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永遠是夏天,人們永遠在戀愛

▍©Unsplash:@tunamayoonigiri

搭乘從藤澤開往鎌倉的江之電,剛好在第10站,有一個名叫「稻村崎」的地方,從前是沒什麼名氣的寂靜車站。天氣晴朗的日子,從附近的海濱公園能遠遠眺望富士山,除此之外沒有觀光景點。然而從幾年前的夏天開始,事情發生了變化,常有觀光客從車站出來,朝北邊後山的方向走去,穿過民宅區的寂靜小巷5分鐘後,一間建造在半山腰的餐廳會出現在眼前,緊貼鐵道的大門上掛著暖簾,上面印著它的名字:海菜寺。

這是一家以鎌倉時令蔬菜、葉山牛和腰越地魚類為主要食材的餐廳,晚餐要提前一天預約,若在午餐時間貿然前去,冷不防會遇見全場爆滿的景象。我去的那個中午,老闆環視著人滿為患的店內,滿臉歉意地說:「照眼下的狀況,2點以後再來可以嗎?」然而即便是2點以後,客人依然絡繹不絕。這裡最受歡迎的招牌午餐名叫「海菜寺旬彩套餐」,包括四道時令小菜、蔬菜沙拉、相模灣鮮魚刺身、醬燒湘南地魚、牛肉蓋飯和味噌湯,盛惠價格6000日元—即便在被稱為「有錢人家後花園」的鎌倉,也不是便宜的午餐。

▍從海菜寺露臺看到的鎌倉民家與大海

▍從海菜寺露臺看到的鎌倉民家與大海

海菜寺不溫不火開了10年,突然熱鬧非常。要說契機,是因為彼時正在播出一部名為《有喜歡的人》的夏季月九 ,劇中三兄弟共同經營的海邊餐廳「SeaSons」,原型便是這家店。有夏天,有大海,有煙火,有純愛,誰不想去偶遇一次山崎賢人和三浦翔平呢?我也是眾多巡禮者之一,坐下才意識到,店裡雖然也有三位工作人員,卻和劇中的少年形象相去甚遠。但並不沮喪,因為主廚是真正的資歷深厚:他年輕時在東京的懷石料理老鋪苦心鑽研,後輾轉於美國、馬來西亞,以及香港、上海和台灣的五星級酒店,10年前回到日本後定居鎌倉。那位主廚跟我說,劇組每週都來取景,餐廳沒付廣告費:「聽說那家電視臺的製片人常在附近閒逛,之前也偶然光顧過我們的店。」飯後甜點端上來,他建議道:「沒有中午那麼晒了,要不要去露臺坐一會兒?」我站在那個露臺,突然想起一個熟悉的場景:另一部日劇《倒數第二次戀愛》(以下簡稱《倒二》)中,小泉今日子和中井貴一也曾坐在這裡暢談人生。那部劇集與《有喜歡的人》出自同一家電視臺,穿插著大量空鏡頭,可以作為鎌倉風景宣傳片。如此說來,海菜寺老闆口中製片人的「偶然光顧」就一點也不偶然了,顯而易見,他應該就是傳說中的「鎌倉中毒症候群」患者。

▍©Unsplash:@tunamayoonigiri

「鎌倉中毒症候群」,誘因多半來自「對湘南海岸的愛」,病情發作「基本是在夏天」。這種病無法根治,以下任何一個詞彙都會令患者們病情加重:大海、夕陽、電車、青春、戀愛、水族館、花火大會……我從海菜寺的露臺望出去,湘南晴朗的海面盡收眼底,更遠處的江之島漂浮在白雲之下,紅色屋頂的民宅林立在沿海公路一側,在海浪撞擊海岸的背景音中,間或有江之電從腳下穿行而過,是心中理想的夏天模樣。

江之電在山海間

對日劇日影迷來說,鎌倉的浪漫是由江之電串聯起來的。

這輛從1902年就出現在鎌倉人生活中的電車,如今也每天往返於藤澤站和鎌倉站之間,穿行於湘南海岸線和居民生活區中—它是鎌倉人的雙腳,每天通勤上學的交通工具,它也是觀光客的眼睛,帶他們享受古都風情的人氣路線。

搖晃在江之電車廂中的「湘南人情味」,從百年前就一直存在著。

▍穿過民家的江之電

▍穿過民家的江之電

20多年前,居住在鶴岡八幡宮附近的安西篤子在《鎌倉:與山海共度的生活》中提及過這種情緒:「以人類年齡計算,江之電已是90歲高齡。現在它依然健朗地咔嗒咔嗒前進著,深受大眾喜愛。雖說現在推出了設有優先座席的新式車廂,但不知為何,每當我看到如同老爺爺一般的舊式車廂時,總會特別興奮。從腰越站到稻村崎站的短短3公里之間,湘南的海透過車窗塞滿了整個車廂,發出炫目的光芒。那一刻,每個乘客臉上都露出幸福的表情。」

沒有大海的電車是不完美的,湘南的海是這裡亙古不變的主角:「鎌倉三面環山,南邊有海。八幡宮的三座鳥居前,或是在下馬的四角,只要駐足往南方望去,就算看不到海,也能感受到那個方向的明亮。有時候還可以微微聞到海潮的氣味,到了盛暑時期,風是很涼的。總之,在鎌倉,無論站在什麼地方,都無法不意識到海的存在。」因此到了這個城市,方向感會變得很強:無論從哪一個車站走出來,往北便一路到山,向南便一路到海。

▍©Unsplash:@tunamayoonigiri

「稻村崎」的下一站「極樂寺」,因附近的一間同名寺院而得名。這個在《倒二》裡每集都會出現的車站,是「中老年戀愛組」拌嘴吵架和談情說愛的主要場所,殺青後眾主演的簽名海報被貼在車站口的玻璃窗裡,前來拍照的觀眾絡繹不絕。後來它又成為是枝裕和《海街日記》的取景地,是距離綾瀨遙和長澤雅美的四姐妹之家最近的車站。

▍鎌倉花火大會

▍鎌倉花火大會

《倒二》中幾位主角的家也是一間餐廳,不是海菜寺那樣的高級和食店,而是帶著院子的家庭咖啡館「Cafe坂之下」,就在與極樂寺車站只有10分鐘步行距離的民宅裡。「Cafe坂之下」原本就是鎌倉的名店,店內昭和風情的設計混搭北歐傢俱,招牌料理是pancake(煎餅),常有專程從東京趕來一探究竟的美食專家。電視製作人是在看到雜誌報道後找到這裡的,店主真子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身為家庭主婦的她,一直在思考「自己有些什麼是可以教給孩子的呢」,同時她心中還有個久未熄滅的聲音:「在僅有一次的人生裡,想多做些自己喜歡的事。」這間店是她在「身為妻子和母親」與「實現自我價值」之間找到的平衡方案—與女主角同齡,有類似的苦惱和掙扎,最後的選擇也有共鳴,興許就是這樣的價值觀打動了《倒二》的製作人吧。

從「極樂寺」的下一站「長谷」走出來,有一間小小的御靈神社,鳥居下是鐵道宅男最青睞的取景地之一,能拍到從隧道中駛出的江之電。神社入口處有一家經營了300年的老鋪和果子屋「力餅家」,是小泉今日子在《倒二》裡第一次考察鎌倉時的短暫停留之所,也是廣瀨絲絲和前田旺志郎在《海街日記》裡途經的地方,他們還在這裡吃了福面饅頭。「力餅家」製作傳統風味的和果子,我吃過一次,實在是甜過頭了!但日本人不懼甜,這使它得以將「不使用添加物」「製作樸素廉價的點心」的初衷傳承到了九代目,當地人若是到外地探親訪友,總是會買一份帶去,好像它就是一種鎌倉態度。

他們在鎌倉談戀愛

江之電沿線最出名的是江之島站,島上有傳聞許願很靈驗的神社和可以俯瞰鎌倉全貌的燈塔,在年青一代中是人氣很高的約會場所—我曾經在某個暴雨颱風天爬上燈塔,發現四周皆是不為風雨所動的少男少女,這才明白為何身邊有位常常獨自旅行的朋友每次到了江之島都從不上燈塔。

▍©Unsplash:@tunamayoonigiri

松本潤和上野樹里演過一部電影《向陽處的她》。原著曾被評為「日本女人最想讓男人閱讀的戀愛小說」第一名,講的是江之島上的某隻貓幻化成女子後與人類相遇的愛情故事。他們自然是要在江之島上約會的:參拜江島神社邊津宮,在戀人之丘上敲響龍戀之鐘,最後去了江之島的水族館—論及日本愛情片中出鏡率最高的水族館,非新江之島水族館莫屬,甚至能從中總結出一套「水族館約會指南」

《倒二》告訴你,中年人不必買票進館,坐在門口臺階上聊聊人生就很美好;《向陽處的她》告訴你,和喜歡的人肩並肩站在大水槽前,是年輕時候最心動的戀愛回憶;《有喜歡的人》告訴你,比站在大水槽前更浪漫的是夜闖水族館,被保安發現後手牽手一起逃跑;幾年前還有一部名叫《流星》的月九,竹野內豐扮演的男主角就是這間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它讓許多的日劇觀眾迷上了水母這種神奇生物。男主角說:不要對著流星許願,對著水母許願,比較靈驗。

▍新江之島水族館

▍新江之島水族館

以水母為主角的水族館和以鯊魚為主角的水族館有著兩種世界觀。我在去過以巨大水槽聞名的沖繩美麗海水族館之後,才意識到江之島的水族館是最好的,它讓並不罕見的魚類也閃閃發光,每到夏天都會推出各種主題活動,比如在水族館留宿一夜,或是利用燈光秀感受海底的日升月落—有一年夏天的燈光秀名叫「然後,你就成了魚」,在海洋世界的潮起潮落中,它令我真切感受到:水族館是人類的一場美夢,而數以億計的魚是這場夢的主角。

▍新江之島水族館

▍新江之島水族館

其實在日劇迷蜂擁而至之前,早有一部動畫讓鎌倉成了聖地。動畫片頭的場景發生在鎌倉高校前站前的第一個踏切 處,它的名字無人不知:《灌籃高手》。說鎌倉高校前站是江之電沿線最美的車站也不為過,眼前就是撲面而來的大海,一條坂道以海為起點,通往頂端的鎌倉高校—那間學校未必是動畫裡湘北高中的原型,但一定是青春的隱喻:一次我走近了去,正是暑期特訓期間,滿場奔跑的棒球少年,「砰」地發出擊球的清脆聲音;又有一次,只在車站坐著,前面湧來一群剛下課的中學生,吵吵鬧鬧之間,突然有個晒得黝黑的姑娘用力揮起手來,朝著在海邊進行長跑訓練的少年放聲喊道:「健君,加油啊!」你就也會猝不及防地想起來,那些心中的煙花還未熄滅,也曾勇敢地揮過手的歲月。

▍鎌倉的孩子們

▍鎌倉的孩子們

在鎌倉,青春屬於任何年齡。拍攝完《倒二》之後,51歲的中井貴一成了鎌倉市觀光大使。他在一次採訪中說:「電視劇播出過半,極樂寺站前人來人往,和拍攝第一集時的冷清大相徑庭。細問之下,原來大家都是看過劇之後來巡禮的。如今電視上淨是些面向20多歲年輕人的作品,而我們想傳達屬於40歲和50歲的人們的青春。這個年齡的人,一定會喜歡鎌倉的,不是嗎?」

為什麼他們都選擇在鎌倉談戀愛?因為鎌倉就是永恆的青春啊。

遇得見小津安二郎和川端康成

中井貴一與鎌倉的淵源不止於此,這個小城是他父親與母親相遇的地方,而曾祖母過去在城裡開了一家名叫「月之瀨」的食堂,小津安二郎常來光顧,後來女優原節子在小津電影中常梳的標誌性髮髻,原型就來自中井貴一的母親。

小津安二郎是最著名的鎌倉愛好者,他的電影幾乎都講述了發生在這裡的故事,自己更是生活於此也長眠於此,因此文藝青年們來了,總要特意去一趟北鎌倉的圓覺寺,那是電影《晚春》中舉辦茶會的地方,也葬著60歲的小津。絡繹不絕的祭拜者記得小津鍾情於威士忌這件事,擺放在他墓前的酒瓶子因此從未間斷。早幾年,一些忠實影迷會專挑小津的忌日來掃墓,偶爾也有人目擊到深居簡出的原節子在墓前默默地點燃線香—前些年的秋天原節子去世,他們那一段說不清楚的情事,便真的只成了傳說。

▍©Unsplash:@hkyu

▍©Unsplash:@hkyu

小津的墓碑很好認,黑色墓石上只寫有一個簡潔明瞭的漢字:無。他曾在侵華戰爭期間到過中國,從上海、南京,一路行至武漢和南昌,這個「無」字是他從這段與中國的短短交集中得到的紀念品。1938年,小津在一封寫給導演溝口健二的信中記錄了這件事:「現在所居住的宿舍後山有一個(古)雞鳴寺。雨過天晴時常常爬上寺院。長滿青苔的石板上面是綠葉形成的隧道,穿過這個隧道,上面就是寺院了。東邊是□□山,爬過城牆,有一個湖,湖上滿是青蓮,透過隱隱的草木葉子,可以一覽□□的城鎮。這個寺院是梁武帝時皇帝敕令所建,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弘法大師空海曾經遊覽過這個寺院,非常著名。如今非常荒涼,寂寥得很。我請這裡的住持二空寫了個字。我並不認為字寫得很好,然而寺印卻非常不錯,總之另給你寄去。眼下正在□□待命。我想把整個寺院看個遍。精神非常好。」因為保密的需要,信中特意將南京、紫金山、玄武湖等暴露地標的關鍵詞隱去了。往後研究小津的學者中,有人認為這個「無」字是他的戰爭觀,也有人認為它訴說了日本人特有的物哀和無常感。小津過世後,大家一致認定這是他最喜歡的漢字,於是由圓覺寺派管長朝比奈宗源將之重寫一遍,刻在了墓石上。

▍寺院裡練習弓道的少女

▍寺院裡練習弓道的少女

圓覺寺去得多了,漸漸知道距小津數步之遙,還葬著木下惠介,而對面的松嶺院裡,有田中絹代之墓。前者是和小津同在松竹電影公司工作的名導,後者是小津的御用女演員。我有一次在松嶺院看見對聯,上聯是用毛筆寫著的簡單幾個字:「山野草和茶花」,覺得像是小津電影的精髓,也像是鎌倉的關鍵詞,後來再去已不見蹤影。不少資料稱松竹的另一位大牌導演小林正樹也葬於同一間寺內,我多次尋訪未果,寺院僧人也不似指出小津安二郎的墓碑時那般胸有成竹,小林正樹是否埋葬於此大概會成為永久的謎題了。松竹大船 的影迷,把圓覺寺視為日本影史上一個重要的地標,對於在人前總是拘謹的小津來說,這似乎也是最好的安排:葬在寺院裡,意味著生前死後的人際關係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寫出西方第一部小津研究專著《小津》的美國作家唐納德·裡奇也來過圓覺寺,在這裡聽日本禪學權威鈴木大拙講過一次「南泉斬貓」的故事,並不太懂。小津死後第三年,鈴木大拙也逝世,就葬在與圓覺寺一條馬路之隔的東慶寺。而黑澤明則要難見得多,他的墓地位於4公里以外的安養院。我曾向一個住在附近的老頭打聽黑澤明墓地所在,然而他一臉茫然,深信自家門口不可能葬著這等大師,最終把我扔在寺院前,遺憾地表示「已經關門了呢」,接著就消失在寺院後擁擠而老舊的民宅中。半小時後,我才在後山寫著「遊客留步」的墓園裡找到了「黑澤家」的墓石,沒有祭酒,沒有佛花,冷冷清清,只有一隻被腳步聲驚起的黑貓「咻」地跑過,嚇人一跳。

▍©Unsplash:@tunamayoonigiri

在圓覺寺也經常能看到貓,癱在山門前的一隻花斑,看見來往生人從不畏懼,悠閒地享受著時光。餵食的僧人說它的名字叫「shii醬 」,是個小男孩,有時候圓覺寺的門票上也印著一隻貓,說是常年躺在勒使門上的「kana醬」,在寺裡生活了15年,也成了名貓,常有雜誌來拍攝,但最近身體似乎不太好,「畢竟年齡相當於人類的90歲了啊」。

每年夏天我都會去一次北鎌倉,海邊小城和小津安二郎那些黑白底色下的場景相比並無變化,無處不是日常生活的極致。也尋訪過他在此地所住的百年旅館,還有隱藏在漆黑山洞背後的神祕舊居,便越發感慨,他果真是長眠在了最鍾情的地方。一位鎌倉住民指引我去了離圓覺寺不遠的淨智寺後山,那裡有一處隱秘的山洞。山洞豁然開朗的另一頭,是小津安二郎晚年居住的宅院—記不清在什麼地方看過他大醉後跌進竹林的逸事,那片竹林如今還在。

▍©Unsplash:@conorsexton

鎌倉五山之首的建長寺也在附近,在楓葉間還只投下細碎光影的7月,桔梗還沒謝,蓮花就開了,走過境內的剪刀聲和掃帚聲,聞到夏季新鮮的青草味。走至寺院深處,有一間回春院,門口也是墓地。一座墓前栽有垂枝櫻,墓石上刻著明石海人的和歌:「就像生活在深海中的魚族,若不自燃,便只有漆黑一片。」是導演大島渚的字跡,他是這墓地的主人,因名字中的「渚」取自笠岡的海岸,便從瀨戶內海深處專程打撈了石頭當作墓碑,上面還攀附著細碎的白色貝殼。我坐在回春院看池,水不在池裡,流轉在樹上,心想一個人怎麼能以為自己是條魚呢?不過如果是大島渚,好像就能理解,用力發光的人,總能見著光。

▍大島渚的墓碑

▍大島渚的墓碑

稍遠一些的鎌倉靈園,那裡葬著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也是鎌倉響噹噹的名人,「鎌倉文士」中的一員。川端康成的舊宅在長谷站附近,後山有鎌倉最古老的神社—甘繩神明社。這是被他寫進小說《山音》裡的地方,充斥著將死者的恐懼:「夜間,在鎌倉的所謂山澗深處,有時會聽見波濤聲。信吾疑是海浪聲,其實是山音。它很像遠處的風聲,但有一種地聲般深沉的底力……他確實聽見了山音,恍如魔鬼鳴山而過。」

舊宅如今成了川端康成紀念會,常年大門緊閉,不知是否還能聽見山音。每年只有一天,隔壁的鎌倉文學館會舉辦川端康成誕辰紀念活動,組織一個數十人的小團體前往舊宅參觀。鎌倉文學館也是有趣的,這裡能看到小津安二郎叼著煙拔河的照片,其實文學館也出現在了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春雪》中。運氣好的時候,能在文學館的庭院裡遇到一輛麵包車改裝的移動咖啡吧,販賣用伏見稻荷湧水煮的文學館混合咖啡,兩張椅子擺在樹蔭下,任你坐下來讀書到關門。就連老闆也是這麼做的——放一張黑膠唱片,咖啡端上來後,就自顧自讀小說去了。

其實還想去看看川端康成的終末。他晚年在稍遠處的逗子漁港附近買了一間四樓的公寓,只住進去三個月就口吞煤氣管自殺了。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逗子的海似乎總令人沉默,後來森山大道和中平卓馬也常流連於這一帶,只拍下了極為剋制的幾幅照片。我也想跟著兩人的夏日回憶去得再遠一些,三浦半島的最前端或者橫須賀的海軍基地,不與觀光客為伍,海卻是特別好的。

它是一段好時光

▍盛夏的明月院

▍盛夏的明月院

鎌倉的紫陽花有名,最有名的賞花地是「關東十剎」之一的明月院,在坂道兩側開滿了花的6月中旬,門前幾百米外就排起了長隊,需要專門的工作人員維護秩序。但紫陽花季人滿為患的明月院,轉到盛夏就是另一番場景,繁花落盡後餘下滿目翠綠,襯托綠意的是人潮退去後的寂靜,連寫御朱印的工作人員也感慨:「寺院就該是這樣冷清的狀態啊。」又建議我來年在紫陽花剛結苞時再來一次,體會那種初生的感動。常來寺院的中年婦人和工作人員聊起桌上的插花,說是鎌倉少見的白雲木,眼看花期將過,某位舊識趕緊剪下幾枝送來。明月院是日本少數幾間擁有「丸窗」的寺院,佛教文化裡,這種圓形窗戶有包容宇宙萬物之意,我也是在那時才看清楚,明月院的「丸窗」上方還寫著一行字:窗外好日。

▍明月院中,兔子和烏龜站在一起,旁邊的木板上寫著:負傷中,請不要觸碰

作為「鎌倉中毒症候群」的患者之一,我偶爾會想:什麼才是鎌倉的好日子?想起來的是那個等待海菜寺空位的中午,沿著鐵軌隨意溜達,途中發現了一家餐廳,面向鐵軌的一面裝著巨大的窗戶,每當江之電駛過,列車彷彿就傾倒進了整個房間。我坐在門口的露天位上喝著啤酒,不時駛過的電車就像是專程來與我乾一杯。店員走出來和我閒聊,她是個剛從東京搬來的年輕女孩,人生理想是生活在離大海最近的地方,她對這樣的鎌倉感到滿意。

▍擁有『江之電』時間的餐廳

▍擁有『江之電』時間的餐廳

餐廳是由三個年輕男孩合資開的,一日三餐都供應,光顧的當地人遠多於遊客,很多人匆匆吃過早餐以後,就搭電車去上班。店主教會了我生雞蛋拌飯的正確吃法:要先把蛋清和蛋黃分開,將蛋黃調勻,而蛋清維持原狀,再一起澆到米飯上。他還教給了我一個新概念:電車每隔12分鐘會經過一班,在當地人心中,這叫作「江之電時間」。結賬離開時,這位店主塞給我一張傳單,說他想做更多有趣的事情,在附近寂靜的海岸改裝了一棟古民家,很快就要作為民宿開業了,「如果明年夏天再來鎌倉,就來住住看吧?」

離餐廳不遠處的海濱公園,那天傍晚有一場花火大會。鎌倉的花火大會不像大阪那樣,人人都穿著浴衣,提前好幾個小時就要去河邊佔座。在鎌倉的花火大會,大家都是一副「下了班之後順路來看一眼」的姿態,隨意在高高的堤壩上坐下,拉開一罐冰冷的啤酒。

▍傍晚的江之島

▍傍晚的江之島

每逢花火升空前,廣播裡總要說上幾句贊助商或贊助人的名字,這也是慣例。起初沒有什麼特別,都是企業或公共機構:小町商店會、牙科醫院、鎌倉靈園……到了後半程,突然畫風一轉:「阿醬,謝謝你和我結婚。來生也繼續在一起吧。」「就讓爸爸最喜歡的巨大煙火,在天空中盡情綻放吧。大家都要變得幸福哦!」「詩織,生日快樂。爺爺。」「真美,一定會讓你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和我結婚吧!」這種洋溢著小城氣質的花火大會,有點好笑,又有點感動,最後那條求婚的資訊剛播到一半,遠方天空的月亮便升了起來,亙古不變和轉瞬即逝共存的這一刻,就是鎌倉的好時光。

夏天過去了,夏天還會再來。在《倒二》那部電視劇裡,中井貴一對即將離開鎌倉的加瀨亮說過一句話:「鎌倉任何時候都會這樣等著你的。」

※ 本文節選自《縱身入山海》,作者:庫索,日本通經授權發佈。除特別註明外,文中圖片均來自本書。

《縱身入山海》

《縱身入山海》庫索 著

旅日作家庫索作品,日本五年,行山與尋海的日常,靠近日式生活的核心,近距離覺察日本文化的脈絡。

來源公眾號:日本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