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當我100歲的時候,我們的祖國將是什麼樣子。」

昨日上午,著名科普作家、傳記作者葉永烈於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79歲。若不計足歲,則老先生已逾耄壽。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說,葉永烈大概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名字。你可能聽聞其人,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

大多數訃聞提及他的成就,會把《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

從1961年初《十萬個為什麼》誕生,到2013年的第六版付梓,儘管內容相去甚遠,但葉永烈是唯一一名全程參與其中的人,也是初版貢獻最卓著的作者。

而同樣在1961年寫作的《小靈通漫遊未來》,則是改革開放後首本出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這個名字之後也成為了無線市話在中國最響亮的品牌。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Tears in rain

直到《三體》收穫一整個時代的成功之前,《小靈通漫遊未來》都一直雄踞國內科幻作品最高發行量的寶座。

在這兩本書之外,葉永烈還留下了約3500萬字的著作,從科普、科幻作品,到人物傳記和純文學創作,不一而足。

但這裡要講的,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成功作家」的故事。

2003年,葉永烈出席上海衛視一檔談話節目。主持人勞春燕介紹說他是北大化學專業的高材生,最終卻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葉永烈補充說,「老師同學們都說我是化學系的叛徒。」

叛徒這兩個字,是不用加引號的。

1

從現在的標準來看,青少年時期的葉永烈,幾乎完全走的是一個「優秀學生」的標準路線。

他從11歲開始,就給當地報紙投稿,之後成為了少先隊的宣傳委員,當過小編輯、小記者。

高考完,葉永烈考上了北大,最初想報新聞專業(這也是為什麼之後《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主角是個小記者),但家人希望他念理工科,最後第一志願就填了化學。

聽說兒子去念化學,父親很高興,「做新聞主持人很危險的,弄不好就會出事情。念化學好,畢業了起碼可以做做雪花膏,做做肥皂,總會有一碗飯吃。」

但到了大學裡,葉永烈沒有拋下寫作的習慣,寫了不少和專業相關的科學小品文,投稿給出版社。

60年代,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要編一套書,向少年兒童傳達最基礎的科學知識,就有了《十萬個為什麼》的企劃。

但在找作者的時候,很多科學工作者有知識,卻不懂怎麼把它們「嚼碎」了餵給小孩子。出版社的編輯想起葉永烈的科學小品寫得不錯,就找到當時還是大二學生的葉,讓他負責其中一些問題。

因為葉永烈寫得實在太好,「一些問題」很快變成了「很多問題」。

1961年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共計五冊,一共有947個「為什麼」,葉永烈寫了其中326個。而化學篇中的167個問題,幾乎全部由他包辦。

這也是為什麼作為一個大二學生,他在叢書的編著者中卻被放到了排名第一的位置。《小靈通漫遊未來》的故事,也是葉永烈在為《十萬個為什麼》編輯部工作的過程中寫的。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1961年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扉頁

在當時,出版社給葉永烈開出了一篇「為什麼」的稿費5元。但直到多年後,葉永烈才得知別的作者一篇都是10元,只有他這個學生到手的稿費打了對摺。

出版社這麼做的原因,在今天可能很難想象:這是在「保護」年輕人不被金錢毒害。

這個邏輯放在如今難以理解,但在當時確有其事。葉永烈的責編,之後拿劉紹棠舉過例子:劉是新中國知名的鄉土作家,出道早,年紀輕輕就被稱作「神童作家」,能靠自己的稿費過活。

結果到了反右運動,劉紹棠很快被打成資產階級,罪名之一,是「年紀輕輕就在北京城裡買下了房子」。

出版社對葉永烈的「保護」並不長久。

在60年代畢業後,葉永烈原本是分配到上海儀器研究所,從事科學工作。但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想把《十萬個為什麼》搬上熒幕,就把他「挖」到了製片廠來。

這種在當時離經叛道的行為,就是開頭說的「叛徒」的來源。葉永烈的系主任嚴仁蔭怒斥他「我白教你了!」,同學們也謾罵他是「叛徒」。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製片廠時期的葉永烈

在製片廠沒幹多久,十年浩劫來臨。《十萬個為什麼》被打成毒草,葉永烈作為主要作者之一也被抄家,下放五七幹校勞動。

如果你對葉永烈的生平感興趣,打開百度百科,會看到其中有略顯奇怪的一條:

葉永烈在當時生活窘迫是有原因的。浩劫期間,他出版了十本和專業相關的科普著作,但因為當時批判「資產階級法權」,僅返樣書,不予稿費。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葉永烈保存的稿費通知

這樣的情形,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所有改善。1979年,《光明日報》的記者採訪了葉永烈,就這位知名作家的工作條件寫了一份內參給國務院。副總理作出了批示,「應重視改善科普作家的工作條件」。

「科學熱」來臨了。

2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改革開放,十五年前就已經寫好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也得以付梓出版。藉著全民對知識和科學的狂熱,這本書成為了市面上最熱門的科幻讀物。

當時,科幻作者需要加入各地區科協下屬的科普作協,而作品的發佈平臺,通常是科協主管的科普刊物。

這一時期的中國科幻,誕生了三個領軍式的人物:創造「小靈通」的葉永烈,寫《飛向人馬座》的鄭文光,還有《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珊瑚島上的死光》也在1980年被改編為新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

但另一方面,是當時國內從大眾到文藝工作者,都不太能理解科幻作品。在普遍認知裡,一本「科學小說」,要麼是科普主題,要麼就是「增進少年兒童對科學認知」的兒童讀物。

這也是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儘管被歸類為「科幻小說」,但從敘事的筆調來看,成分更接近兒童文學,與當代認知裡的科幻文學大相徑庭。

《飛向人馬座》的故事並不兒童化,但鄭文光卻靠這本書拿了全國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恰好能說明當時科幻創作是多麼「名不正言不順」。

那如果是不為了「給孩子看」的科幻作品呢?

這幾乎是不存在,或者說不能存在的。在「大人」的世界,科幻小說究竟是文學還是科學,有一場持久不經的辯論。

最批判的角度,是說它「既不是文學,也不是科學」

1982年,葉永烈寫了篇叫《自食其果》小說,續寫了美國科幻作家D·M·羅維克的《酷肖其人》(《人的複製》)。在故事裡,他寫了一個克隆出來的小孩,因為難以接受自己的存在,最後殺死了他的「父親」。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沒過多久,中青報上就刊登了一篇攻擊《自食其果》的文章,批評葉永烈「信手拈來,便成文章」,同時稱國內的科幻作品是「姓‘科’不成,姓‘文’不是,大概只好去姓‘幻’」。

這篇「檄文」的作者是兒童作家魯兵。當年和《十萬個為什麼》齊名的國民級讀物還有《中華上下五千年》和《365夜》,後面這本就是魯兵參與編寫的。

像這樣的批判,之前就發生過不止一次。葉永烈還寫過一篇《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蹟》,裡面寫界最高峰發現了一顆軟的恐龍蛋,通過提取其中的活性物質孵化出了恐龍。

這篇小說被古生物學家甄朔南公開批評是「偽科學的標榜」,因為恐龍蛋在高度鈣化後「已經失掉所有的生命特徵」。

結果到了1993年,河南南陽發掘出全中國數量最大的恐龍蛋化石群,真的挖出了有軟性組織的恐龍蛋,北大的科研團隊從中提取出了恐龍的DNA。

之後葉永烈再回憶此事,輕描淡寫地說「但我覺得生活不能拘泥於嚴謹和刻板,大膽想象的科幻小說也是需要的」。

這些對科幻創作的攻擊並非孤例,而是幾年後「清除精神汙染運動」的先聲。歷史上這場針對文藝界和思想界的言論檢查運動,最終也波及到了科幻界。

在1983年11月3日《光明日報》的頭版,有一篇標題為《科技工作者也應自覺抵制、清除精神汙染》的文章。一位中國科學界的泰斗稱「有些人打著’科普創作’、’科幻小說’的招牌,販賣一些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破爛」。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之後發生的事,無需贅言。

運動發生後,鄭文光染病,一蹶不振;童恩正選擇遠赴美國;葉永烈從科幻創作中脫身,轉投紀實文學。三位改開後的科幻界標誌性人物被迫離開,初生的中國科幻在此夭折。

所幸,在這場風波中,四川省科協同意以自負盈虧為條件,允許其主管的《科學文藝》保存下去,這本期刊也成為在運動中碩果僅存的科幻雜誌。

七年後,這本雜誌有了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科幻世界》。在科幻創作斷代十餘年後,新生代的科幻作家,才終於接過葉永烈們的接力棒。

3

如果你在網絡上搜索葉永烈,在人們討論他的作品的時候,更多都集中在那些紀實文學上,比如著名的《四人幫傳》。由於種種原因,在國內公開出版的此類著作裡,葉的書籍是少有的、表達相對完整的作品。

但提及科幻創作,很多人只知道葉永烈寫了一本少兒童話式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小靈通裡對未來的預言,其中一些已經逐步實現:電視手錶、人造器官、人造食物……而現代更多的光怪陸離,很多已經超出小說想象。

阿西莫夫寫過一篇《電梯效應》,用來描述小說家描述未來的侷限性:1850年的小說家們,可以很自然地想象幾十幾百年後,世界會出現幾百層的高樓——但同時,生活在高樓裡的人會過得很辛苦,因為他們想象不出會有「電梯」這種方便人上下的發明。

就像被智子鎖死的地球人,能想象出更快的飛船和威力更大的武器,卻無法想到會有「水滴」。

每個人,每個寫作者,都逃不出「時代」這顆智子。

改開後第一代中國科幻作家面對的智子,顯然是威力更強的一顆。對這些先輩而言,終其創作生涯,「科幻」都能找到坐得安穩的位置——他們需要不停地找到證明自己作品「有用」的理由。

因為信息閉塞,早期中國科幻作品中所討論的議題,也往往被國內的意識形態和社會風氣所影響,和世界科幻文學有所隔閡。新世紀後,讀者和作者們才更全方位地開始和世界接軌。

《小靈通漫遊未來》裡面有一段,葉永烈幻想了未來市的交通工具,寫了一輛「外形像水滴」的汽車:

「即使司機閉上眼睛開車,也不會闖禍。因為飄行車裝有自動避撞裝置,一遇上對面有車子開來,它就會自動向左拐,而對方的車子也會自動向左拐,不會撞上。」

小靈通成文近40年後,葉永烈去硅谷旅行,參觀了特斯拉的工廠,和可能是地球上科幻濃度最高的汽車合了影。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圖片來自葉永烈博客

這也是他生命中更新的最後一篇博文,標題是《葉永烈:三訪硅谷特斯拉》。

儘管後半生不再從事科幻創作,但他一直以時髦的姿態活躍著。在葉永烈的博客裡,你可以看到他幾乎熟稔所有的「當代科技」:電腦、智能手機、電動汽車,還有移動網際網路。2014年《IT時報》採訪葉永烈,他還吐槽說「Win8操作不好、花哨的東西太多,對我這樣的寫作者來說,還是XP更好用」。

葉先生是幸運的。在每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即便遭遇了像83年那樣的挫折,他也能再重新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用茨威格的話來說,就是「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只要還活著,就還有機會驗證自己的幻想。

而另外兩位科幻界的泰斗,都早已在新世紀前後逝世,沒能看到自己筆下的未來。

讓我們再把視線轉回《小靈通漫遊未來》。

故事的開頭,葉永烈寫自己收到了一封讀者來函,發信人是一名11歲的北京小學生。在信中,小朋友稱自己為「愛科學」和「小幻想」,並急切地問葉永烈:

我非常想知道:當我100歲的時候,我們的祖國將是什麼樣子。那時候,能有一種小飛機,飛來飛去,把我從北京送到珠穆朗瑪峰;一會兒,我又從世界最高峰飛回家。這樣的小飛機,將來能有嗎?

我非常非常想知道未來的一切!!

親愛的編輯大朋友,請馬上回答我!!!

致以

少先隊員的敬禮

如果這名小學生尚且在世,應該已經年屆古稀。

而關於「我們的祖國將是什麼樣子」,壞消息是,現在還沒有首都通往珠峰的航班;好消息則是,我們還有足夠、足夠久的時間,去往那個書中期待的未來。

本文部分資料及圖片來源:

《葉永烈,漫遊在歷史和未來》,《環球人物》2019年11期

《十萬個為什麼:政治風雲中的科普傳奇》,《文史參考》2011年第21期

《專訪葉永烈:連軸轉的多面寫手》,《中華讀書報》2007年10月3日

《葉永烈:”漫遊”在科幻與紀實之間》,《解放日報》2011年8月5日

《海上潮湧——紀念上海改革開放40週年》,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