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死的卻是狗

“The dog it was that died.” Walter 死前最後一句話。

看似無厘頭,這句話出自詩人戈德斯密斯《輓歌》當中的一個典故。詩的大意是說好心人收留一條狗,後來人畜反目,狗發瘋將人咬傷。大家都認為那個好心人會死掉,最終死的卻是狗。

第一次讀毛姆的作品,英文版原著。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毛姆對於人物的刻畫,特別是心理的刻畫讀起來非常有意思,比前面幾本主要注重故事情節讀起來要複雜一些,但是更有趣。

老是一直讀輕鬆的簡單情節讀久了反而會乏味,多讀一點用英文描述景緻和人物內心的句子,再想一下中文對於同樣情形的描述,真的很有意思。

感受一下毛姆的文筆,形容得真貼切。

Her thoughts floated upon the surface of her mind like little white clouds reflected on a still lake.

書的一開頭就是一幕偷情被發現的畫面,而且詭異的是門外沒人。毛姆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從開頭激起讀者的好奇心。

女主人公Kitty從來都沒有愛過她的丈夫Walter,當初答應他的求婚也是為了逃避那個令人窒息的家,勢利的母親、懦弱的父親、不如她卻嫁得比她好的妹妹。

婚後的Kitty本來也想盡快了解丈夫,可古怪的Walter深愛她卻對她各種冷淡,不願談自己的工作,迴應也是偶爾一兩句的敷衍。

讓本來都說不上愛的Kitty還怎麼去試著愛呢?所以後面有了婚外戀的情節。

Kitty在Walter發現她的背叛後,才認識到丈夫平時對她的深情,當然,這深情只是他自以為的深情,沒有有效的溝通何來的情。

She knew that she would never see
again in his eyes the look of affection which she had once been so used
to that she found it merely exasperating.

用一句話形容,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卻有恃無恐。

I knew you were silly and frivolous and empty-headed.But I loved you.I knew that your aims and ideals were vulgar and commonplace.But I loved you.I knew that you were second-rate.But I loved you.

Walter對Kitty唯一的情話。

我知道你愚蠢、輕浮、沒頭腦,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的目標和理想既庸俗又平凡,但是我愛你;我知道你很普通,但是我愛你。用的過去式I loved you,是不是也說明了那個時候Walter的複雜心情,到底是還愛,還是不愛了。

他對她說:如果你想要跟他在一起,我可以跟你離婚,但我有一個條件,在我跟你離婚的同時,他也要離婚,並且要在離婚後立即跟你結婚。

她欣喜若狂找到了那個她深愛的男人,告訴他這個消息,於是他說了這樣的兩句話:

第一句:「當一個男人愛上你時,他說的話是不能字字當真的。」

第二句:「一個男人很愛一個女人時,並不一定是想著要跟她結婚的。」

Walter讓Kitty認識了Charlie真實面目後毅然決定帶她去霍亂盛行的湄潭府,因為太愛,所以太恨,他的第一想法是想讓她死。

湄潭府是Walter給他自己和Kitty設置的一個監獄,流放出軌的妻子和自己傷心憤怒的心。

到湄潭府後的第一個清晨,Kitty醒來坐在窗邊,看到外面的景色,在霍亂橫行時的城市,晨光破曉的寧靜,讓她的內心也似乎從幾天辛勞趕路與傷心之中平靜了下來。

The dawn had just broken and from the river rose a white mist shrouding the junks that lay moored close to one another like peas in pod.

The morning drew on and the sun touched the mist so that it shone whitely like the ghost of snow on a dying star.

在那個霍亂與死亡肆虐的世界,Walter是上帝派來的光明天使,然而不愛,始終還是愛不上。

愛是多麼奇怪的東西,人們究竟為什麼會愛上另一個人,從來都無法得知,也許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個缺口,它是個空洞,呼呼的往靈魂裡灌著刺骨的寒風,所以急切的需要一個正好形狀的心來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陽一樣完美的正圓形,可是我心裡的缺口,或許恰恰是個歪歪扭扭的鋸齒形,所以你填不了。

Walter本想將Kitty帶到疫區害死她,沒想到反而讓她找到自我,找到人生的價值,而Walter卻一直經歷著愛與恨的煎熬,無法從仇恨中掙脫出來,最終還因為瘟疫死去。

「The dog it was that died.」Walter死前最後一句話。

Walter一直認為自己是這條狗,被好心的Kitty收留,他愛的姿態從一開始就放得很低,認為像Kitty這樣美麗的女人,能嫁給自己是莫大的恩賜,然而後面經受Kitty的背叛,他因為太愛,繼而太恨,變得瘋狂。

Kitty整個人的覺醒來自於修道院,來自於不懼怕瘟疫背井離鄉的修女。她重新審視自己也是來源於在修道院照顧孤兒時、院長嚒嚒放棄尊貴身份只為接近上帝時、Waddington講述他和滿族女人愛情時。

她在湄潭府這個與世隔絕的死亡之地喚回了深埋的純真,摒卻了心中的浮華,看清了自己的膚淺和無足輕重,明白了對Charlie的愛是多麼愚蠢。

書中中國元素比較多,除了描寫佛教寺廟、牌坊,還有講到「道」的一些理論。

Everything
passed,and what trace of its passage remained?It seemed to Kitty that
they were all,the human race,like the drops of water in that river and
they flowed on,each so close to the other and yet so far apart,a
nameless flood,to the sea.

一切匆匆而過,又會留下什麼痕跡呢?對Kitty來說,人類就像這河水裡的水滴,隨波逐流,彼此之間距離這麼近卻又那麼遠,這一條無名的水流,一直流向大海。

Walter的死她也很傷心,但是畢竟從來沒有愛過,反而有一點解脫,正如她的強勢母親過世,父親的傷心可能源自30年相守的親情,而事實上,父親卻和她一樣,也有一點解脫。

所謂不幸的婚姻,桎梏兩個人,直到死亡才能解脫。

Freedom!Not
only freedom from a bond that irked,and a companionship which depressed
her;freedom,not only from the death which had threatened,but freedom
from the love that had degraded her;freedom from all spiritual ties,the
freedom of a disembodied spirit;and with freedom,courage and a valiant
unconcern for whatever was to come.

自由!不僅僅是從不愉快的婚姻中解脫的自由,也不是從死亡的威脅中逃脫的自由,而是從曾經讓她很丟臉的愛情裡解脫出來的自由,是從所有的精神束縛裡解脫出來的自由,是從過去那個空殼般的靈魂裡釋放出來的自由。有了自由,也就有了面對未來一切的勇氣。

Walter沒有錯,Kitty也沒有錯。錯的是愛了不該愛的人,錯的是愛不上該愛的人。

Kitty眼中的Charlie和他妻子的關係是:她是一個冷漠的女人,他們之間已經沒有愛情很多年了。

然而在Kitty從湄潭府回香港後,熱情的D(Charlie的妻子)接她去他們家住,她才發現,一切都是謊言,她曾經深愛的Charlie其實一直愛著他的妻子。

Kitty的出軌源自無法愛上古板冷漠的丈夫,熱烈愛上情投意合的Charlie,而Charlie對她卻是如渡邊淳一在《失樂園》裡寫的一樣,「這是憧憬愛情的中年男人的共同願望——在不失去家庭的基礎上,和外面的女人談情說愛,同時享有家庭的安寧和戀愛的激情。」

《面紗》的英文標題是「The Painted Veil」,摘自雪萊的十四行詩:Lift not the painted veil which those who live call Life:though unreal shapes be pictured there and it but mimic all we would believe with colours idly spread-behind,lurk Fear.

別揭開那些活著的人們用來形容生活的彩色面紗,儘管這上面都是些不真實的假象,它只是用隨意塗抹的色彩,模擬著我們能夠相信的一切事物。

書的最後兩段是Kitty內心的獨白。

The sun rose,dispelling the mist,and she saw winding onward as far as the eye could reach,among the rice-fields,across a little river and through undulating country the path they were to follow:

perhaps her faults and follies,the unhappiness she had suffered,were not entirely vain if she could follow the path that now she dimly discerned before her,not the path that kind funny old Waddington had spoken of that led nowhither,but the path those dear nuns at the convent followed so humbly,the path that led to peace.

太陽昇起,驅散了霧氣。她看到他們即將踏上的那條小路,穿過稻田,越過小河,在廣闊的土地上起起伏伏,蜿蜒而上一直到視線盡頭——如今她面前也隱隱約約有一條路,這條路不是善良幽默的老Waddington說的那條沒有歸宿的路,而是那些修道院的修女們無怨無悔地行於其上的路,是那條通往安寧的路,如果她能踏上這條路,也許她做的所有的錯事和蠢事,她所遭受的所有的磨難,就並不是毫無意義的了。

Kitty最終撕破生命的面紗,穿過人類的自私虛偽所製造的重重迷霧,終於明白:女人不能依賴男人活著,要自由,必須自立。不求偉大,只求坦率;不求勇敢,只求無畏。只有這樣,生命才能通往一條安寧之路。

這篇讀書筆記摘抄的原書內容較多,因為真的很喜歡毛姆的文筆,不管是對於自然景色還是人物內心的變化,描寫得太生動了。

電影版也下載下來還沒時間看,據說結局和原著有點不一樣,突然沒了看的慾望。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到現在都還沒看過中文版,下次可以直接讀英文版了。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