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早已成為各時代文學作品的發源地。從日本最早的物語文學作品《竹取物語》開始,古典文學的巔峰《源氏物語》,日本隨筆文學的源頭《枕草子》,中世文學的《徒然草》等,再到近現代的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大家之作……數不盡的日本文學瑰寶,都離不開一位共同的靈感繆斯——京都。
就讓我們在文字所構築的世界中,體會京都傳承千年的獨特魅力吧。
01京都祭典中的人間百態
《源氏物語》紫式部(豐子愷 譯)

入社前幾日舉行祓禊,執事的公卿人數本有一定。但此次選得特別講究,都是聲望高貴、容貌優秀的人。連他們的襯衣的色彩、外裙的紋樣,以至馬和鞍鐙,也都選得齊齊整整。又下特旨,令源氏大將參與行事。女眷所乘遊覽車,都預先準備,裝飾得輝煌燦爛。祓禊行列將要透過的一條大路上,車水馬龍,冠蓋相望,擁擠得幾無隙地。各處臨時搭起來的看臺,裝飾得各盡其美。女人們的衣袖衫裾露出在簾下,鮮豔奪目,真乃良辰美景!

02雪中如畫的金閣寺
《金閣寺》三島由紀夫(唐月梅 譯)
事實上,多虧了下雪,立體的金閣才變成與世無爭的平面的金閣、畫中的金閣。兩岸的紅葉山上的枯枝幾乎掛不住雪花,那林子顯得比往常更加光禿。遠近的松樹的積雪卻蔚為壯觀。池子裡的冰面上積雪更多了。奇怪的是,個別地方卻不積雪。這些疏疏落落的大白斑點,恍如大膽描繪的裝飾畫上的雲。看起來九山八海石和淡路島都與池子冰面上的雪聯結起來,繁茂生長在其間的小松樹,宛如偶然從冰和雪原的中央冒了出來似的。

無人居住的金閣,除了究竟頂和潮音洞的兩層屋頂,以及加上漱清亭的小屋頂這三層屋頂呈現了輪廓分明的白色部分之外,昏暗而複雜的木質結構在雪中顯出了黝黝的黑色。這古色古香的黑木色澤的豔麗,也使我不由得想窺視一下金閣裡是不是有人居住,就像我們觀賞南畫的山中樓閣之類的景物時,也會抽冷子把臉湊近畫面窺視一下里面是不是有人居住一樣。然而即使湊近過去,我的臉也只能碰在畫著白雪的冰冷的畫絹上,不可能有比這更深的接近。
03京都祇園祭,宵山上的場景
《古都》川端康成(唐月梅 譯)
八坂神社管區有很多居民。儘管是在宵山,而且十七日的彩車遊行已經結束,但以後的曲禮活動還在繼續進行。家家敞開大門,擺上屏風等裝飾品。從前,還有的人家擺設早期浮世繪、狩野派、大和繪以及宗達畫的一對屏風。浮世繪珍品中,也有南蠻屏風,上面以雅緻的京都風俗為背景,畫了外國人的活動情形。也就是說,表現了京都人旺盛的氣勢。

如今這些畫卷還保留在彩車上。都是些所謂舶來品,諸如中國織錦、巴黎葛布藍織錦、毛織品、金線織花錦緞、葛絲等。由於同外國貿易,在具有桃山時代風格的大花日本傘上,還增添了異國的美。彩車內有現時名畫家畫的裝飾畫,彩車頭也有像是柱子那樣的東西,據說那是當年朱印船的桅杆。

04在京都,邂逅逗趣的吉祥物
《太陽之塔》森見登美彥(張維君 譯)
在蕎麥麵店之類的店家前,常常看得到狸貓狀的信樂燒。這些狸貓身上多半垂掛著巨大的睪丸、酒瓶與賬冊,總是瞪大眼看過往的行人,像有什麼不滿,又像滿懷敵意,是一種相當詭異的裝飾品。

有些店門口的狸貓相當巨大,簡直就與金剛力士不相上下。如果倒下來,剛好可以壓死兩三個小孩,實在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存在。看起來有點讓人生氣,但又能令人感到些許愉快。
05京都古剎中的陰翳之美
《陰翳禮讚》谷崎潤一郎(錢青 譯)
我們曾訪問奈良、京都的有名古剎,看到了一些被寺院視為珍品的掛軸懸掛於深奧的大書院的壁龕中。那些壁龕,白天也較幽暗,書畫圖像看不清楚。只能邊聽導遊的說明,邊探視褪了色的墨跡,憑想象感覺它的高明,可是那模糊不清的古詩畫與薄暗的壁龕配合卻是多麼的美妙!不僅圖像模糊不成問題,相反,那樣不鮮明的圖像反而覺得頗為適宜。總之,這種場合,那古畫不過是隱約、微弱光線所掩映的優美的「面」,不過起了與沙壁相同的作用。

我們選擇掛軸,要珍重時代和古雅的理由,即在於此;新的圖畫,無論是水墨的或者淡色彩的,一不注意即會有損於壁龕的陰翳。如果把日本的居室比喻為一幅墨畫,則紙拉門是墨色最淡的部分,壁龕為最濃的部分。我每次看到異常幽雅的日本客廳的壁龕時,總感嘆日本人理解陰翳的奧祕,掌握光與陰翳的巧妙運用。
你喜歡哪本書中的京都?🤔️
趙雅菲 / 撰文
本文節選自《知日·世上只有一個京都!》特集
來源: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