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人生如星塵

春節前和朋友小聚的時候,因為我們都愛看書,談了不少讀書心得。

我們都愛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所以「臭味相投」,她最近看的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我也很有興趣。立馬買了幾本,之前說過,買希臘羅馬神話純粹因為去歐洲的時候感覺很多建築和藝術作品的賞析需要大量的神話知識。

結果這次讀了《蘇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沒想到這本書和哲學還是有關聯的。

在這個大家都覺得很無聊的春節,我覺得每天時間都不夠用~

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練畫做飯讀書,難得的一個「清閒」的春節,因為疫情,可以和家人好好相處,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一個春節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而且是兩遍。

依稀記得《蘇菲的世界》應該不是第一次看,很多年前翻過,畢竟書上寫著「中小學生推薦必讀讀書」。

但說實話,我感覺中小學生不是太適合吧?

整本書確實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哲學入門書,作者喬斯坦·賈德用「懸疑」的故事講學術化的知識通俗化,而且很多形象的例子幫助理解,從古希臘時期到現代哲學,也講了歐洲的幾個重要時期的歷史背景,讀完整部世界哲學史一點都不枯燥。

不過在讀到中間部分的時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還是很容易就理解不了哲學家的觀點了。所以感覺中小學生拿來當故事讀物不錯,但真要完全理解還是有點困難,或者是我自己太笨了,哈哈。

但讀到接近現代的時候,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觀點,感覺容易理解多了。

到最後談到宇宙大爆炸的時候,有一種讀《三體》的感覺,是啊,我們是多麼的渺小,不過浩瀚星空中的一粒塵埃。

而作者編的這個有點「懸疑」的故事,有點類似《楚門的世界》,其實都是在講述哲學家的觀點,所以確實是暢銷書,五星推薦。

其實讀一遍是不夠的,所以趁著寫讀書筆記,重新快速又讀了一遍,好好整理一下。

故事從看似簡單其實複雜的兩個問題引出,「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哲學是什麼?

哲學之所以產生,是人類有好奇心的緣故。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是要有好奇心。

不要把這個世界當成理所當然。

當一個嬰兒出生看到的世界,充滿了一切好奇,當我們成長時,習慣了世上的一切。

生命是一場很龐大的、神祕的存在。

全書都貫穿了下面這個例子,好好體會一下。

「我們就像是魔術師從空空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兔子,小白兔比作整個宇宙,人類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處的微生蟲,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神話

哲學是指在耶穌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臘演進的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

在那以前,人們在各種宗教中找到了心中問題的答案,所以通過神話形式代代相傳。

所以閱讀那本希臘羅馬神話,除了有助於理解歐洲的建築雕塑繪畫藝術,也可以瞭解哲學出現前人們對於未知世界的解釋。

自然派哲學家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關切的主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與變化。

他們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種「東西」,萬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終仍舊迴歸與此。

他們想要透過大自然本身的研究來了解實際的變化過程,而不是借神話故事來解釋雷鳴閃電或冬去春來的現象。

所以說哲學逐漸脫離了宗教的範疇,朝科學推理的方向邁了一步,成為後來科學的先驅。

小亞細亞的殖民地米雷特斯的三位哲學家

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他在埃及測量金字塔高度利用自己的影子與身高等長時來測量金字塔的影子。

安納克西曼德,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他所謂的「無限定者」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

安那西梅尼斯,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

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學家都相信,宇宙間有一種基本物質是所有事物的源頭。

希臘殖民地伊利亞的哲學家帕梅尼德斯,從理性的角度認為現有的萬物是亙古長存的,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

和帕梅尼德斯同一時代的赫拉克里斯特,則從感官認知的觀點認為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

最終西西里的哲學家恩培竇可里斯解決了他們的爭議,是他們認為世間只有一種元素存在,而他認為大自然是由四種元素組成,土、氣、火與水。

我們所知的第一個住在雅典的哲學家安納薩戈拉斯認為,大自然是由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種事物的成分存在。

德謨克利特斯,認為大自然是由無數形狀各異的原子組成的,形狀各異,不可分割,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物體。

是不是感覺和物理相關了,而前兩位都是出生於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哲學家,他們沒有現代的電子設備可以利用,唯一的工具就是心靈,就是理性的思考,所以哲學真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

這幾位哲學家都在試圖為大自然的變化尋求自然的解釋,在過去,這些現象都是透過神話來解釋的。

雅典的哲學

下面是三位偉大的古典派哲學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了整個歐洲文明。

他們都在雅典生活、工作,雅典成為了希臘文化的中心。

所以我一直不是很想去希臘和義大利,不是不喜歡,是覺得知識儲備太少,去了會留下很多遺憾,結果去年去土耳其先了解了東羅馬的歷史。

書中也有一段關於雅典的介紹,高城、巴特農神殿、酒神劇院、高等法院、市區廣場……整個歐洲的文明都在這個樸實的地方紮下根基。

所以更覺得去雅典旅行絕不是拍幾張遊客照而已,那些廢墟之上,是歐洲文明的起源。

說句題外話,南歐就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已經去過西班牙,土耳其,回來的旅行筆記寫了接近20萬字,不是太能寫,是真的有太多需要了解的歷史,與宗教相關,與建築相關。

去德國捷克奧地利的時候,明顯感覺需要惡補的知識少了很多,如果某天去北歐,則主要是玩自然風光了。

自然派的哲學家關注的主題是自然世界的本質,雅典的哲學家興趣主要是個人本身與每個人在社會的地位。

所謂詭辯學家,是一群四處遊歷的教師與哲學家從希臘各殖民地到雅典,教人道理,收取學費,宣稱世間沒有絕對的是非標準。

蘇格拉底

有生之年大半時間都在市中心廣場等地與遇見他的人閒談,從未留下任何文字,卻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重大的人物之一。

之所以能夠得知他的生平,主要是透過他的學生柏拉圖撰寫的《對話錄》。

蘇格拉底式的反諷,他藉著假裝無知的方式強迫他所遇見的人們運用本身的常識,在討論過程中,設法使他的對手承認自己理論上的弱點。

所以很能理解當時的雅典社會為啥最終為把他判為死刑,服毒自殺。

他和耶穌不也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蘇格拉底不認為自己是個「智者」,而是哲學家,與詭辯學家正好相反,他知道自己所知有限,不斷追求真知灼見。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

他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

在以弗所博物館看到了蘇格拉底的頭像雕塑。

柏拉圖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學生,創立了哲學學園,從此世界各地成立了成千上萬所學院。

柏拉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

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

換句話說,比如一盒積木組合成一匹馬,完工後拆開,還是能再組合成一匹馬,因為心中已經一幅馬的圖像,所參考的模型適用於所有的馬匹,這就是理型。

他認為我們對於那些不斷改變的事物只能有意見或看法,能夠真正認識的,只有那些我們可以運用理智來了解的事物。

比如你問別人彩虹哪種顏色好看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而如果問8*3等於多少,則只有一個。

所以理性永恆不變,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柏拉圖就認為數學是非常吸引人的學科,因為數學的狀態永遠不會改變。

他認為實在世界分為兩個領域,感官世界「每一件事物都會流動」,理型世界是永恆不變的。

他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現象都只是永恆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數人活在影子之間就已感到心滿意足,從不去思考是什麼東西投射出這些影子。

他的「洞穴神話」就說明哲學家是如何從影子般的影像出發,追尋自然界所有現象背後的真實概念。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與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學一般,是以理性主義為特色,他相信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樣治理國家。

亞里士多德

他在柏拉圖的學園裡進修了二十年,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因此他對研究大自然極感興趣,他不僅是希臘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

柏拉圖認為現有「馬」的理型,然後才有感官世界裡所有的馬匹。

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他的老師弄反了,他認為「馬」的理型是我們人類在看到若干匹馬後形成的概念。

他認為我們所擁有的每一種想法與意念都是透過我們看到、聽到的食物而進入我們的意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實在界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他強調「形式」與「質料」的差別,把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加以分類,分為所屬的科目或次類目。

他認為人類是萬物中最完全的生命,能像植物一樣生長並吸收養分,也能像動物一樣有感覺並能移動,除此之外,最與眾不同的是理性思考的能力。

他對自然界的因果律看法高明,提出了目的因。比如天為什麼會下雨,「質料因」是在空氣冷卻時溼氣(雲層)正好在那兒,「主動因」是溼氣冷卻,「形式因」是水會降落地面,而「目的因」則是植物和動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長。

他是一位嚴謹的邏輯學家,創立了邏輯學這門學科。

然而,他對於女人的看法和柏拉圖完全不同,他眼中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整個中世紀都受到他的看法的影響,教會也繼承了歧視女性的觀點。

希臘文化

是指公元前第四世紀末亞里士多德時期到公元四百年左右中世紀初期。

亞里士多德於公元前322年去世,當時雅典人已經失去了統治者地位,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各地(亞里士多德曾經還擔任過亞歷山大大帝小時候的私人教師),使埃及、東方(遠至印度)的文明與希臘文明得以結合。

在人類歷史上,這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一個新的文明誕生了。在這個文明中,希臘的文化和語言扮演主導角色,維持了大約三百年。

自從公元前50年以後,羅馬在軍事與政治上逐漸佔了上風,從西邊的西班牙到東邊的亞洲,都以羅馬文化與拉丁文為主,這是羅馬時期,但羅馬本身也是受了希臘文化的影響。

西班牙之行見到了部分羅馬遺蹟,而去年的土耳其之行,更是見識了大量羅馬遺蹟,也看到了希臘文化的部分殘存,兩種文化的更迭背後是大量的歷史,幸而石材的保存期足夠長,我們今天才可以去參觀。

這個位於土耳其安塔利亞西戴的阿波羅神廟,就是就是公元二世紀建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佔領西戴後就大力宣傳希臘文化,現在只剩下幾根柱子了。

希臘文化的特色在於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界限泯滅了。

希臘文化時形成的各宗教信仰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經常教導人應該如何獲得救贖,免於一死。

哲學也逐漸朝救贖與平安方面發展,宗教與哲學之間的界線逐漸消失了。

科學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雅典仍然是哲學中心,而東西方交會點亞力山卓則成為科學中心,當時的希臘文化可與現代世界相提並論。

希臘文化的哲學並沒有很大的原創性,許多學派受到雅典三大哲學家的啟發。

犬儒學派

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環境的優勢——豐富的物質、強大的政治力量與健壯的身體——之上。

斯多葛學派

主張宇宙間只有一個大自然,所有的自然現象,如生病與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變的法則罷了,因此人們必須學習接受自己的命運。

伊壁鳩魯學派

人生至善之事乃享樂,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

新柏拉圖派哲學

這個黑暗世界其實並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與柏拉圖的二元論相反的是,主張萬物一體的體驗。

神祕主義

他們認為,我們通常所稱的「我」事實上並不是真正的「我」,有時在那一瞬間我們可以體驗到一個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祕主義者稱這個「我」為「上帝」。

基督教如何滲透希臘羅馬地區

歐洲文明曾同時受到印歐文化、閃族文化這兩種文化的孕育。

印歐民族

指的是所有使用印歐語言的民族,包括了所有歐洲國家,除了那些講菲諾攸格里克語(包括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北端的拉普蘭語、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和匈牙利語)或巴斯克語的民族。除此之外,印度和伊朗地區的大多數語言也屬於印歐語系。

所以我去歐洲的時候就發現,比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土耳其語,都會發現很多單詞和英語長得很像,至少讀出來音很像,所以即使不認識那個單詞,照著念一下都能猜出意思,這就是印歐語言的共通之處。

這是西班牙地鐵拍的,機場這個單詞雖然不認識,但是讀出來就對了。

這是土耳其機場拍的,第一排土耳其語也和英語很像。

大約四千年前,原始的印歐民族陸續從臨近黑海和裏海的地方四處遷徙,努力吸收當地文化,不過在語言和宗教方面還是以印歐語和印歐宗教較佔優勢。

印歐民族相信宇宙間有許多天神,以圖像和雕刻來描述眾神,所以在土耳其的羅馬遺蹟上看到太多雕塑,然而不認識,所以好期待閱讀那本希臘羅馬神話~~

他們希望能夠「洞察」世界的歷史,認為歷史是循環的,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不過在無盡的生生死死中有不同的文明興亡消長罷了。

印度教與佛教這兩大東方宗教都源自印歐文化,希臘哲學也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充滿了哲學式的省思。

閃族文化

閃族人源自阿拉伯半島,後來也同樣遷徙到世界各地。西方三大宗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源自閃族。

基督教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主要有四種:天主教、新教、東正教、英國聖公會。去西班牙的時候寫過它們的區別,《不容錯過的馬德里》,去西班牙瞭解了天主教的淵源,遇到朝聖節的盛況,去土耳其也見識了東正教,還正好遇到東正教彌撒。

在馬德里遇到的朝聖節。

在馬德里遇到的朝聖節
伊斯坦布爾的東正教彌撒

伊斯坦布爾的東正教彌撒。

伊斯坦布爾的東正教彌撒

與印歐民族不同,閃族一開始就相信宇宙間只有一個上帝,相信歷史是呈直線式發展,終於有一天它會結束,這一天就是「最後審判日」。

他們認為歷史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上帝可以完成他在這世界的旨意,所以數千年來閃族人一直非常注重歷史的記錄,這些歷史文獻後來成為聖經的核心。

對印歐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是視覺,而閃族最重要的則是聽覺。所以猶太人的聖經一開始就是「聽哪!以色列」,無論基督教、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同樣都有大聲朗誦經文的習慣。

閃族人認為描繪或雕琢神像是不可以的,現在在教堂看到耶穌的畫像是因為受到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希臘與俄羅斯等地的希臘正教至今仍不許信徒製作有關聖經故事的雕像,我在伊斯坦布爾的東正教教堂也看到所有畫面的面部都是空白的。

以色列

以色列

約公元前一千年時,有三位偉大的以色列王,掃羅王,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當時,所有的以色列子孫在這個國家團結起來,大衛王統治時期,以色列在政治、軍事與文化上都卓然有成。

後來國家分裂成南北兩國,南國為「猶太」,北國仍為「以色列」。公元前732年北國被亞述人政府,南國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人征服,一直到基督降生,猶太人都生活在異族統治之下。

猶太人千年來背井離鄉的生活有很多悲慘的故事,在歐洲的很多城市也專門有猶太區,我在伊斯坦布爾也去過猶太教堂門口,因為沒開門。。。猶太人這段歷史可以好好了解一下,雖然一直被壓迫,但毫不影響猶太人聰明的頭腦和在科學藝術上的造詣。

以色列也是我很想去的一個國家,但是要主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宗教和歷史的淵源,最好先去想去的阿拉伯國家,再去以色列,否則有以色列的簽證,部分阿拉伯國家會拒絕入境,比如伊朗、黎巴嫩。

耶穌

耶穌的故事其實都基本耳熟能詳了。

那個時代有許多人等待一位「救世主」在嘹亮的軍號聲中重建「天國」。耶穌說,「天國」就是愛你的鄰居、同情病弱窮困這,並寬恕犯錯之人。他很巧妙地用那個時代的語言,賦予一個古老的戰爭口號嶄新而寬廣的意義。

他被釘上十字架也是因為救贖的嶄新信息已經威脅到當時許多人的利益與在位者的權勢。

說蘇格拉底時,我們發現,如果有人訴諸人們的理性,對某些人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所以最終他們兩人都是被處死。

保羅

耶穌去世數年後,法利賽人保羅改信基督教,他在希臘羅馬各地遊歷佈道,使基督教義傳遍世界各地。

從保羅到雅典傳教開始,基督教會就逐漸滲透希臘羅馬地區,它雖然不同於希臘原有的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或新柏拉圖哲學,但保羅仍然在兩者間找到了共同點。

保羅對基督教的貢獻不僅是做一個傳教士而已,他對基督教的教會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當時的教徒普遍需要靈性上的指印。

中世紀

黑暗時代

從公元380年起,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公元330年時,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的首都由羅馬遷到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爾。395年時,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於476年被摧毀,東羅馬則保存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征服。

這一段歷史我在寫土耳其遊記的時候已經詳細寫過啦。《土耳其之旅:橫跨歐亞大陸完成多年前的願望》。

羅馬時期是一個「高等文化」,有許多大城市,城市裡有大型的排水溝、公共澡堂與圖書館等,還有宏偉的建築。我去西班牙塞戈維亞的時候就見識過古羅馬大渡槽,屹立前年不倒,在土耳其更是看得太多太多了,不得不驚歎羅馬人的智慧。

以弗所的圖書館。《以弗所:三千年的滄桑》

塞哥維亞的大渡槽。《塞哥維亞:羅馬人屹立不倒的文明》

中世紀這個名詞是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是指介於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個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代」,因為它是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長的「一千年的夜晚」。

在中世紀最初的數百年間,歐洲人口大幅減少,比如古代時期羅馬人口繁盛,一度超過一百萬,但到了公元600年時,卻減少了到四萬人左右,天壤之別。

布拉格黃金巷展示的中世紀的生活場景。

布拉格黃金巷展示的中世紀的生活場景

但中世紀時期建立了學校制度,許多民族相繼建國,擁有自己的民俗音樂和民俗故事。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後,中東與北非成了伊斯蘭教地區,不久後,西班牙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一部分。

當時阿拉伯人也佔據了古代希臘羅馬地區的城市亞力山卓,古希臘科學文明有一大部分為阿拉伯人所繼承,在整個中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在數學、化學、天文學與醫學等方面都居於領先地位。

那個時候的藝術也是登峰造極,西班牙我最愛的城市就是格拉納達,因為那裡有精美的伊斯蘭建築,阿爾罕布拉宮。

《阿爾罕布拉宮:摩爾人最後的嘆息》

聖奧古斯丁

聖奧古斯丁

他認為自己是百分百的基督徒,他並不認為基督教的教義與柏拉圖的哲學之間有矛盾。

他認為上帝自虛空中創造了世界,在創造世界之前,那些「理型」放在上帝心中。

聖多瑪斯

聖多瑪斯試圖使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教義相容共存。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理性的思考與感官的證據推知一部分真理,但另一部分真理則由上帝通過聖經對我們加以啟示。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運動是指十四世紀末期起文化蓬勃發展的現象,是古代藝術與文化的再生。

發明了羅盤、火器與印刷術,還有望遠鏡,各種新的發明與儀器接踵而來。

在文藝復興時期,各個領域都有無可比擬的進展,無論藝術、建築、文學、音樂、哲學與科學都以空前的速度蓬勃發展。

崇尚人文主義,以人為本,哥白尼宣稱太陽並未繞著地球運行,而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伽利略、牛頓相繼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世界觀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證實以及完整的解釋,產生新世界觀。

當時的人們不得不接受人類其實是生活在太空中某處一個偶然形成的星球上。

巴洛克時期

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期,特色是浮華而矯飾的,比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更充滿了對照鮮明的形式,既有宏偉華麗的宮廷,也有僻靜的修道院。

在政治方面充滿衝突,當時的歐洲烽火遍地,有一大部分是由於基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衝突。

笛卡爾

他是現代哲學之父,第一個創立一套重要的哲學體系,他最感興趣的題目是我們所擁有的確實知識以及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

他悟出一個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實的,那就是他懷疑。當他懷疑時,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於他在思考,那麼他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

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

他認為世界就在上帝之中,所有的物質和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物都是上帝或自然的的表現方式。

人可以爭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縛」,但他永遠不可能獲得「自由意志」。

三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

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是理性主義者,而經驗主義者就是那些從感官的經驗獲取一切關於世界的知識的人。

洛克

洛克認為,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反映我們曾看過、聽過的事物。在我們的感官察覺任何事物前,我們的心靈是空白的,我們的心靈除了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印象之外,也積極進行某種活動,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懷疑等方式來處理它所得到的各種單一感官概念。

休謨

他斷定人有兩種知覺,印象和觀念。「印象」是指對於外界實在的直接感受,「觀念」指的是對印象的回憶。

他認為,一件事情發生後另外一件事情也會發生的想法,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期待,並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期待心理是和習慣有關。

柏克萊

他相信人有「靈」,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意識不到的成因,但這個成因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說的「靈」是指天主,他說,我們所看見、所感覺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為天主「密切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造成那些我們不斷體會到的豐富概念與感官體驗」。

這個說法,作者就運用在了蘇菲和哲學老師身上。

啟蒙運動

十八世紀前葉,歐洲的哲學中心在英國,十八世紀中期,在法國,十八世紀末,則是在德國。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口號是反抗權威,發生了法國大革命;大多數啟蒙時期的哲學家堅信人的理性;創立了教育學這門學科,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的大規模百科全書。

康德

他是一位哲學教授,受休謨的影響比較大,認為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通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

康德認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樣的。

浪漫主義

這是歐洲最後一個偉大的文化紀元,從十八世紀末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期,這個運動從德國開始,最初是為了反對啟蒙時期哲學家過於強調理性的做法。

讓我想起了德國的一條自駕線路,浪漫之路,從維爾茲堡到菲森,沿途會路過很多漂亮的小鎮,這個名字會不會和浪漫主義有關呢?哈哈。

浪漫主義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比較像的一點就是兩者都強調藝術對人類認知的重要性。

歷經啟蒙時期對中世紀的貶謫後,浪漫主義者開始熱烈重估中世紀的價值,他們的特色就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

這個時期也收集很很多民謠與童話故事、民俗音樂,比如《格林童話故事》。

謝林

他主張將心靈與物質合而為一,他認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靈魂與物質世界——都是一個「絕對存在」的表現。

浪漫主義埋藏的自然哲學與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派的哲學有點相似。

黑格爾

他幾乎統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義時期出現的理念並加以發展。

他相信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因此世間並沒有「永恆的真理」,沒有「永久的理性」,哲學唯一可以確切掌握的一個定點就是歷史。

他用辯證法的觀點去看不同時期的哲學家的理論,提出「正」、「反」、「合」。

祁克果

他認為與其尋找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尋那些對個人聲明具有意義的真理。

他認為生命有三種形式,「美感階段」、「道德階段」、「宗教階段」。

美感階段,為了現在而活,抓住每個享樂的機會,這樣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慾望與情緒的奴隸。他們也可能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待痛苦或悲傷,但這只是虛榮心作祟罷了。

道德階段,對生命抱持認真的態度,並且始終一貫地作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擇。他認為重要的不是你認為何者是、何者非,而是你開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對錯,相反的,活在美感階段的人則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宗教階段,選擇信仰,而不選擇美感的愉悅和理性所要求的責任。

馬克思

在讀到終於寫到馬克思的時候,才感覺腦子要清醒了不少,畢竟讀書這麼多年,馬克思主義學過太多次了。

祁克果與馬克思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以黑格爾的哲學作為出發點,兩人都受到了黑格爾思考模式的影響。

共產主義、唯物論,馬克思相信物質條件「支持」著一個社會里的每一種思想和看法。

他認為在歷史的各個階段,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彼此之間都會有衝突存在。

達爾文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想達爾文不是生物學家和自然學家嗎,難道他也是哲學家?

結果其實講的是他提出的進化論,對於整個世界,包括哲學界和宗教屆的影響,畢竟教會相信上帝一次就造出了所有的生物。

他的《物種起源論》提出兩個理論,首先既存的所有動植物樣式都是依照生物進化的法則,從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其次,他認為生物進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結果。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專攻神經學,提出了「精神分析」。

他主張人和他的環境之間不斷有一種緊張關係存在,我們的行動並不一定是根據理性的,人其實並不像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者所想的那麼理性,非理性的衝動經常左右我們的思想、夢境和行動。

他認為人類的意識只是他心靈的一小部分而已,更多的是潛意識,就是那些被我們「壓抑」的經驗或想法。有些人因為過度努力要把這些不愉快或禁忌的想法從意識中排除,以至於罹患了心理方面的疾病。

洞悉我們潛意識的最佳途徑就是通過我們的夢境,他的主要作品就是討論這個題目,《夢的解析》。

對弗洛伊德的學說這部分我相當感興趣,所以後面也會讀他的一些書。

二十世紀的哲學

存在哲學

薩特

存在不等於活著,人是唯一意識到自己存在生物。薩特表示,一個東西只是在己而人類卻是為己,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這個事實比我是誰更要重要,他說,存在先於本質。

超自然

有時候會遇到一些奇異的巧合,被人從幾十億人中收集起來,數量龐大,就變成了超自然的現象。

但有許多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議的事件都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來解釋。

那轟然一響

書的最後,講到了宇宙,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一種現象將對我們的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

宇宙中所有的銀河系都以極快的速度彼此分開,越來越遠,宇宙在誇張。

一百五十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使得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向四周擴散,碎片冷卻後形成各個星球、銀河系、衛星與行星······

現在擴張的原因就是這次大爆炸,也許幾十億年後有一天當大爆炸的力量逐漸減弱後,重力會使得各星球重新凝聚,銀河系有可能再聚攏成一個緊密的核心,有可能又會有一次大爆炸······

所以再次推薦這本書,除了講解從古至今的各位哲學家的思想,也順帶了解歐洲的宗教和文藝發展史。不管從作者關於學術這部分的內容還是僅僅當成一本懸疑小說來講,都是非常棒~

End

相關文章

經濟學原理: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經濟學原理: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突然想寫寫這本 格里高利·曼昆 (N. Gregory Mankiw) 的《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分冊)的讀書筆記,因為正好學了《管理經濟學...

島:責任與愛

島:責任與愛

自從期末考試過後,我覺得和以前讀書考完試的感覺一模一樣,感覺解放了,終於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了,只是那個時候好像更多的是無所事事,現在反而覺...