協的、充滿活力的創作過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這一時期日本文學的光榮和傳統只因為太宰治的諸多作品才勉強得以保存下來也不為過。」

本文節選自《知日·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特集

佐藤文也/文  葉修 / 攝影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公眾號:知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